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晨 柏如静
失禁性皮炎指皮肤或皮下组织长期或反复暴露与粪便或尿液所发生的炎症,临床表现为红斑、浸渍、水肿、破损、剥脱、水疱及丘疹。失禁性皮炎是长期卧床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尤其是重症监护室患者常多采用镇静麻醉类药物,致使感官直觉能力降低,对外界疼痛刺激敏感性较差,且难以更换体位,局部承受压力时间长,压强增大,增加失禁性皮炎发生风险。有报道称重症监护室长期卧床患者失禁性皮炎发病率将近46%[1]。失禁性皮炎不仅增加患者痛苦,降低生活质量,影响到患者预后。长期卧床患者一旦出现失禁性皮炎,对临床护理工作量增加50%以上,因此失禁性皮炎护理工作是临床护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2]。国外报道称持续性应用皮肤护理管理方案对于失禁性皮炎预防起到重要作用[3]。目前国内关于结构化皮肤护理管理应用预防失禁性皮炎研究较少,鉴于此本研究探讨结构化皮肤护理管理模式应用于重症监护室长期卧床患者预防失禁性皮炎效果,以期为长期卧床患者失禁性皮炎护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长期卧床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6例,女44例;年龄51~75岁,平均(63.5±10.6)岁;体重指数(BMI)19~28 kg/m2,平均(23.3±4.1)kg/m2;大便失禁频率:≤2次11例,3~5次30例,≥6次49例;血清白蛋白2~5 g/dl,平均(2.7±0.7)g/dl;血清红蛋白8~13 g/ml,平均(10.0±1.8)g/dl;疾病类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7例,呼吸衰竭3例,胃肠道术后吻合口瘘5例,脑血管瘤8例,脑肿瘤9例,脑外伤22例,重症胰腺炎12例,脑出血16例,脑梗死4例,重症肌无力3例,格林巴利综合征1例。纳入标准:(1)入选患者年龄≥18岁,住院时间>24 h;(2)取得患者及家属同意;(3)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并批准。排除标准:(1)入院评估已发生失禁性皮炎患者;(2)沟通障碍或精神异常者;(3)Braden评分≤16分。将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2组患者性别比、年龄、BMI、大便失禁频率、Braden评分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n=45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患者入院后评估皮肤及失禁性皮炎程度,便后温水清洗皮肤,保持皮肤表面清洁干燥;处理已破损的皮肤,对未发生皮肤破损患者进行常规清水清洗,依据患者皮肤情况选择合适辅助用具。采取预防性皮肤保护措施,包括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增强抵抗力,预防和促进失禁性皮炎及创面愈合,减少大小便对皮肤刺激;护理人员适时帮助患者变换体位,减少局部受压皮肤时间过长,防止病情进一步进展,依据患者病情严重情况,给予皮肤薄膜类敷料或保护膜。同时开展健康教育,鼓励患者采取动静结合方式,配合失禁性皮炎的治疗。
1.2.2 研究组实施结构化皮肤护理管理模式,依据患者具体病情制定合理的皮肤护理方案;采用Braden评分法,通过责任护士进行初评,责任组长复评并确认签字,以保证失禁性皮炎高危患者评分的准确性。采用布里斯托大便分类法评估大便粘稠度,分为7种类型,1、2型为硬便,3、4型为正常大便,5、6、7型为未成形或液态粪便;对有发生失禁性皮炎风险的患者病床粘贴“注意皮肤护理”标识牌。实施结构化皮肤护理措施包括:(1)皮肤红疹处不得用力擦拭,尽可能用弱酸性清洗液,应用一次性纸巾减少摩擦损伤,避免皮肤再次受损;(2)清洗皮肤后应用保湿霜进行滋润皮肤;(3)患者减少应用纸尿裤或尿片长时间包裹臀部;(4)对腹泻影响皮肤范围内应用皮肤保护剂如薄膜敷料对排泄物进行隔绝;真菌感染部位采用药物治疗后,继续采用护肤剂保护局部皮肤;局部皮肤溃烂、渗液应用泡沫敷料或水胶体敷料;(5)对皮肤未发生损伤之前应用大便引流器、肛门塞等;(6)若局部皮肤在护理1周后未明显改善,需要由专科护理人员进行护理会诊。护理实施后3个月,对患者护理效果进行评价。
