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1世纪以来,全国多个省市就乡村幼儿教师的培养和补充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江苏在吸纳其他省市乡村幼儿教师定向培养和总结江苏传统幼儿教师培养方法与经验的基础上,扩大培养规模,丰富培养层次,完善体制机制,形成了职前职后融通的精准定向培养模式。其中,将定向生专业发展贯穿于职业全程,对减少全国幼儿教师流动具有普遍借鉴意义。在今后一段时间里,我国乡村幼儿教师定向培养应当以精准为要义,注重职前职后融通,加强顶层设计,同时转变观念,创新体制机制,消除制度冲突,完善制度保障。
【关键词】乡村幼儿教师;定向培养;培养模式;定向师范生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02-0021-07
【作者简介】尹坚勤,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南京,210013)学前教育学院教授,教育部学前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
在《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的政策背景之下,乡村幼儿教师定向培养成为拓宽教师补充渠道与优化教师源头培养的重要举措,旨在利用国家教育优先政策为乡村输送高质量的、能支撑和引领学前教育发展的骨干教师,以提升乡村幼儿教师整体专业水平,消除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农村“洼地”现象。为此,江西、湖南、重庆、浙江等省市均在乡村幼儿教师的补充与培养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江苏在汲取其他省市乡村幼儿教师定向培养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省情也做出诸多创新。对江苏职前职后融通的“无缝闭环”精准定向培养模式(以下简称“无缝闭环”培养模式)进行分析、反思和总结,既能为我国发达地区乡村幼儿教师的培养和补充提供思路,也能为全国乡村幼儿教师更加快速有效的培养和补充提供参照和借鉴。
一、乡村幼儿教师精准定向培养的缘起与发展
江苏乡村幼儿教师精准定向培养工作的启动和实施相对较晚,在吸纳了很多省市定向培养的实践探索基础上,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机制创新,形成了乡村幼儿教师精准定向培养的“江苏模式”。
(一)乡村幼儿教师精准定向培养的政策缘起
长期以来,乡村学前教育始终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短板,而师资严重不足则是制约整个乡村学前教育发展的瓶颈。[1]除了数量不足外,乡村幼儿教师还存在补充困难、流失严重、整体专业水平提升缓慢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学前教育整体质量的提升与优质均衡的发展。21世纪以来,江苏在编制设定、招考招录、待遇保障、专业发展等方面多措并举,积极创新,取得了较好成效。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明确提出“根据当地乡村教育实际需求加强本土化培养,采取多种方式定向培养‘一专多能的乡村教师”。这为各地乡村幼儿教师的定向培养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发展方向。在这一政策背景下,江苏启动了乡村幼儿教师精准定向培养工程。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和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多部委联合发布的《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沿循了这一方向,并进一步提出推进地方政府、高校、幼儿园协同育人,高校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依托优质学校,开展师范生见习实习、教师跟岗培训和教研教改工作等要求。这些要求对乡村幼儿教师定向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成为江苏乡村幼儿教师培养转型升级的契机。在充分分析省情和乡村师资需求的基础上,江苏省教育厅在2018年4月发布《江苏省教师教育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强调要进一步完善师范生的定向培养工作,通过有编有岗、公费培养吸引优秀生源,并“在培训、职称评聘、表彰奖励等方面向乡村青年教师倾斜,优化乡村青年教师发展环境,加快乡村青年教师成长步伐”。为此,江苏省教育厅联合多部门,认真吸纳高校、地方政府的建议,精心优化和完善方案,基本形成乡村幼儿教师职前职后融通的培养模式。
(二)乡村幼儿教师精准定向培养的实践探索
1.乡村幼儿教师精准定向培养的计划呈现。
