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社区—家庭联合建立公众心肺复苏培训体系的研究

2022-03-16 07:17伍洪清雷圣贤杨春平金新深
中国当代医药 2022年4期
关键词:心肺对象心脏

伍洪清 雷圣贤 杨春平 金新深

深圳市宝安区石岩人民医院急诊科,广东深圳 518000

随着社会生活压力的增加、不良生活习惯影响以及高强度工作等因素,我国心脏骤停发生率不断提升,并呈低龄化趋势,中青年因突发性心脏骤停导致的猝死在全部猝死率中占30%[1-2],此情况给家庭、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伤害。心脏骤停发生时,心脏射血功能突然停止,全身循环发生中断、呼吸停止、意识丧失,患者在10 s 左右可丧失意识[3],如抢救及时可存活,否则会发生生物学死亡,较少存在自发逆转[4]。对于突发性心脏骤停黄金抢救时间仅为4 min,使用心肺复苏联合自动体外除颤仪可显著提高抢救成功率[5]。但是大部分患者在发病时处于公共场所,而所处环境人员是否掌握心肺复苏技巧对患者的抢救非常重要。对国际上公众心肺复苏培训进行研究,发现多数人群通过长时间的培训才能掌握各项技巧,不利于知识普及,因此需要对培训模式进行改进。医院—社区—家庭联合的方式可通过对医院、社区和家庭资源进行整合,充分利用医院资源,将社区纳入体系中,并发挥家庭的作用,以建立完整的培训体系,能够提升培训质量[6]。本研究旨在探讨医院—社区—家庭联合建立公众心肺复苏培训体系的建设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12月深圳市宝安区普通民众或义工志愿者200 名作为社区居民代表,采用随机抽签法分为试验组(n=100)与对照组(n=100)。纳入标准:①精神正常并了解实验具体操作流程;②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依从性不足者。试验组中,男52名,女48 名;年龄22~68 岁,平均(45.22±3.65)岁;普通民众34 名,义工志愿者66 名。对照组中,男53名,女47 名;年龄22~69 岁,平均(45.78±3.54)岁;普通民众36 名,义工志愿者64 名。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实施。

1.2 方法

试验组人员均进行医院—社区—家庭联合公众心肺复苏培训,具体流程如下。

①对培训内容进行确定,设计问卷调查量表对公众心肺复苏技能掌握情况进行评估,并调查研究对象对于心肺复苏知识的需求,以制订适宜公众的培训内容,进行资源整合,优化形成院内培训、社区巩固、家庭学习3 个区域联合的模式。在确定培训内容后建立医院—社区—家庭联动健康教育网络,将健康教育内容、教师、课程设计、学习手册以及微信、网课播放平台相互协调,制订相应的课程开展方式,做好课程准备工作。②在课程编制的过程中需要符合区域特点,结合研究对象不同文化层次设计不同课程,对于12岁以上在校学生可通过传媒技术进行网络课程教学,并使用微信平台对知识进行分享。对于志愿者可通过进入医院实地培训方式,筛选优秀培训师教师,通过模型练习方式进行培训教学。③在确定不同教学模式之后进入医院学习的志愿者按照医护人员提供的真实案例进行情景学习,课程的安排以课件、复习题、电子图形为主,研究对象利用医院的条件进行情景模拟练习。医院网站、社区服务中心建立信息化系统平台,对急救知识进行普及,具体实施过程:在浏览器中输入医院网址,进入急救教育平台,使用注册账号进入“我的作业”,点击家庭版展示需要学习的内容,包括相关理论、技术操作、案例分析,按照页面提示的内容进行学习。在学习结束之后点击结束按钮,可以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保留,下次学习时自动进入前次学习位置,研究对象可以按照自主意愿安排后续学习。

对照组研究对象则进行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急救培训,按照AHA 培训流程,通过与国内外知名医疗机构的合作正式引入国际化急救安全教学模块并负责多个医疗及院前急救培训教学基地的对外教学组织工作。教学采用理论、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模式,培训内容包括内科急症、心肺复苏以及过敏反应等紧急应对工作。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3.1 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教学总满意度 在研究对象学习结束之后,向其发放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量表,总分100 分,共设计20 个问题,每题得分为0~5 分。在研究对象评分结束之后对分值进行统计,分值在80~100 分之间表示满意,60~<80 分为比较满意,<60 分为不满意[7]。总满意度=(满意+比较满意)例数/总例数×100%。经检验,其Cronbach's α 为0.9284、效度系数为0.8212。

1.3.2 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知识掌握程度 在培训前后分别对研究对象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评估,包括心脏复苏知识、技能2 个部分。知识考核共20 道题目,包括意识判断、急救系统使用步骤、呼吸检查方法、口对口呼吸方法、胸外心脏按压等方面的内容,每题设置4 个选项,每答对一题记5 分,答错记0 分,总分为100 分[8];心脏复苏技能考核共25 道题目,设计疾病评估、开放气道、口对口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第二回合口服口人工呼吸、 第二回合胸外心脏按压、总体评估7 个方面,每答对1 题记4 分,答错记0 分,总分为100 分[9]。研究对象获得分值越高,知识掌握程度越理想。

1.3.3 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学习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对研究对象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进行评估,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各30 分,应对突发事件能力40分,总分100 分,分值越高学习能力越理想[1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研究对象教学总满意率的比较

