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红玉 天津市河西区马场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病房 (天津 300074)
内容提要: 目的:分析改良气管内套管清洗方法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选取2019年4月~2020年9月本院收治的80例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利用双盲法进行分组研究,每组40例,探究组中应用改良气管内套管清洗消毒方法,参比组中应用传统清洗消毒方法,观察指标:并发症发生率、清洗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及舒适度评分、护理质量评分。结果:探究组清洗时间(3.93±0.14)min、舒适度评分(92.67±3.55)分、住院时间(24.45±2.44)d,参比组清洗时间(15.24±1.93)min、舒适度评分(60.24±2.61)分、住院时间(33.21±3.62)d,探究组优于参比组,存在对比意义(P<0.05)。探究组并发症(肺部感染、切口感染、套管阻塞)发生率2.50%,参比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00%,对比结果显示探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0.05),两组对比,探究组护理质量评分(23.21±1.34)更高(P<0.05)。结论:应用改良清洗方法实施气管内套管清洗能够有效降低患者临床并发症发生率,使院内气管切开患者的医源性感染事件发生率全面降低,提高患者的临床气管插管的治疗安全性。
气管套管属于气管切开患者的辅助呼吸通道,能够为喉部手术患者提供呼吸保证。因此,气管套管的预防感染及通畅度属于临床气管套管护理核心。以往的气管套管清洗消毒一般为护士清洗后并利用煮沸法及化学浸泡实施床边消毒,消毒清洁效果不够理想。研究中发现,套管中存在克雷伯氏菌、绿脓杆菌,容易引发院内感染,传统消毒方法无法满足现阶段临床气管套管的消毒需要[1,2]。因此,本次为患者实施气管套管改良消毒方法,探究对于消毒效果的影响,报道如下。
选择2019年4月~2020年9月院内80例气管切开术治疗的患者,入组患者均为气管切开后带管患者,患者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无法与医务人员进行正常交流及配合、术后实施一次性气管内套管与呼吸机相连的患者排除,采用双盲模式分配为两组,每组40例。参比组共有18例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年龄45~78岁,平均(60.84±3.06)岁,探究组19例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年龄45~78岁,平均(60.65±3.22)岁。将本次小组成员的一般资料采取统计学软件进行对比分析,统计学计算结果P>0.05,本次分组属于成功分组,能够进行小组比对。
参比组中应用传统清洗消毒方法:利用消毒液为过氧化氢溶液(2%)或戊二醛溶液(2%)等实施浸泡,时间为30min。
探究组中应用改良气管内套管清洗,应用一个外套管配四个内套管和一根内芯的气管内套管,初次使用前需要由消毒供应中心灭菌后备用,患者置管后,将其余三个剩余的内套管放在气管切开工具车上,每日对于内套管进行取出,并为患者换上清洁的内套管,使用后地内套管利用5:1000含酶清洗剂进行浸泡,实施专人专用,患者的内套管应注明患者床号、姓名,采用橡皮筋进行捆扎。每日上午进行回收,金属气管套管需要实施高压水枪冲洗、酶刷、超声波冲洗、祛锈、漂洗等,清洗后实施消毒,干燥后密封保存。
本次效果研究指标:并发症发生率、清洗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及舒适度评分。舒适度评分根据调查问卷对患者实施调查并进行评分:舒适(80~100分):患者气道通畅,未发生任何不适症状;轻度不适(60~79分):患者产生痰液咳出困难,利用拍背有效帮助患者咳痰;重度不适(59分及以下):患者存在明显气道阻塞,用力进行咳痰,无法耐受。护理质量评分分为消毒护理、消毒灭菌、无菌操作、规范处理,每项25分。
利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n(%)]表示并发症发生率,±s表示t数据检验清洗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护理质量评分及舒适度评分,P<0.05为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探究组清洗时间、住院时间相比参比组均较短,舒适度评分高于参比组,探究组各项指标均存在优势(P<0.05),见表1。
表1.探究组、参比组清洗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及舒适度评分比对(±s)
表1.探究组、参比组清洗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及舒适度评分比对(±s)
