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月红
“双高”计划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一项重大的战略举措,同时作为一种重要的途径和手段,能对《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精神更好地贯彻和落实。而高职教育的宗旨,就是对更多优秀的高素质人才进行培养,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因此,构建高职院校专业群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成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点工作。
2019年,高职双高计划就在教育部与财政部的联合推动下启动第一轮建设。无论是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还是教师的教学能力,都与高职院校专业群的建设质量密切相关。而在“双高”建设的推动下,立足于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无论学校如何发展,需要重点解决的还是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一项重要的论断,即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是思想政治工作。该论断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能进一步深化立德树人工作,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总书记再次强调,为了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这些重要讲话精神,无疑都为“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工作确立了任务、指明了方向。因此,加快构建高职院校专业群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提升整体办学水平、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必然之举。同时,作为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接班人,意义非常重大。
对高职院校学生来说,育人主体除了学校老师,还应包括与之合作的实践教学的跟岗顶岗实习企业等。由于种种原因,高职院校育人主体在全员育人过程中,责任意识不强,协同机制不完善。一是各主体对全员育人认知不全面。如承担学生实践教学的跟岗、顶岗实习企业,片面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的事情,与企业关联不大,只要求学生将跟岗、顶岗实习工作完成即可。二是高职院校全员育人意识不强,协同机制不完善。如:十大育人体系构建还不完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尚未实现有效衔接;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人员配备不到位;部门之间职能职责不够清晰;等等。
落实育人举措,彰显育人成效,最终要靠育人平台载体。我国高职院校起步较晚,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多高职院校都曾经为生存生源危机所困,招生一度成为其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党和国家重视高职教育,支持力度较大。高职院校更加注重立德树人工作,但在育人平台载体搭建上仍然不足,育人手段形式单一,育人活动碎片化,特别是在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心理服务等平台建设方面缺乏品牌意识,育人平台载体之间优势互补不明显,资源分配不均匀,协作度不高。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构建科学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集中整合各类育人资源,使其同向发力、协作行动至关重要。但从目前实际情况看,各类育人资源很难做到优势互补。一是学校与家庭、社会、企业等联系还不够紧密,在育人理念上也不尽相同;二是学校缺乏顶层设计,摸不清各类育人资源底数,不能结合实际进行分类整合;内部各组织在信息沟通上也不及时,存在各扫门前雪、单打独斗现象,无法实现校内资源共享。
在高职院校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坚持党的领导,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方针政策真正贯彻和执行。在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工作中,首先,党建领航,创新党建工作法,建立党建与业务互通互融工作机制,全面推行“党建+”工作法。职业院校要紧密结合自身专业群建设的特点,走出一条“党建+”专业建设、“党建+”技能大赛、“党建+”创新创业等工作平台,把党的建设工作细化融入教学、科研、服务、管理等各项工作;其次,紧密结合工作岗位实际开展教学改革工作,与合作的企业共建全域党支部,同时,加强“四史”的教育,厚植爱国情怀,强化价值引导,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听党话、跟党走的时代新人。
在当前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是国家建设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基于此,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其不仅能够有效保证高校健康发展,同时也能够引导高校学生向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进一步迈进。首先,加强政治引领。对于思政课主干课程,用好现有“青马工程”全国统编教材之余,对示范课堂大力打造,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多种载体的有效运用,打造思政课程精品。其次,强化哲学社会科学育人作用。课堂上,把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结合起来, 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从思想深度、时代高度、历史跨度等方面向学生进行讲解,做到课上课下、线上线下,音不低、调不变。最后,强化价值引导。认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加强教学实践,不断延伸课堂教学,使该理论能真正内化于心,外显于形。学校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应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证研究,不断创新教育手段和方法,在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不断融入现代化的考核方式。以辩论赛、知识竞赛和小组活动的形式,对现有的考核方式不断丰富,由此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况全方位地呈现,使学生能深入认知和理解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的历史时期,高职院校应与自身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构建“三全育人”机制,将网络育人的功能真正发挥出来,促进校园文化的繁荣和发展。首先,为实现全员育人,应通过点面结合的方式,对各个环节和领域进行统筹,深入挖掘各个方面的育人资源。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全面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助力学生成长和成才。发挥育人合力,精准投放、精细操作、精巧传播,打造具有职院特色的育人文化和办学品牌。 其次,一以贯之,实现全过程育人。通过开展“学习雷锋”“诚信校园行”等主题教育活动,因地制宜实施情景式、案例式、活动式等教法,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始终;同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纳入劳动教育,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开展线上和线下教学,将劳动教育始终渗透在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各个环节,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专业思想教育”“职业技能训练+专业志愿服务”“职业道德操守+职业行为习惯”等模式,分年级、有侧重地全程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培育具有报国兴农情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最后,为实现全方位育人,要加强内外守护。有机结合创新创业和通识教育,构建第二课堂。通过校园社团和志愿服务的大力开展,在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中,真正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我党的根本指导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高等院校不仅要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更要牢牢掌握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和主动权。要积极组建“青年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大力吸收优秀学生代表和学生干部。根据计划,邀请马克思主义学院相关专业老师对学生进行辅导学习,组织相应的学习讨论会,并通过读原著、悟原理、观看经典红色影片等活动,坚定学生的共产主义信念,促进其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不断增强。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一项非常宝贵的教育资源,就是红色文化,其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和革命精神非常丰富。红色文化中饱含着革命英雄的艰苦奋斗精神。红色文化是开展革命理想信念教育的直接载体,学校可以通过举办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直接渗透红色文化。例如,在革命英雄纪念日,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或者人民英雄纪念碑等,通过开展红色教育的宣传活动,培养学生顽强拼搏、不断进取的精神;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与坚定的信念,为国家和民族时刻奉献的精神。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职业院校要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依托心理健康中心,抓教育教学,夯实学生成长进步的心理基础。在信息时代,大学生思想和行为模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首先,为了有效地应对信息环境带来的各种冲击,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有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简单化和直观化的教育模式,对不同的教育信息进行呈现,以强化学生思想理念的认知。其次,还要有机地结合创造性的教学手段和学生的思想培养,不断优化和调整教学内容、形式和手段。另外,教师还要有机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加强学生兴趣引领。依据合理性和灵活性的原则,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有充分认知。
为了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高校应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始终贯穿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统筹安排,全面推进,对大学生的“三农”情怀进行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意识。一要紧紧围绕区域发展要求,结合专业群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以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为核心,以队伍建设为关键,设计专业群特色的课程思政“领航体系”,形成“思政课+课程思政+专业思政”的思政教育新体系。二要在深化工学结合改革实践中,及时对合作企业文化精神进行深入调研、归纳总结,重点是合作企业“从无到有的艰苦创业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舍小为大的主人翁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实干兴邦的企业家精神、科学求真的务实精神、良好信誉的诚信精神、发展民族工业的爱国精神、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把这些精神融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工作当中,将课程“育德”功能进一步凸显出来。三要在开发和建设课程思政方面,通过精品课件、精品教案的开发,构建有着丰富类型的完善的课程思政体系,真正实现相互支撑和全面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