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淼,张思军
(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马克思恩格斯人口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诸多著作中都提及人口问题,形成了丰富的人口理论。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中国人口问题历来是学者们研究的重要课题,马克思恩格斯人口理论是中国治理人口问题的重要理论依据。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都将马克思恩格斯人口理论与我国基本国情结合起来,与时俱进地探索人口发展规律,揭示人口问题的本质,制定出了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的人口政策,推进了马克思恩格斯人口理论的中国化。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代,马克思恩格斯人口理论对我国制定和调整人口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总结归纳马克思恩格斯人口理论的内容,分析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恩格斯人口理论的运用,把握马克思恩格斯人口理论的现实价值,具有迫切的现实性。
马克思恩格斯人口理论以所处时代的客观现实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研究政治经济学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人口理论内容丰硕,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生产理论、人口发展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理论、相对过剩人口理论、人口质量理论、人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统一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两种生产”理论 两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人口理论的核心和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在许多著作中都提及了两种生产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阐明了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生命的生产这两个论述,他们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本质上可以归结为人的生命的生产(自己生命的生产和他人生命的生产)”。[1]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强调,一定历史时期、一定地域内的人们会受到人类自身生产和物质资料生产的制约。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两种生产理论也在不断地与时俱进,不断地丰富与发展。
(二)人口发展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理论 人口是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人口发展与社会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都科学提出了人口发展应当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观点,他们认为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运动决定人口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马克思认为人具有社会性,“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从人口增长和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看,社会发展决定人口发展,同时人口发展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当人口发展适应社会发展时,人口发展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当人口发展不适应社会发展时,人口发展则阻碍或延缓社会发展。
(三)相对过剩人口理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分析了剩余价值生产和资本积累的过程,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人口过剩及其历史必然性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探讨了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人口过剩的原因,并且对马尔萨斯人口理论进行了批判,在此基础上创立了相对过剩人口理论。相对过剩人口理论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剥削和压迫,导致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日益激化。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加剧,工厂广泛投入机器化生产,导致大量的社会劳动力被闲置,这些闲置的劳动力也属于相对过剩人口。相对过剩人口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剥削、压迫工人的实质,是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失业、工人贫困问题的理论成果。
(四)人口质量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任何客观事物的发展是事物的量变与质变对立统一的运动过程。在探究人口发展过程中,人口数量和人口质量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从马克思恩格斯相关论述可以看出,人口质量主要包括人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这三个方面。身体素质是人口质量的物质基础。恩格斯十分重视人的身体素质状况,他曾指出人的生产和生活都需要强健的体魄。科学文化素质是人口质量的重要条件,随着工业化大生产时代的到来,机器生产代替了工人劳动,越来越多的劳动力被闲置。马克思意识到,过剩人口是机器化生产条件下的必然结果,而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思想道德素质是人口素质的灵魂支柱,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是衡量人口质量高低的重要尺度,人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五)人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统一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统一体。在生产活动中,作为生产者的人受到身体素质、劳动技能和文化程度等多方面的影响。人必须要使用劳动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才能生产出物质财富,这反映出人作为生产者是有条件的。马克思认为,人类从诞生起,时时刻刻都要消费,无论在他能够创造财富之前还是之后,这表明人从一出生开始都在消费生产资料,人作为消费者是无条件的。从辩证唯物主义视角来看,人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统一,我们不能割裂两者的关系,应当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有计划地调节人口增长,从而更好地发挥人的生产力和消费力的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人口理论是科学的人口理论,在不同历史环境、不同的国家有着具体的内容。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恩格斯人口理论运用到我国的人口政策制定中,推进了马克思恩格斯人口理论的中国化进程。
