范长宏
当前,我国发展正处在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交汇点上,加强高校学生党建与“青马工程”运行机制内在联动的规律性研究,有利于构建一套相互协调适应、高效运转的联动机制,有利于高校学生党建与“青马工程”提质增效,能为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和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思想和组织保障。
从培养目标上看,高校学生党建突出政治功能,聚焦学生思想政治建设,强化学生政治信仰,目标是“把青年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而“青马工程”是共青团落实青年思想政治引领的战略工程,侧重让青年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为党培养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和输送一批又一批优秀青年骨干。二者均紧紧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
从培养机制上看,高校学生党建依托“学校党委—院系党组织—党支部—党员”“四位一体”党建工作体系,具有发展、教育、管理学生党员,带领学生参加政治生活、接受组织领导,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等职责。“青马工程”以大学生骨干、青年干部和青年教师为重点培养对象,具有科学规范的分层分类的培养体系,经过多年探索,逐步形成了“省级—市级—高校”与“高校—二级院系”纵向贯通的培养格局。在“入党推优”方面,在保证高标准严要求的基础上,入党积极分子一般从团员中选拔,“青马工程”在学员选拔上则相对灵活。在体系建设上既相互匹配、互相填补,又相互推进。
从培养内容上看,高校学生党建侧重于通过党史学习教育,从党的性质、宗旨、作风、纪律等方面端正入党积极分子入党动机、强化学生党员党性淬炼,通过“党员先锋岗”“党员突击队”,结合具体项目强化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党员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青马工程”突出学员综合素质培训,特别是政治素质淬炼,形成了“理论学习”“红色教育”“实践锻炼”等具有特色的培养板块。二者既注重政治理论学习,也注重实践锻炼,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培养理念。
资源缺乏有效整合是制约高校学生党建与“青马工程”运行机制要实现内在联动的主要因素。首先是部门协作不够。高校学生党建以组织部门和二级院系为主,“青马工程”由校团委、学生工作部等为主,习惯于“单线作战”,未能充分整合制度、项目、课程、师资等资源,作用发挥相对有限。其次是院系党组织思考不够。部分二级院系领导班子对高校学生党建和“青马工程”工作目标认识不充分,存在“两张皮”“走过场”现象,将“青马工程”等同党校和团校,支持“青马工程”开展阵地建设、开展相应活动力度不够,品牌创建未能达到预期。最后是阵地共享不够。一些规模较大的院系建有党建活动阵地,一方面仅停留在内部使用;另一方面未重视“青马工程”阵地建设,导致“青马工程”阵地使用紧张,究其原因,是要素配置不够合理,未能实现系统整合、开放共享。
高校学生党建和“青马工程”在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凝聚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在一些具体工作上“宣传多,引领少”。尤其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上党建对“青马工程”的引领不够,创新性不足,导致吸引力不够。在具体项目上“活动多,带动少”。目前高校学生党建在党员党性教育、主题党日、教育培训等常规活动较多,“青马工程”虽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但在“青马工程”中发展党员、组建党组织、培育党建品牌效果不明显,党建对“青马工程”引领存在薄弱环节,主体间“单向管理多,交流互动少”。由于高校学生党建和“青马工程”运行主体不同,在制度、组织、管理等领域存在“各自为政”“单线作战”等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育人合力形成。再加上二者在衔接培养和人才举荐相关环节存在断层和错位,从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培养效果,未能真正实现运行机制内在联动。
尽管在管理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出台了一系列相关制度政策,但是个别学校在转化吸收、推动落实上比较滞后,从管理规范到运行机制上都存在薄弱环节,日常管理上存在空白点,内在联动缺乏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一级抓一级的机制尚未完善。此外,还存在经费和人员保障不足等问题。一方面,由于缺少必要的经费保障,阵地拓展延伸存在一定困难;另一方面,虽然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力量不断加强,但“青马工程”工作力量相对薄弱,存在“重学生党建,轻‘青马工程’现象”,既无法实现优势资源的合理流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马工程”质量。
