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小骨窗开颅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效果研究

2022-03-16 05:08樊玉良朱春雷赵义赵小林刘欢党福欣
河北医药 2022年3期
关键词:基底节开颅脑组织

樊玉良 朱春雷 赵义 赵小林 刘欢 党福欣

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ercerebral hemorrhage,HICH)是常见的神经系统危急重症,可发生于大脑各个部位,以基底节区及壳核的发病率最高,约占70%[1]。临床统计显示,HICH的病死率高达30%~50%,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受到了临床的广泛关注。本病起病急骤、进展迅速,若出血量大,可造成意识障碍、昏迷,甚至血肿穿破脑组织进入脑室而危及生命[2]。病理研究显示,在HICH发病早期即可在短时间内形成血肿,而血肿内形成含有凝血酶和补体等毒性物质以及细胞因子、血红蛋白的分解产物等,可引起继发性脑水肿,造成继发性脑损害,加重脑神经功能损伤[3]。因此,抓住HICH早期治疗时机对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对HICH手术治疗仍存在争议,根据血肿特征及患者全身情况进行手术清除血肿是可行的。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制作的骨窗足够大,操作空间大,能有效释放颅内压,对彻底清除血肿和止血有积极意义,但创伤大,损伤正常脑组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并不能明显改善患者预后[4]。近年来,小骨窗开颅手术在神经外科逐步推广,仅需在直径约3 cm的小骨窗,借助显微镜获得清晰视野,能缩短手术路径,减少术中出血量,精确手术操作,达到良好的血肿清除效果,也明显减少了对正常脑组织的影响,降低术后炎性反应,提高恢复效果[5]。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象选定2015年1月至2021年1月经北京老年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116例纳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8例,男32例,女26例;年龄38~78岁,平均年龄(62.6±10.3)岁;基底节区血肿量<30 ml 18例,30~50 ml 37例,50~60 ml 3例;术前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8.04±1.42)分;对照组58例,男34例,女24例;年龄37~79岁,平均年龄(62.8±10.6)岁;基底节区血肿量<30 ml 20例,30~50 ml 36例,50~60 ml 2例;术前GCS评分(8.01±1.47)分;比较2组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患者均符合《临床神经外科学》[6]中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诊断标准,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出血部位在基底节区,出血量20~60 ml,患者伴有浅度昏迷,发病24 h内入院,入院时生命体征稳定,均在入院后24 h内接受手术;本研究经医院批准患者同意。

1.3 排除标准 术前深度昏迷、双侧瞳孔散大;术前合并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等病因导致的颅内血肿;凝血功能障碍;合并严重心肝肾疾病。

1.4 方法

1.4.1 对照组使用传统大骨瓣开颅手术,以患侧额颞部大骨瓣入路,切口长约20 cm,分离皮下组织,翻开皮瓣,切开颞肌,制作8~10 cm直径的骨窗,切开并悬吊硬脑膜,经颞上回或颞中回通路进入血肿腔,在直视下清除血肿,找到破裂血管,严格止血,若无法明确破裂血管,则在视野内彻底止血,切忌反复寻找而加重脑组织损伤,冲洗血肿腔至冲洗液清亮,血肿腔内敷止血材料,留置引流管,硬膜减张缝合,将骨瓣复位,若血肿破入脑室,或存在脑积水,可行侧脑室外引流术[7]。

1.4.2 观察组:使用早期小骨窗开颅手术,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术前检查CT,明确血肿部位及大小,选择血肿中心最靠近皮质的部位作切口,长约5 cm,直接切开头皮各层,翻开颞肌及皮瓣,显露颅骨,行颅骨钻孔,采用咬骨钳制作小骨窗,脑穿刺针从皮质非功能区血管稀疏部位穿刺,脑压板轻轻分开脑组织,CT检查明确穿刺深度,直至到达血肿腔,用较细吸引器从血肿中心开始吸除部分血肿,待有足够空间后,在穿刺点部位行皮质切口,置入显微镜,沿穿刺道进入血肿腔,注意避开路径血管,通过调整显微镜角度,观察血肿及周围组织情况,清除血肿,找到出血点,电凝或压迫止血,0.9%氯化钠溶液冲洗血肿腔,直至冲洗液清亮,止血材料贴敷血肿腔内,放置引流管,悬吊并修补硬脑膜,去除骨瓣,缝合切口,结束手术[8]。

1.5 观察指标 (1)术后1周复查CT,统计血肿清除率及再出血率,统计住院期间死亡率;(2)记录手术相关内容,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评估术后4周GCS评分、MMSE评分;GCS评分共15分,15分为正常,12~14分为轻度昏迷,9~11分为中度昏迷,3~8分为重度昏迷,4~5分极度危险;MMSE评分总分30分,27~30分为认知正常,<27分为存在认知障碍;(3)观察有无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泌尿系统感染、腹泻等并发症发生。

1.6 疗效判断标准 根据NIHSS及血肿清除效果评估疗效。基本痊愈:血肿清除量>90%,术后NIHSS评分减分率≥90%,无病残遗留;显效:血肿清除量>70%,术后NIHSS评分减分率≥50%,遗留病残1~3级;有效:血肿清除量>50%,术后NIHSS评分减分率≥18%;无效:血肿清除量>50%,术后NIHSS评分减分率<18%[9]。

1.7 日常生活能力(ADL)及预后良好标准 于术后4周进行评估。Ⅰ级:生活完全自理,恢复日常生活能力,活动自如;Ⅱ级:生活大部分可自理,基本恢复日常生活能力,可拄拐活动;Ⅲ级:生活部分自理,需要别人帮助,在搀扶下可行走;Ⅳ级:生活无法自理,无日常生活能力,需长期卧床,但意识清醒;Ⅴ级:植物状态[10]。预后良好率=(Ⅰ级+Ⅱ级)/总数×100%。

