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中渐进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探索

2022-03-16 06:25姜立群
吉林教育(综合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渐进式一元二次方程平行四边形

姜立群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教学观念的培养,教师应积极创新教学形式,以学生学习情况为前提,展开渐进式数学教学,使学生感受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魅力,并在数学课堂中追求真理,在日常生活中利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预先规划渐进式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数学基础,创设出深刻的教学认知,从根本上强化学生数学学习效率。

一、渐进式教学模式

渐进式教学是多个环节共同构成的教学系统,其中各环节又包含不同的教学方式。渐进式教学模式主张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发展为主线的“合作探究” 课堂教学形式,通过这一举措引导教师探索学科重点,运用多边多向交流的形式,积极发挥班级学习群体性效应,在保障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前提下,大力推动学生个性化发展、创新意识培养。

二、渐进式教学模式带给初中数学课堂的影响

(一) 学习形式方法发生变化

我国传统教学长期沿用灌输式学习,这也使得学生大多较为被动、内向,在无形中抑制了人的天然创造性。通过运用渐进式教学模式,学生不再局限于传统教学中的被动学习者,而是具备丰富情感的实践学习者。针对初中数学学习来说,学生应将追求创造性思考活动作为学习目标,而不是如同以往在学校中无休止的“接受”,避免思维出现僵化。这也在无形中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应在传递知识的同时传递情感和文化,促进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了解学生不仅是个体文化创造者,同样是未来的民族文化创造者。

(二) 行为能力变化

教育的核心目的就是强化学习能力,想要学会生存,首要前提便是学会学习。在渐进式教学模式中,教师将深度探索教材内容与日常生活的联系;重视教材内各项实验内容的延伸、变形;关注教材内的各项实验内容,延伸各项社会热点话题,实现实验探究的延伸、变形;重视课后习题的处理和变形,并在教师积极引导的情况下,大幅度提升学生创新、思维等能力,并在无形中蕴养学科素养、实践能力、合作协同能力等。

三、初中数学课堂中渐进式教学模式的应用

(一) 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环节能够深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应在教学正式开始前,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预先设计核心问题,使学生在预习中以问题为导向,帮助学生运用自主学习的形式,感知存在于课堂学习中的难疑点。只有使学生提前预习教学知识,才能使学生建立教学内容认知,引导其感悟、理解教学内容。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在学生课前预习中,了解学生无法独立解决的教学疑难点,并在课堂教学中围绕该部分重点讲解,使学生立足于原有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强化教学问题解决能力。例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 时,教师应在课前引导学生了解关于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帮助学生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构建一元二次方程数学模型。在过往教学中,学生已经明确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形式,因此预习环节需要与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相联系,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在教学正式开始前,教师应为学生设置预习任务,使学生主动探索存在于本节课程中的难疑点,同时记录自学过程遇到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独立探索相关知识时会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成就感,并对难疑知识产生好奇。当投入一定教学成本、时间成本后,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将具备一定导向性。在该教学环节中,教师要首先明确学生对本节课教学的学习需要,并在导入环节中引导学生主动自学,与同学们积极沟通、共同探讨,在经历这一过程中,学生脑海中会生成对“一元二次方程” 的初步认知。这时,教师向学生展示三个方程: (3x+1)2=7;9x2-24x+16=11;ax2+bx+c=0 (a≠0),引导学生围绕上述三个方程的特征进行分析。在该环节中,教师应将最终学习内容相应变化为问题,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学生依据从前学习的一元一次方程函数概念,以及本节课中收获的一元二次内容,通过分析可以探索出上述三个方程式的共同点。在完成此环节后,教师再明确告知学生,在一元二次问题的解答过程中,较为常用的方法为因式分解法,随后再举例帮助学生推论。在因式分解法运用中,可以首先将方程写作一般形式,并使对应的二次项系数变作正数,在这一基础上实现后续运算。这时,教师便可鼓励引导学生围绕例子中的三个方程式进行分解,在确认学生具备一定的一元二次方程分析能力以后,教师再出示对应问题: 上述三个方程是否为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 能否写出相关系数? 在潜移默化中深化学生的一元二次方程理解。在明确学生课前预习问题后,教师能引导式循序渐进地处理课前问题,强化学生数学自信,保证学生针对性地展开数学学习,在发挥学习热情的同时,强化主观能动性,生成课前数学预习的良好习惯。

(二) 设计渐进目标

在教学中,教师应提前规划教学过程教学目标,同时引导学生设置学习目标。在目标设置之前,教师需要求学生评估自我学习状况,帮助学生设计渐进式教学目标,教师要保证目标需求具体,尽可能符合当下现实需求。通过在各个教学环节中促进学生的知识内容理解,以此来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

例如,在教学“四边形” 一部分知识时,教师应在教学进行过程中,清晰各教学环节的具体目标,引导学生运用渐进式教学熟悉四边形有关知识。

首先,教师应出示日常生活中与四边形相关的图片,包括桌子、门窗等。之后,教师在鼓励学生举例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图形。学生可以选择直接从“教室” 这一具象环境入手,探索黑板、书桌等,以此来帮助学生获得生活化数学认知。随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展开如下操作: 学生对折A4 纸,在其中裁剪出拥有两个完全相同三角形的纸片,由此得出一个四边形。在学生完成操作后,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将标准操作步骤播放出来,使学生反思动手环节是否正确。这一举措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四边形知识,最终在动手流程中达成特定的目标。最终,由学生为主体进行观察,明确这两张纸片所拼接的图形形状,同时依据所学知识判断其是否为平行四边形。在思考过程中,学生会依据书本上四边形相关概念,利用直白的语言对图形形状做出阐述。