“一个组织的现代化,最终要靠一整套制度机制、靠法治化、规范化手段去实现和维持”,要健全完善运行机制内在联动制度,增强操作性和针对性,确保发挥好制度的正向综合效应。要强化统筹领导,成立专门制度制定小组,明确主体责任,并把相关部门纳入成员单位,齐抓、共议、共建联动制度,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调的制度联动格局。坚持问题导向,以学生党建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推动“青马工程”制度完善,坚持整体设计相互对接,分层、分类、分步、分重点推进,成熟一个推出一个。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青马工程”为遵循,以项目化管理抓制度落实,并将制度落实纳入考核范围,推动现有成果向制度转化。
以组织优势突出政治功能,推动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学生党组织建设经验融入“青马工程”,将党支部和团支部建在“青马工程”上。一是明定位。要在定位上求突破,以高政治站位拉紧工作线条,打破党组织和团组织在组织制度上的壁垒,如共同过好组织生活、共同开展党团课等。二是抓示范。深化组织共建,选树一批示范点,按照规划、申报、建设、验收四个步骤有序推进,着力建成互融互促坚强战斗堡垒;打造示范品牌,结合学生党支部和“青马工程”党支部特点,开展“一支部一品牌”创建活动,设立“青马”先锋岗、“青马”突击队,做到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党员,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青马”学员。三是强督导。建立定期通报制度,加强问题跟踪及情况反馈。召开学生党建与“青马工程”联席会议,深入各创建点检查督导,强化党建“双创”示范带动,形成逐步扩大标杆示范点增量的良性循环。
树立开放融合的理念,打破条块分割的传统机制,推动学生党组织、校级“青马工程”、二级院系“青马工程”互联互动。一是组织联建。从共同目标共同需求入手,引导学生党组织与“青马工程”联建共建,建立组织连接纽带,形成“党建引领青马工程、一个党支部对接一个‘青马’团小组、一个党员负责一个学员”的互动体系,制定联建项目清单,增进学生党组织与“青马工程”之间的联系互动。二是活动联办。建立集体理论学习日、每月沟通联席会等制度,联合开展组织生活、文艺展演、志愿服务等活动,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构建“共同策划、共同实施、共同提升”的活动联办机制。三是学员联管。积极探索“双向管理”机制,定期互相反馈表现情况,积极推荐优秀学员作为党的发展对象,并将反馈结果作为民主评议党员团员、评优评先、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形成“党课团课联上、组织生活联过、主题党日联办、两级双向管理”的联管链条。
建立项目化共管机制,推进党旗和团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共同制定实施规范和拟定项目清单,从项目名称、目标任务、责任单位、项目策划、组织实施、问效监督、成果评估和品牌凝练八个方面入手,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传导压力”的良性循环工作格局。找准切入点,创新学习机制,构建理论学习矩阵,运用“三全育人”大数据平台打造环绕沉浸式项目活动空间,提升项目管理智能化水平。把握结合点,充分挖掘校史资源和红色资源等,积极探索创新项目载体和方式方法,结合上好专题党课团课、创作文艺作品、办好红色活动,推动项目更加有益、有趣、有效。抓牢落脚点,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和“我为师生办实事”活动,选树服务标杆和技能标兵,推进“精神补钙”和“技能补血”相结合,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青马学员”关键时刻听指挥、靠得住、冲得上、打得赢,以强大精神力量反哺事业发展。
健全培养机制,注重政治责任。构建“培养、遴选、使用”衔接递进链条,既要抓分级分类培养,形成校级抓示范引领,院系级抓基础培育的培养格局;又要扩大遴选范围,将培养成效作为推优入党、选调生选拔等的重要依据。创新问效机制,注重实效提升。在培养效度上,培育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构建“制订方案督、全程跟进督、下沉一级督”工作方法,推动培育成果落地见效。完善考核机制,注重跟踪培养。建立量化考核共同评价机制,把政治表现作为第一要求,从“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团日活动、志愿服务、实践帮扶等方面对其进行全方位量化评价,通过细分考核项目、科学设置考核内容、确保考核内容充分对接。考核方式上,“青马工程”可通过学员自评互评、导师评、党员评、支部评、院系评、成果评等方式整体赋分,设定考核等级,严格推出淘汰机制,并将考核结果抄送学员所在院系党组织。院系学生党组织要与学员保持常态化联系,建立谈心谈话制度,按“一生一档”标准建立数据库,关注学员后续发展情况。此外,要将“青马工程”培养成效纳入党建考核体系,实现学生党建工作与“青马工程”同步推进,考核结果与班子考核、业绩考核、干部任免、奖惩绩效相挂钩。
高校学生党建与“青马工程”运行机制内在联动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五动”内在联动机制,有利于增强高校学生党建引领力、组织力、号召力,使“青马工程”成为加强和改进共青团工作的有力抓手,有利于破解高校学生党建与“青马工程”“两张皮”现象。运行机制实现内在联动,要着力克服思想认识全而不深、工作责任落而不实、组织管理精而不优、工作力量配而不专等问题,围绕立德树人共同目标,通过组织纽带把各部门紧密联系起来,通过资源共享把积极性调动起来,通过共建互补把各方优势发挥出来,促使高校学生党建与“青马工程”向纵深推进,提升育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