自2016年起,江苏省实施乡村幼儿教师定向培养计划,并逐年有所调整和改进。围绕“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有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基本建立,整个培养体系和模式在不断健全和创新。截至2021年9月,该计划已经涉及全省13个设区市、66个县(市、区),参与培养的院校有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南京晓庄学院、南通大學、盐城师范学院、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招生录取人数呈逐年增长态势,每年参与培养的高校数量也在逐步增加。2016年至今,江苏共招录乡村定向幼儿教师1334人,其中本科1012人,专科322人(数据来源于江苏省教育厅信息中心)。
2.乡村幼儿教师精准定向培养的实践关键。
一是本着按需定制、职前职后融通、定向培养后备骨干教师的理念与思路,建立高校、教育行政部门和幼儿园“三位一体”的协同培养模式,会同乡村定向师范生户籍所在设区市教育行政部门、幼儿园,围绕培养造就乡村优秀教师的目标,共同制定长期性的培养方案,协同开展培养工作。培养方案的制定强调要凸显乡村幼儿教师培养的针对性、连贯性、持续性和有效性,呼应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和学前教育质量标准对乡村幼儿教师的现实需求。
二是在全国“建立统筹规划,统一选拔乡村教师补充机制”的基础上,将原有“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培养模式创新转化为“需求取向—定向培养—定向实践—定向就业—骨干培育”的“无缝闭环”培养模式。该模式不以定向就业为培养终点,注重职前职后贯通的实践路径,按照乡村幼儿教师“下得去、留得住”的要求和“教得好”“有发展”的江苏乡村需求,将培养重心延伸至乡村定向师范生到岗后的专业可持续发展中。
三是通过乡村幼儿教师精准定向培养体系的建构和完善,使定向师范生能走进乡村、亲近乡村并扎根乡村,培养其家国情怀与优良的师德品质,以及专业技能与综合专业能力。持续提高定向师范生在校学习的主动性和未来返乡就业的稳定性。
(三)乡村幼儿教师精准定向培养的发展趋势
1.培养规模逐渐增加。
一是培养人数逐年增加。江苏年均招生人数快速递增,目前虽然绝对数量不大,但培养规模快速增大趋势已经形成。二是参与培养的院校不断增加。2016年仅有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和南京晓庄学院两所高校参与,截至目前已经增加到7所。随着这一模式逐渐成熟,更多的高校会参与培养。三是参与的地区增加。当前已经覆盖全省13个设区市的45个县(市、区)。相比于政策实施初期,参与地区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各地的培养数量也在逐渐增加。
2.培养层次逐渐丰富。
最初两年,乡村幼儿教师精准定向培养在培养层次上仅有本科。从理论上说,本科教育能够提升乡村学前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促进教师整体质量的提升。不过其存在的问题也比较明显,一是培养规模较小,难以满足巨大而强烈的实际需求,二是本科层次毕业生流动性相对较大。因此,在充分调研和研究论证的基础上,自2018年起,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学校相继开始培养专科层次的乡村幼儿教师。这一政策的调整既极大地提升了各院校的培养能力,又契合和满足了当前乡村对幼儿教师的实际需求。
3.培养机制逐渐成熟。
江苏在编制保障、专业发展以及持续深造等培养机制方面都做出比较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和安排,尽量保正培养的成功率,减少过程中的流失率。同时,江苏在招生计划安排、招生宣传与信息审核、招生录取、就业与履约管理等环节也进行了政策与制度的调整。当前,江苏乡村幼儿教师的培养机制和保障体系已基本建立。
4.培养途径逐渐优化。
江苏通过完善实践体系,将定向培养的理念、思路、模式推向乡村幼儿教师精准定向培养的实际应用中,为定向师范生建立由基本技能实训资源平台、综合技能实训资源平台、定向实践实训资源平台、创新创业实训资源平台组成的实践教学资源体系,形成由乡村师德情感养成模块、综合艺术养成模块、实践能力训练模块组成的实践内容体系。
二、乡村幼儿教师精准定向培养的基本经验
精准定向培养的基本思路是以扎实的需求调研结果为基础,将深入准确的乡村教师实际需求和当前基础作为定向培养的基点,把社会现实需求、幼儿园实际需求和学生个体需求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因此,实现乡村幼儿教师培养的职前职后贯通,理论实践融通,培养院校和用人单位打通是各地院校一致认同的培养思路。基于对传统定向培养模式条块分割、就业导向的线性化弊端分析,江苏鼓励多主体协同合作、探索乡村幼儿教师发展全阶段的职前职后资源融通,构建多元立体的“无缝闭环”培养模式。该模式各环节之间相互衔接,及时反馈,进而适时调整,形成一个闭环质量系统,凸显乡村定向幼儿教师培养的一贯性及其专业发展持续化,保障国家乡村幼儿教师培养资源运用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
