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裕 蔡志刚 阎锡新 魏蕴卿 喻昌利 徐锋 张志华 王瑜玲 樊峰萍 尹福在 崔朝勃 张玲 张庆 刘政 吕广波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是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引起的一种可以导致被感染者出现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症状的疾病。目前仍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已成为当前最严峻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在感染SARS-CoV-2的患者中,肺为最常见的感染器官,在疾病期通常表现为典型的磨玻璃影。COVID-19出院患者在一段时间内仍存在弥散功能受损(DLCO<80%),且同非重症患者相比,重症患者DLCO损伤发生率更高[2,3]。在首次症状出现后4周内为COVID-19急性期[4];与轻型患者比较,重型患者病毒脱落时间较长,传播传染性病毒的时间也更长[5]。结合相关研究结果,本研究旨在了解COVID-19患者在恢复期(3~4个月)肺功能及胸部CT特征。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收集了2021年1月3日~3月2日于邢台市第二医院救治的COVID-19患者80例,其中部分患者出于自身原因未参与全程随访,最终参与胸部CT随访67例,参与肺功能随访59例。其中男40例(59.7%),女27例(40.3%);平均年龄(38.5±16.3)岁;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印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6]将COVID-19患者分为4型:(1)轻型:临床症状轻微,影像学未见肺炎表现;(2) 普通型:有相关临床表现,影像学可见肺炎表现;(3) 重型:符合下列任何一条: ①气促,呼吸频率≥30次/min;② 静息状态下,吸空气时指氧饱和度≤93%;③氧合指数≤300 mm Hg;④临床症状进行性加重,肺部影像学显示 24~48 h内病灶明显进展 > 50%;(4)危重型:出现以下任何情况之一:①出现呼吸衰竭,且需要机械通气;②出现休克;③合并其他器官功能衰竭需 ICU 治疗。依据患病类型共分为3组,轻型为轻型组,普通型为普通型组,重型和危重型为重型组。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年龄>18岁;(2)经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确诊为COVID-19;(3)经电话随访后符合纳入标准且愿意参与合作的患者。排除标准:(1)病情不允许或不愿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2)无需胸部CT或肺功能随访的患者。
1.3 方法 对出院患者预约3~4个月门诊复诊,并对患者进行肺功能测定及胸部CT扫描评估。所有患者在评估前均已提供书面知情同意书。
1.3.1 肺功能测定:依据常规肺功能检查基础指南(2018)[7],由专业医护操作完成,测定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1秒率(FEV1/FVC)、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
1.3.2 胸部CT扫描:GE Optima 68064 排CT,患者取仰卧位,吸气屏息后扫描。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10 mA,层厚5 mm。重建层厚1 mm。并由2名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医师对图像进行分析。
2.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纳入COVID-19患者进行胸部CT检查67例,进行肺功能检测59例。67例 COVID-19患者中,重型5例(7.5%),普通型44例(65.7%),轻型18例(26.9%),重型组年龄平均值较非重型组大(P=0.003)。常见并发症为高血压26例(38.8%)、糖尿病20例(29.9%)、冠心病3例(4.7%)、吸烟32例(47.8%),且重症组患者伴基础疾病比例高,平均住院天数普通型及重型较轻型多。见表1。
表1 不同临床类型COVID-19患者临床资料
2.2 肺功能 与轻型组及普通型组比较,重型组FVC平均值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8.9%、97.3%、87.7%,P=0.032),普通型组及重型组FEV1/FVC较轻型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2.8%、82.9%、86.2%,P=0.017)。随访过程中肺功能通气功能正常53例(89.8%),且重型组通气功能正常患者所占比例较其余2组少。随访过程中弥散功能正常49例(83.1%),重型组弥散功能异常患者比例较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出院后3~4个月,各分型中均存在弥散功能异常患者,弥散功能障碍程度与临床分型呈正相关。见表2。
2.3 胸部CT随访结果 胸部CT在出院3~4个月随访中,仍有26例患者胸部CT残留异常,重症患者胸部CT异常比例较高,3组患者出院后随访CT中最常见的为条索影及磨玻璃影,且3组患者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肺功能随访结果 例(%)
表3 胸部CT随访结果 例(%)
2019年12月以来由SARS-CoV-2引发一场全球性大流行,影像学表现为双侧肺部磨玻璃样改变,伴或不伴实变[8],对于出院患者肺功能随访结果显示,在出院一段时间内仍残留肺功能异常[9,10],其中DLCO损伤最常见,并且损伤程度及持续时间同疾病严重程度相关[3,9,11],同时有研究显示出院1年后的肺功能随访发现重型组同非重型组之间并无显著差异[9],这表明随时间推移患者的肺功能可出现一定程度改善。COVID-19死亡患者尸检显示肺小血管及毛细血管中存在广泛微血栓形成,并存在弥漫性肺泡损伤[12],且部分患者出现急性肺脏损伤(ARDS),最终可导致患者遗留肺组织纤维化,损伤的肺泡单位可导致气体交换功能受损。
本研究随访过程中约13.9%患者仍有DLCO的损伤,且分型更重的患者DLCO损伤比例更高,患者分型严重程度与FEV1/FVC损伤程度呈正相关。本研究对67例康复期患者的胸部CT随访中发现,绝大部分患者病灶已基本吸收,这也体现了胸部CT可作为患者出院的指标之一。但在本次研究中仍有26例患者肺部遗留不同的病灶,以条索影及磨玻璃影为主,其中条索影的出现可能与肺亚段的不张有关。对于肺部病灶仍未完全吸收的患者,我们可以发现其主要为在院期间分型为重型的患者,且在本次随访研究中,分型为重型的全部患者在康复期随访中肺部影像学提示仍遗留有病灶,这表明需要对这部分患者继续更长时间的随访,以研究该部分患者的肺部影像学转归。
本次随访研究中仍存在局限性,首先由于缺乏随访前及发病前患者肺功能及胸部CT等基础临床数据,因此很难与COVID-19康复后数据相比较;其次,随访病例数较少,且涵盖范围较为局限,缺乏典型性;此外,本研究随访时间较短,还需长期动态观察。
综上所述,在本次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康复期的随访中,发现绝大多数患者的肺功能已达正常,但仍有部分患者存在肺通气功能及弥散功能受损,且受损程度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我们将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肺功能及胸部CT行长期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