(一)新中国成立后人口政策由鼓励生育转向节制生育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面临物资匮乏、生产落后等情况,迫切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投入社会生产与建设。中国共产党人受到马克思恩格斯人口理论的影响,意识到人口发展应当与社会发展相适应,认为国民经济恢复需要依靠大量的社会劳动力。鉴于此,党和政府以社会的客观现实为依据,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人口理论精髓的基础上,制定了鼓励生育的人口政策。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中国人口大幅度增长,1949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6‰,而到1954年人口自然增长率达到了24.79‰,我国人口总量也从1949年的54167万人增长到1954年的60266万人。①国民经济的日益恢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人口增速加快和人口规模扩大。过快的人口增长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不断暴露出来,人口增长过快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压力。人口问题对社会发展造成的不利影响,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鼓励生育政策便开始转向节制生育政策。1954年12月,刘少奇在中央节育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党是赞成节育的,要适当提倡,不要反对”。[3]1956年国务院发布的《1956到195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中提及了提倡有计划地生育子女。毛泽东也曾指出:“人类要控制自己,做到有计划的增长。”[4]毛泽东提倡节制生育的同时,也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人口质量理论的核心观点。他认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6]毛泽东十分重视我国的人口质量,重视人的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他立足我国具体国情,灵活运用马克思恩格斯人口理论,推进了马克思恩格斯人口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
(二)20世纪70年代以来严格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从七十年代初开始,党和政府深刻认识到人口增长过快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决定在全国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并将人口发展计划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计划生育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邓小平根据“人口多、底子薄,人口增长过快,但物资缺乏”的基本国情,明确提出严格节育的主张,从而达到控制人口增长的目的。在此后的人口工作中,邓小平运用人口发展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理论,特别强调节育对社会经济的发展的重要作用,认为应该对节育采取有效措施,领导制定了严格限制人口过快增长的计划生育政策。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邓小平始终将人口问题放在战略地位,认为计划生育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多次强调要抓好计划生育这项战略性任务。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问题给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挑战。因此,我国继续严格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在1982年党的十二大上把计划生育确定为我国的基本国策。邓小平以我国人口发展为出发点,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始终坚持人口发展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思想。他认为,计划生育政策能够有效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此外,邓小平十分重视人口素质。他特别强调指出,“有一点要提醒大家,……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6]而且要求人们不仅要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还要重视道德素质提高。这些都表现出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实践中运用了马克思恩格斯人口质量的理论。
在新的历史时期江泽民面对新的国际环境,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江泽民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认为人口问题本质上是发展问题,控制人口增长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这与马克思恩格斯人口理论中人口发展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观点相契合。江泽民指出,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政府通过宏观调控手段对人口增长进行控制。同时,江泽民运用马克思恩格斯人口质量理论,鼓励大力发展教育,提高人民的素质。他指出:“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7]他还强调指出,人口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是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
我上任一星期,困扰景花厂的一些技术难题就迎刃而解了。以我的技术解决那些问题,是杀鸡用牛刀了。阿花说,我就知道这些问题难不住你。不过,技术指导还不是你的工作重点。我说,我就会抓技术和抓质量,其他我不会。阿花说,不会可以学。你现在不是课长,是厂长了,厂长就要有全盘意识,既要会抓,又要会放,技术和质量固然要抓,但不能牵扯你太多的精力,这些事完全可以放给王义山,让他负责。你只负责指导和监督。你的主要任务是抓订单。这也是景花厂目前面临的最大难题。目前我们只有三四家小客户,货源不足,产量迟迟上不来。你以前在大发厂当抛光课长,手里一定有不少客户资源吧,这些客户你要设法拉过来。
21世纪以来,我国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促使人口增长过快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计划生育政策取得的成效,使我国进入了低生育阶段。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用马克思恩格斯人口理论,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坚持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同时,重视人口质量理论,坚持“科教兴国”战略,鼓励提高人民的素质。胡锦涛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从而提高全民族素质。他表示,人的全面发展能够推动我国社会的持续发展,这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对马克思恩格斯人口理论的创新性运用。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行鼓励生育的政策 新时代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秉承马克思恩格斯人口理论,以我国人口发展战略为起点,辩证看待人口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着力统筹人口和社会协调发展。为了应对中国老龄化、人口比例失调等问题,2013年12月我国在全面实施双独二孩政策两年之后开始实施单独二孩政策;2015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指出,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实施全面二孩政策。我国先后实施双独二孩政策、单独二胎政策和全面二孩政策,然而这些人口政策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作出决定,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三胎政策是鼓励有计划生育的政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口政策,是马克思恩格斯人口理论与中国新时代国情相结合的产物。
党和政府在鼓励人们生育的同时,把提高人口素质放到至关重要地位,重视人口质量的均衡发展。从宏观层面说,提高人口素质主要包括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强健的身体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物质前提,另一方面文化素质是衡量人口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强调教育的立德树人功能。党中央把人口素质作为人口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统筹人口发展的科学理念,促进人口均衡发展。这是将马克思恩格斯人口理论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创新了马克思恩格斯人口素质理论。
