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 伟
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影像科,湖北武汉 430064
原发性肝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首选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肿瘤,但肝癌恶性程度高、隐匿性强,许多患者首诊时已经是中晚期,且肿瘤的解剖位置、数量及大小等会影响手术治疗,故部分肝癌患者无法或不宜进行手术切除肿瘤[1-2]。肝动脉灌注栓塞术是对肿瘤血管进行栓塞,阻断血液流通,再灌注化学药物,杀死肿瘤细胞的手术,具有微创、安全、经济、并发症少、可重复性等优势,可用于治疗无法进行切除肿瘤手术的肝癌患者[3-4]。本研究旨在观察肝动脉灌注栓塞术联合对应性护理干预原发性肝癌术后癌性疲乏患者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选择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于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肿瘤科治疗的88例原发性肝癌术后癌性疲乏患者为本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4例,男26例,女18例,年龄30~60岁,平均(52.66±3.28)岁;发病至入院时间:3.1~6.2个月,平均(4.5±0.8)个月;TNM(tumor node metastasis)分 期:T2N0M032例,T3N0M012例;对照组44例,男25例,女19例,年龄31~62岁,平均(53.16±3.42)岁;发病至入院时间:3.4~6.1个月,平均(4.5±0.7)个月;TNM分期:T2N0M030例,T3N0M014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纳入标准:符合《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9年版)》[5]诊断标准;预估远期存活率≥5个月者;未接受过术后癌性疲乏治疗者;接受手术与化疗者;患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有凝血功能障碍、感染病、免疫系统疾病者;有精神障碍无法沟通者;伴其他部位恶性肿瘤者;近2个月内进行手术治疗者;合并心、肺、肾功能重度障碍者。
1.2.1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肝动脉灌注栓塞术进行治疗:取仰卧位,采用2%利多卡因(黑龙江哈尔滨医大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13390)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对股部进行常规消毒、铺巾,采用改良Seldingers技术,即经股动脉穿刺插管,将5F动脉鞘穿刺股动脉,再将5F-RH导管在导丝的辅助作用下置入股动脉,实施血管造影术。观察肿瘤的大小、数目及血供情况,确定肿瘤供血动脉,在肿瘤供血动脉中置入27F微导管,根据患者的肿瘤情况注入碘化油6~30 ml,必要时可采用明胶海绵对肿瘤血管进行栓塞,确认阻断肿瘤供血后拔除股动脉鞘管和各导管,对穿刺点压迫止血10 min,加压包扎6 h。患者返回病房后给予下肢制动。
1.2.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护士将肿瘤科健康教育手册交给患者并进行讲解;对病房进行消毒与整理,确保患者身心舒适;提醒患者遵医嘱进行用药、进食;患者出现紧张、焦虑等情绪时对其进行安慰。观察组给予对应性护理,①健康教育:治疗前,对患者开展健康教育活动,以向患者详细讲解肝动脉灌注栓塞术治疗的注意事项、安全性、重要性、并发症及防范措施等相关知识,增加患者对手术的了解;对患者列举成功案例,安抚其紧张、焦虑等,增加患者治疗疾病的信心,提高患者配合度。②体位干预:手术后,护士协助患者摆放肢体,呈仰卧位,保持平卧24 h,禁止患者屈曲右腿,用盐袋压迫穿刺部位进行止血,若患者穿刺部位出血,立即上报并用临时手法对出血部位进行止血。③合理用药:使用药物前,仔细核对检查药物的生产日期、有效期等信息,以保持药效;选择给药途径时,应根据药物的性质进行合理选择。使用注射药物时,需定时检查药液输注情况;使用非注射用药时,提醒患者遵医嘱进行按时、按量规律用药。④不良反应护理:对肝动脉灌注栓塞术治疗后出现的并发症、不良反应进行对症处理。肝动脉灌注栓塞术治疗可能造成肾功能损伤,手术后,嘱患者多饮水,观察患者的尿量及颜色,出现少尿或血尿时立即通报。两组均治疗两周后观察相关指标变化。
1.3.1 血清因子检测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在晨起空腹时,抽取静脉血5 ml,将采血管进行离心(转速为 3000 r/min,半径为 10 cm)10 min,离心处理后取上层血清,采用cobas e601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德国罗氏诊断公司)检测血清甲胎蛋 白(alpha fetoprotein,AFP)、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水 平及血清肝功能标志物: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glutamate pyruvic transa,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检测方法为化学发光法。
1.3.2 癌性疲乏程度 治疗前、后采用Piper疲乏自评修正量表(there vised piper fatigue scale,RPFS)[6]评价两组患者的癌性疲乏程度,RPFS量表包括:躯体疲乏、行为疲乏、认知疲乏及情感疲乏4个部分,共22个项目。总分为0~10分,10分表示最严重的疲乏,0分表示无疲乏,分值越低,表示患者疲乏程度越轻,改善情况越好。
1.3.3 生活质量 采用生存质量表(quality of life scale,QLQ-C30)[7]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包括功能区域:社会、角色、躯体、认知及情感;症状区域:疼痛、恶心呕吐、疲劳;总体健康质量及其他6个单一项目,共30个项目。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1.3.4 护理满意度 采用纽卡斯尔护理满意度量表(NSNS)[8]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护理满意度,共19题,统计患者家属对本次护理的满意度,分级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参照实体肿瘤RECIST标准[9]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肿瘤直径缩小> 50%,视为显效;肿瘤直径缩小≤49%,视为有效;肿瘤直径未缩小甚至增大,视为无效。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χ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AFP、CEA、VEG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AFP、CEA、VEGF水平降低,观察组AFP、CEA、VEGF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EA、VEGF、AFP水平比较(x ± s)
