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慧玲,陈会生
北部战区总医院 神经内科,辽宁 沈阳 110016
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作为较常见的脑卒中类型,约占全部脑卒中比例的70%[1]。静脉溶栓是治疗AIS 较有效的措施,处于基石地位[2]。溶栓药物的治疗时间窗一般受卒中发生时间、脑血管阻塞部位和阻塞程度、急性神经功能缺损的严重程度以及神经影像结果等影响。溶栓药物的有效性取决于各种因素,包括血栓患者年龄、溶栓剂的特异性以及中和抗体的存在和半衰期[3]。临床上用于溶栓的药物目前演变为三代。本文对近年来静脉溶栓治疗AIS 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以期让临床医师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相关研究动态。
近年来,急性缺血性卒中替奈普酶(tenecteplase,TNK)静脉溶栓成为研究热点。TNK 是t-PA 的DNA改构体,由t-PA 结构的3 个位点氨基酸取代而来,其特点为半衰期20~24 min,纤维蛋白特异性提高14 倍,抗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 type-1,PAI-1)能力增加80 倍,这些特点使其具有更强的溶栓能力,安全性好,且团注即可。既往已有多项临床研究结果初步证实了TNK 用于发病4.5 h 内AIS 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且不劣于t-PA[4-7]。其中,样本量较大的是NORTEST 试验(0.40 mg/kg TNK VS.0.9 mg/kg t-PA),但因NOR-TEST 纳入大量非卒中患者及轻度病变患者而受到质疑[6]。2022 年发表的NOR-TEST2 Part A 是一项Ⅲ期、随机、开放标签、盲法评价结局的非劣效临床试验,旨在确定TNK 0.40 mg/kg 与t-PA 0.9 mg/kg 对中度或重度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非劣效性。这项研究因为更高的颅内出血而提前终止,结果提示0.40 mg/kg 的TNK 安全性差,且不能提高疗效[7]。因此,目前正在进行NOR-TEST2 Part B 研究(采用TNK 0.25 mg/kg)。ASTE-A 试验表明,移动卒中单元给予TNK(0.25 mg/kg)VS.t-PA(0.9 mg/kg)能够减少再灌注损伤体积,且与“超早期”临床恢复相关[8]。此外,AcT 研究进一步证实,TNK 静脉溶栓的安全性不劣于t-PA[9]。目前的证据强有力支持TNK 静脉溶栓治疗AIS 不劣于t-PA,且TNK 0.25 mg/kg 可能是适合的剂量。更加重要的是,对于大血管闭塞,TNK(0.25 mg/kg)血管开通率明显高于t-PA,因而TNK 被认为更适合桥接治疗。除了TNK,最近发表的关于非免疫原性葡激酶 VS.t-PA的Ⅱ期研究也值得关注。该研究提示,同t-PA 相比较,非免疫原性葡激酶(10 mg,团注)在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均显示出可能的优势[10]。
以TNK 为代表的新一代溶栓药物的出现为AIS的治疗增加了有力武器,但尚需更多的临床研究证据的支持。一方面,目前正在进行的几个研究结果值得期待:(1)全世界启动了多项大型研究,包括TRACE Ⅱ研究(NCT04797013),ATTEST-2 研究(NCT02814409)及NOR-TEST-2 PartB 研究(NCT03854500)等。上述研究将带来关于TNK 的更多证据,值得期待。此外,超时间窗静脉溶栓研究的TRACE Ⅲ(NCT05141305)与美国TIMELESS 试验(NCT03785678)平行开展,结果值得期待。其他的超窗研究,如CHABLIS-T2 已在全国多个中心开展。这些研究将开启超时间窗TNK溶栓时代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