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从个性发展及定制化理论出发,以关注学生个体发展为目标,结合内生动力定律,对高校教育中的课程内容提出“定制化”的改革设想。通过对课程内容定制化展开可行性及障碍分析,探索研究了课程内容定制化的方案设计,希望能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个性发展;内生动力;课程内容定制化;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08.077
0 引言
随着互联网时代网络化进程的高速发展,高等教育呈现出信息化的趋势。21世纪媒体的多样性带来了教育的变革,人们接受教育的途径和方式都有了新的变化,教育环境变得前所未有的宽松,信息渠道也是前所未有的开放,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当今世界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共同趋势。
在现阶段的高等教育中,课程学习依然是我国目前学位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课程设置方面,课程内容的发展往往滞后于时代、行业及学科发展。高校学生对于教师教学质量的反馈频繁出现“教学内容陈旧”“讲授的知识跟不上学生兴趣和时代发展”“老师教的都会,学生想学的又学不到”的情况。加上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渠道和能力不断提升,因此造成了学生在课程上兴趣不高,老师教的很多通识内容学生已经知悉,而学生不了解并感兴趣的知识在教学内容中却没有涉及的局面。
为适应当前高等教育信息化变革,结合时代发展对高等教育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本文提出对高校教学进行“内容定制化”的设计,期望通过定制教学内容的方式,寻求提升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可行途径。
1 理论基础和相关概念界定
1.1 理论基础
1.1.1 个性发展理论
现代教育的重大改革目标之一是重视个性的发展。个性发展的实质是关注学习者个体的差异性,通过一定的方法推动个性发展。结合社会发展现状来看,现阶段高等教育的主要受教育人群多为“95后”甚至“00后”,这部分学习者的独特性、主体性、创造性都较之以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提供和丰富个性化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他们的潜能,提升其创新能力。为了实现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必须尊重学习者独特的个性发展规律和差异,进行教学内容定制化的改革则为其提供了思路。尊重学习者的个性,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评估学习者的个性特征,定制适当的课程內容,辅助恰当的教学内容分享,从而实现个体的充分发展。
1.1.2 内在驱动力定律
学生具有认识世界,实现自我发展的精神需求,个体推动学习行为的内在驱动力则会在学习过程中促进学生产生不断学习知识、探求真理、创新求变的自觉意志和行为,提升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教师需引导学生学会认知、判断以及设计和掌控未来的发展,增强其自主性与创新性。哈佛大学的泰勒·本·沙哈尔博士在其著作中曾提出高效领导力的核心和精髓是让每个人得以蓬勃发展。将课堂作为师生之间的一个共生组织,教师作为课堂的主要领导者,应当重视每一位共生成员的价值创造,通过赋能和激活的方式充分发挥共生成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适当的定制化课程内容教学,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
1.1.3 定制理论思想
定制理论最早由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在《未来的冲击》(Future Shock)一书中提出,作为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构想,它倡导在不牺牲效益的前提下,企业根据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为其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这是一个相对于标准化提出的概念。定制理论关注的是标准化和个性化的平衡,而在现阶段的高等教育中,教育标准化和学生个性化的冲突日益突出,因此可以在高校的教学中借鉴定制理论展开教学内容定制化,即结合学习者的个性需求,在不牺牲教学效率与质量的前提下,根据学习者个体特征,为其定制教学内容。
1.2 相关概念
现有的定制化教学大多指的是高校为了满足不同用人单位对员工的需求,设置一定的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这种模式满足的是用人单位的需求,而并非学生的个体需求。从长远来看,尽管它能够控制教学成本,降低教学难度,但是并不能适应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学的新发展。
本文中讨论的教学内容定制化指的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和评估,分析其在课程知识体系上的需求,以学生的个人学习潜能为中心,在教师的辅导下定制课程教学内容。需要强调的是课程内容的设计并非完全脱离原有框架,而是通过筛选和整合,应变地结合不同学生的知识储备结构以及个性发展需求来进行教学内容的定制。
2 课程内容定制化的可行性及障碍分析
2.1 高校课程内容定制化的可行性分析
作为一项全新媒介,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被广泛应用,对教学产生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也为高校教学改革突破传统路径提供了创新的可能。课程内容定制化并非完全摒弃原有教学内容,而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把握学生的个体特征,从而进行个性化的内容设计。分析高校课程内容定制化的可行性,可以从学生需求、教师价值体现及教育资源三个角度着手。
首先,目前接受高等教育的主要人群作为数据时代原住民的新生代,他们生活在一个相对物质条件富裕、外部环境稳定的年代。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让这部分人群在学习的时候能够从更宽泛的渠道来获得信息和知识,无论是知识的储备,还是知识更新迭代的速度较之以往都呈现出非常大的进步。在互联网环境中开展学习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必不可少的学习方式,他们能够很好地适应并偏好这种关注自身个体特征和需求的教学改革,对互联网技术的熟练使用为学生接受课程内容定制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可行性。
其次,从教师发展的角度来看,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在一定时期内沿用同一个教学设计,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更多新的教学模式进入了课堂,教师也根据自身对课程内容的掌握以及丰富的教学经验,开始探索使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教学的新模式。如很多教师通过QQ、微信等社交工具进行课程信息的分享,利用雨课堂、MOOC、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来丰富课程内容等方式展开教学,这在一定程度上都对教师价值的体现起到了促进作用。