(一)明晰“无缝闭环”培养模式的核心要义
“无缝闭环”培养模式体现了江苏乡村学前教育发展的时代需求,也开启了教师教育的创新路径。生源地政府、幼儿园与高校三方共建共享教育资源,保障乡村定向师范生从职前培养到职后培育的全过程发展。培养院校也做出调整:增强课程的实践针对性与乡村适宜性,依据乡村教育的实际状况制定专门的乡村幼儿教师培养方案;高校教师自身需要增强乡村教育能力,要“接地气”,避免过于程式化、理论化的职前教育;运用社团、社会实践调查与社会服务等活动项目,实现学生综合能力与乡村情怀的培育培养;注重在毕业实习、原籍地顶岗实习等环节历练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一个完整学期的顶岗实践,使乡村定向师范生充分达成实践能力与岗位胜任力的匹配。在培养过程中,核心课程学习与乡村幼儿园工作实践彼此呼应,实现定向师范生乡村视野的确立、专业知识的储备和实践工作的体验相一致的专业学习。
“无缝闭环”培养模式关注质量管理,这是乡村幼儿教师精准定向培养的核心要义与突出特点,旨在通过整体设计、及时反馈、有效调整等方式,构建以乡村定向师范生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多元培养模式。乡村幼儿教师精准定向培养涉及多个利益相关者,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动态博弈最终塑造了乡村幼儿教师精准定向培养的整体样态,“无缝闭环”培养模式有助于协调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培养模式的主体合力。同时,“无缝闭环”培养模式以反馈与调整为基本路径,持续优化定向培养过程,逐步提升定向培养质量,以毕业生可持续发展支撑乡村學前教育高质量建设。
(二)实现“无缝闭环”精准培养的基本要素
1.注重地域性,契合地方基础条件和实际需求。
21世纪初,湖南、江西等省就已经开启了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定向培养计划。[2]这种定向虽为乡村教师补充提供了重要的来源和途径,但在和地方对接、生源稳定性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江苏在此基础上根据地方实际需求,将定向实践培育和骨干培育相结合。这一方式极大地提升了定向培养的有效性、针对性、精准性和实用性。
2.注重乡土性,突出乡村情感和情怀的涵育。
当前很多地区聚焦乡村幼儿教师数量的补充,在培养过程中很少会真正涉及师范生的乡土性问题。针对这一现状,江苏以乡土性为基础,构建以乡土情怀培育为目标的定向培养专业结构与能力标准模型,把坚定的乡村教育信念与认同感作为定向培养的核心内容,通过营造学习与成长过程中的乡村教育氛围,激发定向师范生“扎根乡土,荣耀乡村”的乡村教育使命感。涵育乡土情怀是江苏乡村幼儿教师精准定向培养的重要特征与经验。
3.注重过程性,贯穿职前职后协同培育的全阶段。
高等学校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和共同发展”为引领,与生源地教育行政部门签署《定向教师协同培养协议》,与生源地幼儿园共建“教学科研实践共同体”和“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构建责权明晰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育融通”的乡村幼儿教师定向培养新机制。江苏通过建立省级乡村幼儿教师发展资源平台,保障教师培训的相关制度、经费与管理主体,形成有助于乡村幼儿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持机制。
4.注重联动性,形成多方合力的闭环培养质量保障。
乡村幼儿教师精准定向培养过程中涉及国家、地方政府、高校、幼儿园和师范生等。其中,国家的主要职责在于推进乡村幼儿教师相关政策与支持计划的实施和基础政策与制度的供给;地方政府的职责在于精准把握和凝聚当地需求,为乡村幼儿教师的补充提供支持;高校的职责在于根据乡村实际需求培养各地幼儿教师,并为其专业发展提供支持;幼儿园的职责在于提供实训实习场所、指导教师和参与高校培养方案制定等;乡村定向师范生积极努力学习,为乡村学前教育发展贡獻力量。[3]从江苏的相关培养实践分析,各主体既合理分配职责、相对独立,又相互联动、有机推进,共同为乡村幼儿教师的精准定向培养提供了保障。
三、乡村幼儿教师精准定向培养的实践反思与路向指引
幼儿教师定向培养是当前乡村幼儿园教师补充的关键渠道,其中,协议约束和本地情感是师范生回乡任教并留任的重要原因。[4]在立足省情的基础上,江苏乡村幼儿教师的培养形成了以职前职后融通、“无缝闭环”衔接、精准定向培养为特征的“江苏方案”,符合江苏乡村学前教育的时代特征,适宜乡村幼儿园的实际需求,为乡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一)对乡村幼儿教师精准定向培养的反思
一是江苏乡村幼儿教师整体培养规模和乡村学前教育的实际需求仍存在差距。近5年来,江苏乡村幼儿教师定向培养在规模上实现了翻倍。但是由于基数小,当前的培养规模和乡村学前教育对幼儿教师的需求相比,仍存在巨大的缺口。幼儿教师精准定向培养虽然已经成为乡村幼儿教师培养的一个重要渠道,但是还难以成为当前乡村学前教育发展的有力支撑。
