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寒庆
(陇南市武都区教场小学 甘肃 陇南 746000)
小组合作学习是近年来最为成果的教学实践之一。该模式最早是在20世纪末期兴起与美国,并在之后的几十年内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小组合作模式实际上是十分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的。由于数学课程的逻辑性和实践性较强,单一的口述教学模式不满足班级中的绝大多数人的需求,同时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差异,因此教师通过将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划分在不同的小组,让学生能够通过交流来取长补短,并且该模式能够很轻易的就转变课堂的学习气氛,由于数学课堂的系统理论知识较多,当学生长时间处于一个理论知识的接收状态就很难保障课堂的学习效率。再加上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本身就很难长时间维持在一个时间点上,因此,该模式的运用有效的消除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1]。合作学习模式是针对于个体学习而提出的,综合国内外对于该模式的考量,将小组或者团队为了同一个学习任务而共同努力的学习模式称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其形成的要素主要就是积极的相互交流和配合还要面对面的促进式学习,基于此模式教师就应该积极的调查班级中学生的学习能力,然后充分的挖掘教材,从而做出针对性的改革。该模式的运用过程其实并不复杂,但是仍然需要数学教师对于班级学生和学科知识充分把握,让学生能够有所选择的进行学习。在课堂学习时,在基础知识授课结束之后,为了让学生能够更深层次的理解所学知识,数学教师根据课程要求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进行讨论,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尽量等量的进行分组,保障每一个小组成员实力均衡,并且人数等量,然后教师设置相应的问题,要求学生在小组的合作中统一解决教师事前设置好的数学问题,然后教师在学生探讨交流中,进行适时参与,从而保障小组合作学习顺利开展。该模式的运用使学生能够在交流中找到探讨问题的答案并对所学知识进行升华,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数学教师的指引下开展探讨具体有以下几个步骤。例如在学习章节《方程的意义》时,教师先要创设情境,进行基础的知识讲解,然后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去进行任务设置,同时教师要布置明确的学习任务并进行适时的引导,比如布置的问题是“方程可以用来解决那些生活中的问题?”,在布置问题之后,老师适当指引,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讨,最后在请小组代表发言,从而得出问题的答案,让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本堂课所学的知识。
在数学教学过程之前,为了保证小组合作学习顺利实施,教师就应重新规划课堂环节,比如教师为了课程进度,可以提前布置预习作业,教师提前整合教学资源,让学生能够提前预习所学知识,然后在正式的课堂学习时,教师通过设置相关的情境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时,应该事先讲好小组合作的探究的任务,让学生能够有目的的进行探究,然后在正式的探究时,教师应该进行适时的引导,在学生多次探究交流未果的时候介入,保障小学生的学习探究激情[2]。并且教师还要维持好课堂的纪律,保证课堂的严肃性,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完全自由的探究课堂,教师应该保障小组讨论在有序的状态下展开。同时小组合作学习还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因此在小组合作活动开展时,教师可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合作艺术,值得注意的是互帮互助学习,并不是答案交流的时间,而是让受帮助的同学自己探索答案。例如老师在学习《平均数》时。教师就可以提前设置好问题,然后分配小组,比如前后两组同桌为一个小组,并要求每一位同学参与其中,最后在由小组代表阐发研究成果。该模式的运用有利于培养好每位学生的合作意识,还有利于提高班集体团结合作意识。
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组织之前,应该提前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能够有目的的进行讨论和学习,并且在小组合作中,教师应该维护好班级的纪律,让学生能够在有序的环境之下进行学习,同时由于班级学生的年龄特性,如果教师不规定好明确的学习任务和纪律,就会使得学生产生投机取巧的心理,从而降低学习效果。小组分组之前,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了解,根据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高低进行合理的分配,小组成员之间不能差距过大,教师还要掌握每位同学的学习状况和爱好兴趣,使得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有效展开,同时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进行适时地引导,保证学生能够在正确的方向进行研讨和交流,数学教师在展开小组合作学习时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例如教师可以让每位同学填一个信息表格,帮助老师快速了解学生并顺利分组。值得注意的是小组的合作学习的人数,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一般来讲4~6人组成一个小组最合适,既方便老师把握节奏也让学生都有发言的时间。比如在学习《角的分类》这一章时,教师可以提前布置预习作业,然后在讲完基础知识后,就可以布置一个问题,比如“你能在生活中发现那些有关角的应用?”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最后教师在学生讨论时也可以进行加入,调查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最后在进行小组发言。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在数学学习中,教师通过挖掘教材将学习的模式转变为学生探讨的模式,在传统的教学中,没有充分的体现为学生为主的学习地位,因此基于该模式的运用对于学生和教师而言,都有着不可小觑的价值,具体表现如下:
3.1 合作学习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有利于增强小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十分民主的学习过程,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只注重学生的文化课成绩,以最终的教学成绩来评判学生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教育理念,因此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是基于最新的教学理念所考虑的,其推出完美响应了新型教学模式[3]。并且数学本身就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如果只进行传统的口述教学,而不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不仅不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使用该模式的学习时,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并且还能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感,让学生能够在交流中提升口语交际能力,并且还能加深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从而展现出无尽的数学学习兴趣。
3.2 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推向主体学习地位,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由于小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和学习技巧,在原先的学习中,学生过分依赖教师,通常情况下,学生在教学的讲解下可能学会解题的步骤,但是在离开教师之下,学生就不能独立的解题了,究其原因就是学生尚未形成成熟独立的思维,因此,使用小组合作学习刻不容缓,教师必须要为学生营造自由、和谐的学习环境,不断的促进学生进行自主独立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潜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退居到引导地位,不能过多的干预学生的思维、实践,让学生能够在交流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并且,通过该模式的运用还能很好的帮助学生在相互对话的过程中活动良好的学习体验,让学生能够进行更加主动的学习,从而促进小学数学学习质量的提升。新课改要求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教师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并且在加以引导就可以使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际,从而解决一些生活问题。
3.3 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价值,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在数学课堂中,教师一味的讲解每一个数学公式和法则,无疑是固化了学生的思维,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的思考,因此教师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帮助学生能够在交流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从而能够更加多角度的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同时该模式的运用让教师也转变了教学思路,多方的互动也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在小学数学的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注意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不能盲目开展合作学习,并且在小组组成之前就要事先调查好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在同一个班级中很有可能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教师在分组之前就应该进行合理的分组,让小组成员之间的学习差距较小,教师在小组学习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意味着课堂完全交给学生,教师应该发挥其引导地位,做好监督、引导工作,要保持课堂的严肃性[4]。诚然,现今小组合作学习还存在许多的问题,比如缺乏小组内分工不明确、评价缺乏科学性等问题,因此数学教师要积极创新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完善小组合作评教的机制,让班级中的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并且有所收获。
综上所述,小组合作学习是当今新颖有效的学习方式。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积极开展教学实践,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解决,并且教师还应该关注到分组的原则,在贯彻落实以学生为主的地位时,也要落实好自身的引导地位,教师积极的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开拓更自由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把握好课堂发展的主线,帮助学生学会表达和讨论,从而使得数学课堂迸发出最大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