治疗前,两组患者肝功能ALT、AST、TBI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ALT、AST、TBIL水平降低,观察组ALT、AST、TBIL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比较(x ± s)
治疗前,两组患者RPFS、QLQ-C30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RPFS评分降低,QLQ-C30评分升高,观察组RPFS评分低于对照组,观察组QLQ-C30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RPFS、QLQ-C30评分比较(分,x ± s)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64%,高于对照组的70.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n(%)]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3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91%,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治疗疗效比较[n(%)]
癌性疲乏是肿瘤住院治疗期间及出院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指因患肝癌及其治疗时引起的躯体、情感、认知等方面的主观疲乏感。其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多数学者认为,癌性疲乏与术后的炎症微环境、内分泌失调、免疫系统紊乱、药物副作用及营养不良、个人行为、心理因素等密切相关[10-11]。肝癌患者进行肝动脉灌注栓塞术治疗后,肝功能处于代偿期,易引起躯体疲乏;患者多伴随肝功能受损及日常活动能力下降,甚至丧失社交、工作等社会功能,加之患者生存期短,预后差,治疗费用昂贵,易出现心理压力,引起抑郁、焦虑、悲哀、失落等负性情绪,造成情感疲乏[12-13]。
肝动脉灌注栓塞术是通过微创技术将超选择性导管插入肿瘤供血动脉,并注入栓塞剂和化疗药物,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栓塞肿瘤动脉和灌注化疗药物可阻断血液流经肿瘤,致使肿瘤细胞缺血、缺氧,进而坏死,化疗药物及肿瘤动脉栓塞可减缓血流速度,延长化疗药物在靶组织区域停留时间,杀伤肿瘤细胞[14]。肝动脉灌注栓塞术中所应用的栓塞剂和化疗药物,易引起严重的毒副反应及并发症。治疗期间需严密观察患者毒副反应情况及生命体征,尽早给予对症及针对性治疗护理,从而减轻栓塞剂及毒副反应所带来各种不适,增强患者舒适感,减轻治疗疲乏,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周期。
肝癌患者机体内的肝细胞、生殖细胞发生癌变时,外周血管内的AFP、CEA、VEGF水平升高,其中AFP可抑制机体免疫系统功能,降低其抗肿瘤能力;VEGF可扩张血管,增加血管通透性,促进肿瘤生长、转移与浸润;CEA作为肝癌的血清标志物,在肝癌中,AFP、CEA、VEGF水平与肝癌患者病情呈正相关[15]。ALT、AST、TBIL为肝功能标志物,在肝癌中,ALT、AST、TBIL的升高,代表着肝功能及损伤状况[16]。对应性护理可提升患者对疾病治疗的了解程度,掌握肝动脉灌注栓塞术治疗后的注意事项,提升患者对并发症的防范措施的认知,使其主动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诊疗;向患者讲解成功治疗案例,可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缓解患者紧张、焦虑情绪,维持患者良好的心理身体状态,提高治疗护理依从性;给予体位干预,可减少术后穿刺部位的疼痛及出血风险;通过监管合理用药,可避免患者不按时服用药物,提高治疗效果;同时给予不良反应护理,减少医疗风险,保证治疗效果,提高护理满意度。张雪松等[17]通过研究发现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治疗老年原发性肝癌患者可以降低患者AFP、VEGF水平。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AFP、CEA、VEGF水平低于对照组(P< 0.05),说明肝动脉灌注栓塞术联合对应性护理干预应用于原发性肝癌术后癌性疲乏患者,可降低患者AFP、CEA、VEGF水平。本研究中观察组 ALT、AST、TBIL 水平低于对照组(P< 0.05),说明肝动脉灌注栓塞术联合对应性护理干预原发性肝癌术后癌性疲乏患者,可恢复患者肝功能。武中林等[18]研究表明经导管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可以降低ALT、AST、TBIL水平,减少肝损伤程度,与本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中观察组RPFS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 QLQ-C30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说明肝动脉灌注栓塞术联合对应性护理干预原发性肝癌术后癌性疲乏患者,可改善患者术后癌性疲乏,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王露[19]表明在肺癌患者术后给予护理干预,可以改善患者术后癌性疲乏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为88.64%,对照组护理总满意度为70.45%,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 0.05),说明肝动脉灌注栓塞术联合对应性护理干预原发性肝癌术后癌性疲乏患者,可升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在黄淑玲[20]研究中,证实了肺癌术后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可以缓解癌性疲乏,提高生活质量,减少负性情绪,提升护理满意度。尹慧贞[21]认为在肺癌患者术后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发现可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本研究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3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91%,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说明肝动脉灌注栓塞术联合对应性护理干预原发性肝癌术后癌性疲乏患者,可提升临床疗效。但本研究观察时间较短,无法观察长期治疗后的相关指标,同时癌症患者预后差,后期相应观察指标可能会不断恶化,后续研究应纳入大样本多维度进行研究,以期为恶性肿瘤患者取得较好的生存质量和临床治疗护理效果。
综上所述,肝动脉灌注栓塞术联合对应性护理干预原发性肝癌术后癌性疲乏患者,可降低患者AFP、CEA、VEGF水平,增强患者免疫力,增加患者抗肿瘤能力,恢复患者肝功能,改善患者术后癌性疲乏,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升高患者护理满意度,提升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