试验组教学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研究对象教学总满意率的比较(例)

2.2 两组研究对象培训前后知识掌握程度的比较

培训前,两组研究对象心脏复苏知识、心脏复苏技能考核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后,两组研究对象心脏复苏知识、心脏复苏技能考核评分高于本组培训前,且试验组心脏复苏知识、心脏复苏技能考核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研究对象培训前后知识掌握程度的比较(分,±s)

表2 两组研究对象培训前后知识掌握程度的比较(分,±s)

注 与本组培训前比较,aP<0.05

组别 心脏复苏知识得分培训前 培训后心脏复苏技能得分培训前 培训后试验组(n=100)对照组(n=100)t 值P 值65.43±2.32 65.41±2.27 0.062 0.951 86.34±6.87a 78.45±5.43a 9.010<0.001 66.12±4.21 66.19±4.17 0.118 0.906 88.78±7.12a 80.34±6.87a 8.530<0.001

2.3 两组研究对象培训前后学习能力的比较

培训前,两组研究对象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以及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后,两组研究对象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以及总分均高于本组培训前,且试验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以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两组研究对象培训前后学习能力的比较(分,±s)

表3 两组研究对象培训前后学习能力的比较(分,±s)

注 与本组培训前比较,aP<0.05

思维能力得分 理解能力得分 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得分 总分组别 培训前 培训后 培训前 培训后 培训前 培训后 培训前 培训后试验组(n=100)对照组(n=100)t 值P 值18.45±4.56 18.51±4.49 0.094 0.925 25.33±2.76a 22.13±2.14a 9.163<0.001 19.21±2.34 19.24±2.38 0.090 0.928 26.12±1.34a 23.12±1.13a 17.115<0.001 28.34±2.44 28.36±2.41 0.058 0.954 35.87±3.21a 30.45±4.21a 10.238<0.001 74.12±4.65 73.98±4.69 0.212 0.832 85.45±6.34a 80.13±4.33a 6.929<0.001

3 讨论

心肺复苏术是针对骤停的心脏和呼吸采取的救命技术,目的是恢复患者自主呼吸和自主循环[11]。目前我国人员心脏骤停发生情况较多,并向着年轻化发展,如果发生此情况不能立即抢救复苏,4~6 min 即可导致脑组织、身体重要器官不可逆转的损伤,而有效的心肺复苏抢救可挽救患者生命[12]。心脏骤停具有突发性,患者一般发病在医院以外的环境里,因此第一目击者对于患者的抢救非常关键。有研究数据显示,发达国家院外救急中第一目击者接受过心肺复苏培训的比例在10%~75%,但是我国心肺复苏培训比例较低,因此公众心肺复苏培训体系的建立非常必要[13]。接受过心肺复苏培训的人员可为突发心脏骤停情况的患者提供更加规范的抢救策略,接受过心肺复苏培训的人员越多,则可挽救更多心脏骤停人员的生命[14]。医院—社区—家庭模式作为一种新型方式,可对医院、社区、家庭资源进行整合,更好地构建公众心肺复苏培训体系,提升培训质量。

本研究在公众心肺复苏培训体系构建的过程中采用医院—社区—家庭模式,建立了更加科学的培训平台,将医院、社区以及家庭资源进行整合,与以往AHA 培训比较,更加符合我国公共卫生管理现状,可充分利用现有医院资源、信息化平台进行学习,整体效果更好。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教学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后,试验组心脏复苏知识、 心脏复苏技能考核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 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以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医院—社区—家庭模式在公众心肺复苏培训体系的建立中可产生较好的效果。医院—社区—家庭模式可以将社区人员、医院资源进行整合,并通过信息化平台拉近社区、医院与家庭之间的距离[15],社区人员可以在家中通过互联网技术获取心肺复苏相关知识,建立培训平台,将医院护理资源和技能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实现社区人员、医院和家庭的长时间合作[16],社区护理人员及时了解最新的疾病知识,并在家庭中完成学习,而医院可以将自身的技术与社区结合,将技能进行充分的传播,三个方面融合,提升知识普及范围和质量,公众对于学习的积极性提升,满意率得到保证[17]。医院—社区—家庭模式对于公众学习知识的能力得到提升具有积极作用,结合公众人员的个体化特征设计教学内容,使用网课等新型的方式开展教学,更加符合个体化需求[18]。而医院的加入可以为公众提供真实的病例[19],并进行情景模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充分掌握实践操作技能,对各项抢救进行实际操作,而医生从旁指导,对于动作进行及时的纠正,以提升心肺复苏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水平,掌握更加全面的知识和技巧[20-21]。医院—社区—家庭模式为公众提供医院学习环境和自主的学习平台,公众人员可通过科学的平台获取知识,定期进行复习巩固,实现了教学的互动和家庭之间的沟通[22],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从医学的角度分析问题,可以提升思维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更好地完成心肺复苏工作[23-25]。

综上所述,公众心肺复苏培训体系建设过程中选择医院—社区—家庭模式可以提升普通民众或义工志愿者对课程的喜爱程度,提升教学满意率,使之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值得推广普及。

猜你喜欢
心肺对象心脏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晒晒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拟推荐对象
教育部:将心肺复苏急救纳入学校健康教育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图说车事
“心肺之患”标本兼治
了解心脏
有八颗心脏的巴洛龙
最美的花
个性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