组别 清洗时间(min) 舒适度评分(分) 住院时间(d)参比组(n=40) 15.24±1.93 60.24±2.61 33.21±3.62探究组(n=40) 3.93±0.14 92.67±3.55 24.45±2.44 t 36.9654 46.5492 12.6909 P 0.0000 0.0000 0.0000
探究组并发症(肺部感染、切口感染、套管阻塞)发生率为2.50%,参比组发生率为20.00%,两组指标具有显著性差异,探究组并发症占比较小(P<0.05),见表2。
表2.探究组、参比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n(%)]
护理前,探究组护理质量评分与参比组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护理后,探究组与参比组护理质量评分差异显著,探究组评分更高(P<0.05),见表3。
表3.探究组、参比组护理质量评分对比( ±S;分)
近几年,伴随气管切开患者数量逐步增多,气管套管清洗由原本的分散处理转变为消毒供应中心实施集中处理,气管内套管自身结构相对复杂,会引发管内大量附着痰液,增大清洗难度。因此,为保证清洗消毒合格率,提升院内气管切开患者治疗安全性,本次针对气管内套管的消毒清洗方法进行分析。
气管内套管的重要污染源为痰液,痰液为支气管腺体以及气管的分泌物,表现为炎性症状,回收到气管内的套管的污染现象较为严重。管腔一般会产生痰痂,管内套管管腔具备较大弧度,无法进行有效清理。实现泡腾作用浸泡能够促进痰液松散,初步实施冲洗后放入1:200的过氧化氢泡液能够产生泡腾作用,促进结痂松散。应用超声震荡能够有效产生空化效应,使其中的污染能够从管壁套管中产生脱落,随后需要将其放入到气管套管的消毒架当中,使实现气管内套管竖放,机械清洁过程中可利用转动的旋转臂进行喷射流水,对于管腔进行清洗,能够有效实现消毒润滑,热空气可充分接触空气,实现管腔清洗干燥、消毒作用增强,同时,超声清洗后能够将其直接放入到清洗消毒器当中,未经过人工进行初步冲洗会导致清洗质量较差,清洗消毒设备旋转臂一般采用四周平面旋转喷射,无法实现复杂管腔类器械清洗,同时,气管内套管接口焊接凹槽等部位未经过过氧化氢浸泡,酶液处理会存在一定的黏液残留,使清洗难度增加,无法彻底清洗。因此,经过人工刷洗能够确保其管腔内外不存在痰痂,使机械清洗效果良好,通过手工清洗操作的步骤避免消毒、烫伤等风险事件产生,全面克服手工清洗不稳定,能够使清洗消毒效果提升[3,4]。
管腔类器械日常清洗质量检测具备一定的困难,气管内套管长度低于10cm,其内管壁除了弧形凹处部位目测相对困难,其余内侧均可实施有效。目测其中白通条纱布检测方法能够将纤维以及纱线残留气管的风险减低,采用生物荧光法进行定量检测,能够将残留器械表面的组织细胞、微生物体验的总量得到有效检出,痰液的主要成分为氮原子,参与蛋白质测定为其保证套管清洗质量的重要监测指标[5,6]。
气管切开护理为耳鼻喉科中的重要护理,内套管的消毒及清洗为其中的主要环节,直接控制患者气道感染及通畅度。传统清洗方法存在较多局限性,例如:①内套管为弧形,不便于清洗,利用对光检查无法判断是否清洗干净;②反复擦洗会影响导管光滑度,引发痰液滞留,如患者存在脓性痰液容易在其中结痂,使清洗难度增大;③床边清洗受到时间限制,由于套管在酶液中浸泡时间较短,无法实现痰痂的有效分解软化[7,8];④冲洗过程不彻底,无法有效达到彻底清洗的目的;⑤在彻底清洗过程中,随着时间的延长会导致血液、痰液凝固在套管内,不利于清除;⑥清洗效果会受个人的经验及清洗方法影响。因此,传统的床边清洗无法有效满足现阶段的临床气管套管的清洗需求,床边消毒液的存放会产生较大安全隐患。对于气管内套管的清洗方法进行改良,利用一配四气管套管能够将传统套管中无法离开外套管问题有效解决,可通过同一套内套管与外套管试行配套并确认后利用在同一患者身上,避免由于通配引发个别不匹配,有效实现气管套管统一消毒处理,由消毒供应中心统一消毒具备较多优点,例如:使内套管的更换频率有效缩短,避免在空气中长时间暴露,产生外套管堵塞,从消毒及清洗的角度来看,消毒供应中心能够利用高压水枪及酶液浸泡、超声清洗等方式使清洗效果提升,相比于传统棉球、棉签清洗更有效,能够通过清洗消毒内套管后实施统一监测消毒,有效实现质量控制,相比床边消毒物监测,能够有效保证消毒质量,同时统一清洗消毒内套管能够使临床护理工作量减少。由于部分护理人员清洗工具、技术不够专业,导致病区清洗效率较低。清洗内套管为15min,利用改良后,只需要2~3min即可完成,有效节约临床护士的日常工作时间。使护理人员能够有更多的时间为患者实施照护,使患者护理满意度提升,带管患者利用多个内套管更有利于患者实现居家护理,有效完成清洗消毒,当内套管损坏时有替换使用装置,有效避免整套套管更换[9,10]。
本文研究显示,探究组清洗时间、舒适度评分、住院时间相比参比组存在对比意义(P<0.05)。探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比组(P<0.05),护理后,探究组与参比组护理质量评分差异较大,探究组评分高(P<0.05)。
综上所述,应用改良式清洗内套管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使患者舒适度提升,缩短住院时间,有利于患者临床疾病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