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视域下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与小学低年段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
——以小学低年段道德与法治和语文课堂教学为例

2022-03-16 05:19葛园园
关键词:传统美德中华道德

葛园园

新课程标准改革方案的实施要求基础教育阶段课堂教学活动要时刻贯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实现德育的同时,为更加正确的价值观念的建立奠定基础。中华传统美德故事蕴含了许多人生道理和处世原则,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提倡的美德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小学阶段的学生思想发育尚未成熟,并没有成熟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充分考虑新课程标准对小学低年段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展现中华传统美德故事的积极作用,同时也为更加高效的课堂构建提供服务。

一、当前小学低年段道德与法治和语文课堂教学特点

(一)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传承性强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美德作为经久不衰的文化遗产,已经深刻地浸润到了民族气概中。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就强调了“道德是每个人应有的”;管仲也提出了“礼义廉耻”,并将它作为治理国家的四大纶纲,后世的文人墨客更将其内涵不断充实与发展,延续至今。

(二)中华传统文化内容丰富,涵盖领域广

在中国的众多传统美德中,有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有艰苦朴素、勤俭持家的淳朴民风;有不求索取、默默奉献的高尚境界;有尊敬师长、孝敬父母的道德规范;有助人为乐、友善他人的崇高精神……它们像陈年老酒一样,日久弥新,回味甘醇,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

(三)中华传统文化贴近生活,学生易于接受

中华传统美德中包括了各种人物之间生动的故事,如邻里、父母与孩子、朋友等。这些故事生动有趣,贴近生活,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我们可以通过创设相应的情境,利用美德故事中真实的人物故事,将我们所倡导的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融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让学生在情境中接受人生道理,做到“润物细无声”。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和小学语文课堂融入传统美德故事的价值意蕴

在小学阶段,传统文化教育是德育体系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一)高度的责任意识需要中华传统美德故事的引导

在新时代下,小学生的责任意识有了很大的提升,这离不开中华传统美德故事的引导。美国作家克劳迪娅曾说过:“一个没有责任感、价值感的孩子,因为找不到自己的生命在社会中的地位与重要性,便会感到迷惘,而失去创造成就的动力。”当今社会,生活条件逐步提高,有的学生享受着丰厚的物质成果与优渥的生活条件及家长的溺爱,导致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了自身应当具有的责任意识。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最终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这一高度的责任感是我们检验教育实施效果的重要参考依据。小学传统文化教育需要通过教师的主动引导,让学生养成对自己的身心健康负责、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对自己的思想品德负责、对自己的集体负责、对自己的家庭负责的习惯。

(二)培养小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离不开传统美德故事的浸润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素养和形成健全的人格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曾说过:“积极的心态,就是心灵的健康和营养。”学生在小学阶段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对许多陌生的行为与概念还存在疑虑甚至误解,而传统美德教育在有效培养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的过程中能够起到十分有效的正面作用,对于规范小学生言行等方面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实践性。

(三)小学生良好的道德规范需要中华传统美德故事的熏陶

小学生对于基本的道德规范概念比较模糊,对于道德规范的基本行为和社会现象无法做出正确的分析和辨别。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恰好完美地解决了这方面的问题,因为美德教育的实质就是健全学生的人格与塑造他们的健康心理,教师提供相关的案例及生活场景,引导学生对道德规范的基本概念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和辨别,培养他们的道德观念,教会他们正确分析道德规范的现象和辨别基本的道德规范行为。

三、将中华传统美德故事融入课堂教学的途径

(一)将美德故事融入课堂教学中——引用传统文化故事激发兴趣,体验活动感悟情怀

将有趣的故事巧妙地导入课堂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为整节课的成功打下基础。教学伊始,可以将学生引入故事情境之中,增强课堂的趣味性的同时激起学生的感恩之心。

将感恩故事融入课堂教学中是为了培养学生感恩父母、感恩社会的意识,帮助其形成奉献精神。“羊羔跪母、乌鸦反哺”等耳熟能详的故事是孝道故事的经典。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基础是能够孝敬父母,其与国家文明进步息息相关。所以,在小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故事讲解,强化学生对家庭伦常关系等的认知,引导其形成孝敬长辈的重要思想。以小学道德与法治“我爱我的家”章节的讲解为例,为了更加清晰地帮助学生梳理人伦关系,教师可通过家庭树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黄香温席”等古代孝道故事的视频、音频等,逐渐教会学生将个人意识付诸行动。