新时代中国的三胎生育政策,是以马克思恩格斯人口理论为指导,根据时代任务和人口特征,制定出的符合当代中国国情的人口政策。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政策的演变看,马克思恩格斯人口理论对制定人口政策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主要表现在人口政策一定要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社会的繁荣发展,有利于推动社会劳动力的持续发展,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有利于优化人口结构四方面。
(一)人口政策要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社会繁荣发展 从马克思恩格斯人口理论可知,人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具有二重性:一方面,作为生产者的人,分为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人和实现自身生产的人。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人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物质资料,并依靠高质量、种类丰富的物质资料吸引消费者购买,才能拉动经济的增长,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自身生产,是指人进行繁殖,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消费者,以便促进消费,从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作为消费者的人,从出生开始,其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都处于消费过程之中。而消费有利于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在三胎人口政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婴幼儿将会出生,未来婴幼儿消费需求将会有显著增加。同时,三胎人口政策将拉动与母婴相关的产业快速发展,扩大我国的母婴消费市场,进而带动经济的持续发展。可以预期,在不久的未来,早教产业、儿童旅游业、儿童主题公园等与儿童相关的服务产业将会进行转型升级。从长远来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消费、恋爱消费、结婚消费、旅游消费等各个方面的消费需求将会不断增加,消费品质要求将会更高,从而提振相关产业繁荣发展。与此同时,从事这些产业的人群收入会增加,他们的消费能力也会随之提高。这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消费意愿,也有更强的消费能力购买更多商品,从而带动更多其他产业的发展,形成一个良好的内需循环。总之,在国家实施三胎人口政策过程中,国民经济将会随着消费需求的增多和消费产业的发展而持续增长,进一步推动社会的繁荣发展。
(二)人口政策要有利于推动社会劳动力的持续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人口理论中的“两种生产”理论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内在关联。物质资料生产为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人的生存、繁衍又为物质资料生产提供充足的劳动力。虽然我国人口基数大、劳动力数量多,但是近年出现了劳动力年龄老化、青年劳动力供给不足的情况。2021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15-59岁人口占比为63.35%,这一数据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下降了6.79%。②这表明我国长期以来的人口红利在逐渐消失,如果任由这种状况持续发展下去,招人难、用工荒等现象将会越来越严重。由于人力成本的增加,许多商品不得不提高价格,导致物价不断上涨,人民群众的生活成本不断增加,最终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随着三胎人口政策的实施,我国新生儿数量逐渐增多,从长远来看,这些新生儿是社会发展可预期的劳动力。由此可见,中国之所以制定和实施三胎人口政策制定,从近期目标看,是为了缓解我国劳动力不足、人口老龄化问题,从长远目标看,则是为了推动社会劳动力的持续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准备必要条件。
(三)人口政策要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 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对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家为了追求最大化的剩余价值,加大压迫、剥削工人的实质,这也注定了资本主义社会必然会出现相对剩余人口。随着我国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进行调整、优化、升级,不再需要过多从事体力活动的劳动者,这将导致我国出现相对剩余人口。互联网+、高新技术等产业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代替了部分从事简单劳动的劳动力,从而使这些劳动力被迫成为相对过剩人口。我国政府在实施三胎政策的文件中提到,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推进教育公平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这些都表明政府在鼓励生育的同时也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注重孩子均衡全面的发展。从长远来看,三胎人口政策与其配套制度能够提高孩子的素质,使他们成为未来社会中年轻的、高素质的劳动力。
(四)人口政策要有利于优化人口结构 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自从2000年以来我国逐步步入老龄化社会,近20年间老年人口占比升高了8.4%,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高达18.7%;而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到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的十年期间,老年人口占比增长了5.4%。③通过数据对比可知,后十年间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严峻。恩格斯说过:“人们对物的生产必须进行计划调节那样,也必须对人的生产进行自觉的调节。”马克思恩格斯人口理论要求,当人口发展与社会发展不适应时,应当调节人口生产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现实需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应势而为地将三胎政策上升至国家战略。我国实施三胎政策,就是要鼓励生育,优化人口结构,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这一人口政策变化表明,国家在制定和实施人口政策时,既要考虑人口政策能优化社会人口结构和家庭人口结构,也要考虑人口政策能优化人口年龄结构,增加社会整体活力。
马克思恩格斯人口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样,需要不断发展和创新,需要在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进行创新性运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口数量、质量和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既是中国创新性运用马克思恩格斯人口理论的结果,也是中国探索人口发展规律,调整人口政策的结果。从我国人口政策的演变历程及其结果看,人口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一定要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以提高人口素质为重要目标,确保社会劳动力的持续发展,促使人口结构得到优化,否则,就会出现人口数量、人口质量、人口结构等不能满足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问题。
注释:
①此数据参考了国家统计局各年份统计年鉴.
②此数据参考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1](第五号)——人口年龄构成情况.
③此数据参考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