最后,高校教育资源的不断涌现,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共享学习平台的开放也让师生之间的互动变得更为便利,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来选择各具特色的教学资源,这为课程内容的定制化提供了资源保障。
2.2 高校课程内容定制化的障碍分析
课程内容定制化并非对原有教学内容的修修补补,而是需要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充分利用技术手段和教学资源来对现有内容进行一定的完善。根据学生需求进行课程内容的定制将对教师的分析和整合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课程内容定制的障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课程内容定制之前,需要深入透彻地了解学生需求以及现有知识结构。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学生的需求可能存在众口难调的局面,最后导致学习目标难以确定的情况。其次,考虑学生的个人能力,其学习目标是否明确并且符合时代要求无法确保,因此一旦学生成为教学内容设定的决策者之一,其需求的合理性有待商榷。最后,对于学生需求的收集、分析、整理工作对教师的信息使用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也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3 课程内容定制化教学方案设计流程
高校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的效率,课程内容的定制需要教师对学生的情况有一定了解与把握,结合教学经验和时代发展的趋势,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因此,进行课程内容定制方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流程。
3.1 评估学生需求
在进行课程内容定制工作的初期,需要学生对自己的兴趣、缺陷、知识结构、认知能力等方面有清晰的认识。因此为了实现学生个体的充分发展,需要结合现代的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进行学习需求评估。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教师可以通过问卷发放,线下深入讨论等方式,通过一定的数据收集,配合学习测量量表以及心理评估模型,对学生的需求进行挖掘,建立学生个体模型。这一过程可以精准的定位学生需求,也是教学内容定制化的起点。
3.2 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也是高校教学活动的终结点。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定制化教学中的教学目标需要结合人才培养的整体要求和学生群体平均水平来制定。在确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选择不低于通用目标的标准,给学生以一定的提升空间。
3.3 定制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作为整个方案设计的核心,依据学生前期的学习需求评估模型,教师为学生指定当前教学内容的前期准备知识和后续学习内容,为学生搭建合理的教学内容整体框架。考虑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如知识结构体系差异、学习能力差异等,对于教学内容的设置应考虑其灵活性。重点和难点的筛选既要结合教师的经验,又要考虑学生的个人选择倾向。除了课堂上的学习之外,定制课程内容还需要加强课外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共享,为学生提供多样的选择,将“套餐式”的传统课程内容升级为“零点式”的定制课程内容。
4 总结
传统的高等教育关注的大多是学生整体的发展,忽视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的需要。在互联网及科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以定制化的理念重新构建高校课程的教学内容,不仅可以推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也可以反方向促进教师的能力提升,让教师价值得以更好地体现。本文所提出的课程内容定制化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创新性设想,期待能贡献微薄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王正青,唐晓玲.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动力逻辑与推进路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7,(1):94-100.
[2]陈学东,陈姝姝.个性化教育:美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对我国素质教育的经验启示[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20,53(6):101-108.
[3]崔清源,崔潇妹.“双高”院校文化育人內在驱动力培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0,53(6):101-108.
[4]刘仲波,王珂.基于大数据的定制化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智库时代,2018,(46),210-210+212.
[5]唐思源,白金牛.“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定制化教学的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03:9-10.
[6]孟大伟,吴秋凤,刘胜辉,等.“定制式”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8,(9).
[7]李京宝,肖敏.“定制”理念在研究生课程教学中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8,(3):107-108.
[8]王晶.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内在驱动力与培育路径[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1,40(01).
基金项目:2020年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SK2020A0432);2020年合肥学院科研发展基金重大项目(20RW06ZDA)。
作者简介:陈丹(1982-),女,安徽安庆人,硕士,合肥学院旅游与会展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旅游经济发展研究。
2472501705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