2 结果

2.1 2组血肿清除率、再出血率及死亡率比较 观察组消除血肿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复发出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住院期间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2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观察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术后GCS评分、MMSE评

表1 2组血肿清除率、再出血率及死亡率比较 n=58

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2.3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8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31%,2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临床疗效比较 n=58,例(%)

2.4 2组并发感染症状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脏器感染并发症发生率[5(8.62%)]明显低于对照组[14(24.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并发感染症状发生率比较 n=58,例(%)

2.5 2组术后4周ADL分级及预后良好率比较 观察组术后4周ADL分级Ⅰ级、Ⅱ级比例、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Ⅲ~Ⅴ级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2组术后4周ADL分级及预后良好率比较 n=58,例(%)

3 讨论

机体长期处于高血压状态时,可引起全身大小血管病理性改变,使脑内小动脉管壁发生玻璃样变性,血管内皮出血和坏死,导致血管壁强度下降,引发血管硬化[11]。当机体突然用力、过度劳累、情绪激动等情况,可诱发血压升高,引起脑局部小血管破裂出血,导致脑出血,且大多脑出血位于基底节区[12]。

高血压是造成非创伤性脑出血的主要病因,占所有脑出血诱因发生的70%。HICH对机体危害巨大,在发病早期即可在颅内形成血肿,使周围组织受压、缺血缺氧,还可能压迫和撕裂周围的神经纤维,引发神经损伤症状。继而由于血肿在凝结和液化过程中释放产物,形成继发性脑水肿,导致周围脑组织机械性压迫,加重脑组织水肿,发生脑组织坏死、软化等病理变化,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及死亡率[13,14]。病理研究显示,脑出血后,脑组织内游离血红素积聚,可能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危险因素之一[15]。

目前,本病尚缺乏特效治疗手段,手术治疗可快速解除脑组织占位效应,改善局部缺血症状,成为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手术治疗通过开颅,释放颅内压,对血肿引流,阻断脑出血引发的病理变化,减轻血肿占位,改善并恢复局部脑组织血液循环,阻止或减轻继发性脑水肿,切断使病情持续恶化的连锁反应,从而最大限度降低脑组织损伤程度,减少病残率及死亡率[16]。

一般情况下,HICH发病到入院接受手术的时间≤24 h,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发病6 h内实施血肿清除术对提高疗效、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此时神经元的损害是可逆的,可在脑组织未受到继发脑水肿的损伤下快速解除血肿压迫、恢复脑组织灌注、改善受损神经元功能,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17]。研究表明,HICH发病3~6 h内即可因血液凝固后产生的凝血酶、血清蛋白等毒性物质造成脑组织不可逆损伤,随着时间的延长,脑组织损伤进行性加重,继发脑水肿,形成脑组织损伤的恶性循环,甚至危及生命[18]。早期手术符合HICH病理演变规律,能有效阻断病理进程,提高治疗效果。但也有研究认为,HICH急性期手术风险较高,存在术中出血及术后再出血的问题[19]。

HICH的手术时机选择:(1)患者意识不清或进行性减弱;(2)瞳孔散大发生严重转变,应用甘露醇脱水后瞳孔有回缩;(3)出血量>30 ml或出血量<30 ml但发生中线位移>1 cm,或影像检查提示三脑室、环池明显受压;(4)发生在急性期或处于活动性出血;(5)年龄、基础疾病条件优良[20]。出现这些指征,应尽快进行手术,此时手术受益大于风险,能清除血肿,尽量找到责任血管并严格止血,不强求在脑组织中翻找责任血管,以防造成脑组织不可逆损伤,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1]。

骨瓣开颅术、小骨窗开颅术均是临床基础术式。前者骨窗大,手术视野广,操作空间大,能充分暴露血肿部位,彻底清除血肿并止血,有效减压,必要时可切除部分颞肌和非功能区脑组织,能降低脑疝发生率,充分释放颅内压[22]。但这种手术方法创伤大,对正常脑组织的损伤大,手术时间长,出血多,并发症发生率高,对术后恢复无明显提升作用[23]。

小骨窗开颅术避免了常规骨瓣手术的缺点,通过术前CT定位穿刺部位,设计最短手术路径,制作直径约3 cm的小骨窗,穿刺进入血肿内,并置入显微镜,提高操作视野清晰度,具有操作简单、对脑组织的损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术后恢复较快等优点[24]。但小骨窗手术对颅内压较高者的释放效果并不好,不能有效降低颅内高压,继而影响局部脑组织的血液循环的改善效果,容易引起脑组织膨出和嵌顿,甚至脑疝,因此,颅内压高压严重者不适宜小骨窗手术[25]。此外,小骨窗手术的操作空间相对狭小,给彻底止血带来一定难度,同时对术者的手术操作技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综上所述,早期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率高,再出血率低,且明显减少了手术创伤,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改善了ADL和预后,值得在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基底节开颅脑组织
电针对慢性社交挫败抑郁模型小鼠行为学及脑组织p11、5-HTR4表达的影响
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疗效
超声诊断新生儿基底节区脑梗死1例
两例外伤后致脑基底节区出血案例的讨论及归纳
浅析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扩大翼点入路改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并脑疝疗效观察
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与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疗效比较分析
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评价
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成像对基底节区急性脑梗死M1 段血管斑块特征分析的应用研究
山楂叶总黄酮对大鼠缺血脑组织p38蛋白表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