二是部分政策与制度影响地方政府大力推进的积极性。按照当前的政策设计,各地参与的定向培养项目必须有空编空岗。由于很多地方幼儿教师的编制本来就少,而精准定向培养项目又要求必须预留空编空岗,导致很多地方虽然存在幼儿教师需求的巨大缺口。但由于编制不足而无法满足申报的名额要求。
三是乡村幼儿教师精准定向培养中多方联动的机制仍不完善。虽然当前乡村幼儿教师精准定向培养的四方联动机制已基本建立,但在各地的实践中还有待探索深化。地方政府受到制度限制,影响其职能发挥,高校在参与教师职后培养中也存在一些制度性障碍,幼儿园参与实习指导和培养方案的制定有一定的局限。因此,多方联动机制需要在发展与改革中不断完善。
四是入职后的专业发展机制仍不健全,乡村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待遇保障制度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江苏将乡村定向师范生的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尤其是在职研修与乡村硕士培养作为一体化的发展规划,对乡村定向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行长期跟踪,制定五年乡村服务年限后的政策和规定,旨在保障乡村定向师范生有更多的深造机会及配套制度,支持乡村定向师范生的终身专业成长,尽可能避免出现服务期内乡村定向师范生的“二次流失”现象。
(二)未来乡村幼儿教师精准定向培养的路向
1.聚焦政策,完善顶层设计。
当前,很多地区的乡村幼儿教师定向培养都在探索中,但在国家层面仍缺乏比较完善的顶层设计。《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等文件主要涉及扩大培养规模、提高培养质量、优化发展环境、完善支持制度等方面,对乡村幼儿教师精准定向培养没有顶层的政策引导,导致地方探索因缺乏政策依据而难以大步推进。
2.系统设计,优化供给策略。
“无缝闭环”培养模式是近年来我国对乡村幼儿教师定向培养的模式创新。由于当前学前教育阶段并没有明确的编制标准,各地幼儿教师编制普遍较少,导致精准定向的地方政府培养规模难以扩大。政府应增加对扩大培养规模、提高培养质量、优化发展环境、完善支持保障等方面的顶层制度供给,协同教育、人社、编办、财政等部门,系统设计通过公益性岗位、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扩大培养规模和数量。
3.机制链接,实现良性循环。
目前,地方政府和高校、高校和幼儿园、幼儿园和师范生等联系仍较单一。为此,当前的培育体系应进一步压实地方政府、高校、师范生等主体的责任,通过选拔与考核机制、实习实践与管理机制以及在岗发展的反馈机制连接地方政府、高校、幼儿园、师范生,让多边机制更畅通,形成一个多边互动的良性循环,进而完善培养培育体系,提升培育质量,增强吸引力,更好地为乡村幼儿教师队伍的规模扩充和质量提升服务。
4.校地共建,发挥示范作用。
江苏将定向培养作为输送骨干乡村幼儿教师的重要渠道,扩大国家教育资源的供给规模,注重培养的适切性,增强使用效益;同时建立信息化、数字化的职前职后融通的一体化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初步实现对乡村幼儿教师培养的追踪化指导和全程化服务。培养目标定位准才能实现定向培养质量好。为此,江苏强调校地共建,设定以下乡村定向师范生培养目标:具有家国情怀与乡村认同感;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能够依据乡村的资源、环境、基础等条件不断开发、实施、改进课程的实践反思能力;具备创新意识与可持续学习能力。
5.增强保障,留人留心保质量。
江苏乡村定向师范生以协议的方式规定了五年服务年限。从某种意义上说,若没有相应的工作环境、专业发展支持和待遇保障,难以保证乡村定向师资的稳定性。乡村定向幼儿教师的“二次流失”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不足以吸引定向师范生能够“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支持乡村定向师范生的可持续专业发展;切实改善乡村幼儿教师的工作环境、提高福利待遇、增加工资津贴;在住房交通保障等方面出台更有力的政策措施,确保精准定向培养幼儿教师能“定向”又“定心”,“留得住”又“教得好”,“有发展”又“发展快”。
【参考文献】
[1]庞丽娟.多元快速有效扩充我国学前教师队伍.[J]教育研究,2019,40(3):12-15.
[2]刘书辉,孙刚成.农村幼儿园教师教研困境及推进策略.[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9,35(6):51-56.
[3]李静美.农村公费定向师范生“下得去、留得住”的内在逻辑.[J]中国教育学刊,2020(12):70-75.
[4]安晓敏,曹学敏.谁更愿意留在农村学校任教——基于农村教师流动意愿的调查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7,16(4):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