1.3 观察指标[4](1)采用汉化版IAD严重程度评估量表(the incontinence-associated skin damage,IADS),评估会阴部、臀裂、左上臀、右上臀、左下臀、右下臀、外阴生殖器、腹股沟、下腹部或耻骨弓上皮肤、左大腿内侧、右大腿内侧、左大腿后侧、右大腿后侧13个区域严重程度。其严重程度分为3个等级,并给予相应分值,以所有发生IAD区域的总分判断病情严重程度;(2)比较2组患者失禁性皮炎发生率,失禁性皮炎分期参照美国失禁性皮炎咨询委员会制定标准分为4期2个阶段,Ⅰ期皮肤完整,骨隆突处有红斑;Ⅱ期真皮及表皮有缺损,未有坏死组织;Ⅲ期全层组织缺失,皮下脂肪暴露,未见肌肉、肌腱、骨头暴露;Ⅳ期全层皮肤组织缺失,肌肉、肌腱、骨头暴露,存在可疑深部组织损伤;与周围组织比较,损伤部位有疼痛、硬结、发热等,待清除坏死组织后方可确定实际深度。(3)比较2组患者护理后舒适度。
2.1 2组患者护理后IADS评分与皮肤暴露大便频率比较 护理后研究组IADS评分、皮肤暴露大便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护理后IADS评分与大便失禁频率比较 n=45
2.2 2组患者护理后失禁性皮炎发生率比较 护理后研究组Ⅰ期、Ⅱ期失禁性皮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护理后失禁性皮炎发生率比较 n=45,例(%)
2.3 2组患者护理后疼痛评分与满意度评分比较 研究组护理后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护理后疼痛评分与满意度评分比较 n=45,分,
失禁性皮炎的发生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长期卧床患者全球性难题[5]。若及时对失禁性皮炎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可有效降低失禁性皮炎发生率。国外报道称预防性护理能够对失禁性皮炎控制起到重要作用[6]。近年来随着临床工作者对失禁性皮炎护理管理重视,已成为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医院管理的重点,作为评估护理安全工作的重要指标之一[7]。临床研究发现临床工作者对失禁性皮炎的预防及处理尚有不足之处[8],亟待提高护理水平。
失禁性皮炎皮肤护理的重点是在于预防,保证各项护理措施的有效落实[9]。结构化皮肤护理管理模式能够将皮肤护理管理标准化和程序化,准确评估失禁性皮炎危险因素,制定有效预防措施,使护理人员有计划、有目的进行系统地护理干预[10]。本研究结果发现,研究组IADS评分、皮肤暴露大便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结构化皮肤护理管理模式能够有效降低失禁性皮炎发生的严重程度,这与陈瑞平报道相一致[11]。结构化皮肤护理模式可制定针对性失禁性皮炎护理预防措施,包括皮肤危险因素评估、限制卧床、清洁、潮湿、营养等方面;加强高危失禁性皮炎关键环节管理,提高管理督导力度,有利于护理人员对高危风险患者进行主动干预,有效进行预防处理[12]。
通过制定护理指导卡,让护理人员依照具体流程进行护理,规范护理人员的失禁性皮炎护理工作流程,提高护理人员责任意识,从而降低长期卧床患者失禁性皮炎发生的风险[13]。本研究结果还证实,研究组失禁性皮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结构化皮肤护理管理模式入院后及时启动体位调整计划,并依据患者对体位的耐受程度,修订体位调整计划,以增强患者对外向压力耐受性,降低骶尾部失禁性皮炎发生率,这与国外学者报道[14]相一致。结构化皮肤护理管理模式干预内容着重提高患者的舒适度体验,从患者主观感觉出发,给予患者标准化、规范化护理措施。定期或依据病情发生变化时重新评估风险因素,通过调整体位,解决翻身、支撑面的问题,避免压力性损伤区域或红斑区域压迫。本研究结果发现,研究组结构化皮肤护理管理模式能够改善患者护理舒适度,从而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综上所述,结构化皮肤护理管理模式能够降低长期卧床患者失禁性皮炎发生率,减少皮肤暴露粪便频率,有效降低患者疼痛程度,提高患者护理舒适度,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