随后,教师继续准备下一阶段的教学目标,面向学生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制作方式,同时经过灵活的拼接,形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最终引导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义进行探索。例如,有些学生在完成平行四边形的观察后,明确得出下列结论: 在平行四边形中,其上下、左右相对应的两条边呈平行且相等的关系,并且对角线也拥有一定特征。最后教师可利用问题作为引导,最终过渡到下个阶段中的探究问题,以此来阐述平行四边形对角线概念。在此之后,教师可运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阐述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书写形式等,同时从上述图形中归纳出平行四边形自身规律,以及相关求证方式。学生以平行四边形性质为基础,可以进一步导出求证平行四边形的方式,并将其合理扩散和延伸到平行四边形对角线定理,最终总结出以对角线为前提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求证形式。这一形式深化了学生对相关理念的理解。最后,教师可以列举出相关例子,帮助学生加深平行四边形知识的印象,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知识,通过主动探索处理预设问题。

(三) 创设情境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其需要教师、学生两大主体的协同参与。因此在现代化数学课堂中,教师需尽可能转变个人定位,与学生积极进行沟通、交流,帮助学生阐述个人感受。科学的师生互动交流,势必要以情境化教学为前提。教师在创设生活情境的基础上,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性,使其始终在轻快的氛围中沟通,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强化学生数学素养的前提下,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实践、协作能力。

例如,在教学“平面直角坐标系” 时,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依据案例理解的形式,明确与平面直角坐标系相关的概念,使学生了解数形结合思想理念。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集合数学模型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可以面向学生阐述: “教室中的座位数量为56 个,自前向后共有7 排,自左向右共有8 列。” 经过教师的阐述后,学生则会在脑海中生成关于教室座位安排的概念,并生成空间意识,学生也会产生一定问题兴趣。随后,教师在教室中组织学生展开点将游戏,例如,点到3 排8 列的学生,这时学生需要站起来,点出对应的学生座位,并有序进行接龙游戏。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学生依据互动游戏的形式,可以明确点位置空间概念,为后续对坐标系的理解提供帮助。在学生游戏活动中,教师要发挥出指引者的作用。此外,为了达到调动积极性的目的,教师也可主动参与到游戏过程中,主动缩短与学生间的距离。在教师融入其中后,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兴趣,在强化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进一步建构明确空间概念。在此之后,教师可以向学生出示教室的平面图,并询问学生:“图上共出现两条数轴,其中的轴关系如何? 其在位置描述方面的作用是什么?” 面对教师的问题,学生则阐述自己的理解: “运用这两条数轴,可以引导教师明确学生位置。” 基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在其中进行补充,同时明确学生的答复,在延伸、扩展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阐述更具深层次特征的问题: “在完成平面坐标图像的展示过后,要求大家总结平面直角坐标系特征,向内深挖坐标系深刻含义。” 以此,学生逐渐培养出表达习惯。在活跃学生思维过后,教师可以阐述存在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原点、坐标轴概念,使学生理解坐标轴中点位置、指示方向描述等并不相同,为后续解决实践问题提供帮助。

(四) 情感推动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主动与学生沟通,激发学生沟通欲望,使学生在无形中获取知识。为了达成这一目的,教师应以其他教学活动为基础,引导学生在任务进行过程中清晰数学内涵,强化个性核心教学素养。

例如,在围绕“图形初步认识” 一部分内容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创设情境,通过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旅游景点相关视频,如: 播放湖畔风景视频。使学生在观赏景色的同时,观察视频内出现的事物,包括湖面、河流等,仔细观察这些事物的形状,并鼓励学生寻找图形。在任务的引导下,学生则会主动观看视频,以学习兴趣为主要动力,在观察过后逐渐生成差异化的观点。教师则要求学生回看视频内出现的图形,经由学生自我反思过后,强化学生的几何图形的判断能力,初步认知生活中存在的线、点等几何知识理念。

在完成这一部分教学后,教师可继续出示运动状态下的图片,如车辆在马路上加速行驶,长方形纸片以中线为准快速移动。在观察过后,询问学生: “在运动状态下,事物会发生何种变化? 呈现出何种状态。” 学生通过观察后可以看出,通过一个面、一条线或是一个点的运动,可以逐渐构成由线、面、体组合而成的几何图形。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应发挥出引导作用,利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事物作为导向,推动学生有序进行数学学习,丰富学生多方面知识储备。同时教师要注意兼具人文情怀、学科实用性,体现出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情感互动,以情感渐进的形式为前提,帮助学生构建具象化学习情境,并在实际生活中融合数学定理、知识等。

结语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积极引进先进教学理念,持续创新渐进式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化数学概念、知识的理解,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个人教学素养,由此使学生获得个性化发展。只有在这一背景下,渐进式教学模式才能真正意义上融入到初中数学课堂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

猜你喜欢
渐进式一元二次方程平行四边形
攻克“一元二次方程”易错点
“一元二次方程”易错题
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基本收入的理论构想与渐进式实现路径
“平行四边形”创新题
对一道平行四边形题的反思
判定平行四边形的三个疑惑
2.2 一元二次方程
分分钟,帮你梳理一元二次方程
渐进式黏磨层气压砂轮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