又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悯农》一文表面上看是一首简单的唐诗,仔细剖析可以发现,这篇课文的内容能够教育学生心存感恩之心,懂得感恩社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深挖教材,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自然地与课堂教学融合在一起,以便于指导学生主动回应教师,将感恩真正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而不只停留在口号上。教师要让学生真正把感恩之心转化为实际行动,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让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成为传播和推广传统文化的喇叭。

(二)将规则故事融入课堂教学中——巧用传统文化故事拨动心弦,引发深思激起情感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应该遵守各种社会规则,但这对于自控能力较差的小学低年段学生来说具有一定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将教材主要内容作为素材,对人物行为进行简要分析,然后对社会公德的相关知识等进行阐述,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无法起到显著的实际作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消耗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将《三国演义》中曹操割发代首等历史故事融入其中,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结合历史故事进行讲解更具说服力,形象感更佳。

例如,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做诚实守信的人”章节就能够很好地与上述内容进行融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教材“校园里的号令”“课间十分钟”等素材,都是对一年级新入学的新生进行规则的引导与教育。铃声响过以后,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应该做什么?应当怎么做?上课铃声响过以后,我们要在教室内坐端正,认真听老师讲课;下课铃声响我们要有秩序地进行游戏,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升国旗的时候,要肃立、敬礼、唱国歌等。这些看似是小事情,也需要给一年级学生立好规矩。道德与法治课本三年级“安全记心上”通过联系生活,带学生真正过马路,教导学生不在马路上游戏,并告诉家长不能酒后驾车等。

又如,一年级语文课本口语交际中《过马路》,通过“红灯停,绿灯行,交通路牌要看清。过街要走斑马线,交通规则记心间”几句简单易懂的歌谣,以儿歌的形式让学生了解交通规则。教师可以让家长周末带学生到马路上行走,学会看指示牌等,让学生真正懂得规则的重要性。

(三)将爱国故事融入课堂教学中——弘扬民族文化感知祖国美好,巩固教学升华情感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充分挖掘传统美德故事,弘扬传统文化,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华传统美德,激发民族自豪感。爱国教育是国之根本,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我们经历了诸多坎坷,正是因为中华儿女有足够坚强的意志,深怀爱国主义精神,才让中华民族屹立不倒。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继承并发扬爱国主义传统文化。小学低年段语文教学过程中包含诸多与爱国主义相关的文章,如《我爱家乡的山和水》《我爱我的祖国》等。在对此类文章进行讲解时,教师可与《狼牙山五壮士》等画面感强且流传度高的故事结合在一起,通过爱国英烈的故事促进学生的成长,学生受到启发,会更加明白个体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激发他们树立更加远大的理想。

例如,在教学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我们神圣的国土”一课中,我以谈话的形式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大家说一说自己去过的景点。部分学生很自豪又很兴奋地说了与家人外出旅游参观的景点及印象最深刻的美景,接着我播放祖国的山水风光图片让学生欣赏,感受祖国的山水风光之美,增加学生的自豪感,并让他们到中国地形图上去找一找,初步感知我国山水的分布情况,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地势特点是西高东低,所以长江与黄河的水最后都流入大海。然后分小组让学生上台介绍我国黄河、长江、黄山及天山的特点,学生搜集、整理资料以及提炼知识点的能力比较高,展示环节很顺畅。最后,在感知祖国山水风光后,引导学生自主交流自己家乡的山和水,更深一步感受家乡的风光美,让同学们感受自己幸福美好的生活,感恩新时代共产党领导下的美好中国。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新课程标准改革背景下,教学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德育的不断渗透。以故事为导向的教学方式更加符合小学低年段学生的心理需求,能够在增强学生思维认知的同时达到德育的目标。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许多人生道理和处世原则,这与我们统编教材的道德与法治课中所倡导的许多美德文化有异曲同工之妙。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学生品德教育的主阵地,课堂上应该融入传统文化熏陶学生,唯有认真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方可提高小学生情感意识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个人道德素养,进一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真正做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承教育内涵。

猜你喜欢
传统美德中华道德
身边的传统美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凭借传统技法传承传统美德——评李保均的长篇小说《花农》
做人美德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