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统计局课题组
工资性收入是劳动者权益的核心,关系到职工的生存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杭州始终重视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在“扩中”“提低”方面具有良好的实践基础,但群体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仍较明显,且存在扩大趋势。近年来全市从业人员工资性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但群体间差距呈扩大趋势。为推动在“做大蛋糕”基础上“分好蛋糕”,切实“扩中提低”,深入分析“四上企业”①“四上企业”是现阶段我国统计工作实践中对达到一定规模、资质或限额的法人单位的一种习惯称谓。包括规模以上工业、有资质的建筑业、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有开发经营活动的全部房地产开发经营业、规模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工资收入差距现状及影响因素,探寻缩小工资收入结构性差距的对策措施,对于加快构建“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持续推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共同富裕是对小康生活水平的超越,相比小康社会而言物质财富更加丰富,收入差距更为合理,社会发展更加充分,个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有更加坚实的保障。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是中国人民对于幸福生活的不懈追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移的初心使命。
2021 年5 月20 日,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 《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作出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大战略部署,为全国推动共同富裕提供省域范例。《意见》 明确提到“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更加协调”这一战略目标。杭州作为浙江的省会城市,于2021 年7 月10 日发布 《杭州争当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城市范例的行动计划(2021—2025 年)》,提出到2025 年要基本达到生活富裕富足,争当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城市范例。杭州共同富裕体制机制创新要实现重大突破,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先富引领、共富示范”的阶段性标志性成果,让全市人民共享高品质生活。
1.工资收入是居民主要的收入来源。居民收入来源结构指总收入中各种不同来源的收入占比,居民收入来源大致划分为四种: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2021 年杭州市居民工资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60%左右,工资性收入在居民收入来源中占主要地位。因此,缩小工资性收入差距是缩小居民总体收入差距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杭州争当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城市范例的主攻方向。
2.实现共同富裕需具合理的收入差距。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性的战略安排,是承认差距、允许有差距的共同富裕,要有效利用增长型、增效型收入差距的经济效益与分配效应,尽力避免衰退型收入差距带来的潜在风险。在当前存在明显收入差距的背景下,推进共同富裕的重点在于提升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和增长的可持续性,着力扩大中等工资收入群体的规模与质量,合理调节高收入,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结构。
3.共同富裕需高质量的中等收入群体支撑。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推进共同富裕的必要条件,是经济社会稳定的物质基础和重要力量。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扩大意味着收入分配格局得到改善,社会流动性加强,有利于居民的社会认同感增强,幸福指数提升,社会和谐度提高。
1.平均工资较快增长,年均增速高于GDP 增速。2021 年全社会四上企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11.88万元,继2020 年突破十万元关口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比2020年增加1.52 万元。近5 年,平均工资年均增速达到13%,剔除价格因素后年均增速为11.1%,比GDP 年均增速高4.3 个百分点。从工资增长趋势看,2017—2020 年增速持续加快,由9.9%提高至14.9%,2021年在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影响下增速回落0.2 个百分点,但仍比5 年平均增速高1.7 个百分点。
从工资收入与GDP 的增速差距看,平均工资增速(扣除价格因素)始终领先于GDP增速,由2017 年比GDP 增速高0.6 个百分点,扩大至2021 年4.7 个百分点。其中2020 年GDP 增速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为3.9%,而同期工资收入仍保持刚性增长,高出GDP增速10 个百分点。
2.居民初次分配改善,工资增速领先于生产效率提升。当前,全社会劳动者报酬占GDP 的比重约为48%左右,近5 年该比重提高约3 个百分点。全社会四上企业平均工资与全员劳动生产率的比值为0.49∶1,与5 年前的0.37∶1 相比呈提高趋势。5 年来,工资性收入增长明显快于劳动生产率增长,平均工资年均增速(扣除价格因素)为11.1%,超出同期劳动生产率增速6.9 个百分点。
3.工资性收入刚性增长,占居民可支配收入比重提升。近5 年,全市居民工资性收入年均增长8%,增速与可支配收入持平,对可支配收入的增长贡献率达60%。2021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的工资性收入39396 元,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58.2%,比2017 年提高0.6 个百分点。从5 年增速看,工资性收入增长相对受外部不确定因素的干扰最小,如增速最高的2021年与最低的2020 年相差3.9 个百分点;而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增速最高、最低年份分别相差10.9 个、11.1 个、7.2 个百分点。
4.基尼系数先降后升,收入差距总体呈扩大趋势。采用Dagum(1998)提出的基尼系数计算四上企业从业人员工资收入的差距状况,2017 年企业从业人员工资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3427,2018 年和2019年分别为0.3405、0.3395,保持相对稳定,而2020 年基尼系数上升为0.3448,2021 年增至0.3467。可见,工资收入的基尼系数保持在合理区间范围内,在平稳中呈先降后升的趋势,说明近年杭州从业人员工资收入差距有所扩大。
1.行业工资差距较大,私营单位工资增速低于全市水平。从行业影响看,2021 年杭州规模以上(以下简称规上)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的平均工资分别为10.9 万元、11.8 万元,分别为全市平均水平的91.7%和99.4%,与全市工资收入平均水平接近;信息软件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27.1 万元,是全市平均水平的2.28 倍;规上建筑业平均工资7.6 万元,仅为全市平均水平的66.4%。
从行业倍差看,近5 年工资水平最高行业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最低行业前4 年均为住宿和餐饮业,2021 年转变为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工资水平最高行业与最低行业相对差距从2017 年的3.36 倍上升到2020 年的4.46 倍。2021 年工资水平最高行业与最低行业收入比为4.44∶1,差距比2020 年小幅收窄。
从行业增速看,近5 年教育、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信息软件业等三个行业平均工资增速居前,分别增长14.2%、12.9%和12.5%。房地产业、住宿餐饮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三个行业工资收入增速居后,平均增长6.7%、6.5%和0.7%。
从经济类型看,私营单位工资水平与全市平均工资的相对比例逐年扩大,2017 年私营企业工资水平为全市平均工资的81%,2021 年该比例为78%;绝对差距同步扩大,从2017 年的1.3 万元扩大到2021 年的2.6 万元。
2.岗位工资差异性加大,生产(制造)人员工资涨幅偏低。从职业类型看,企业内部管理人员(中层及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服务人员、生产(制造)人员等5 类人员的工资水平差距较明显。各岗位中,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工资保持最高,2021 年平均工资达25.7 万元,但5 年年均增速低于全市整体水平,年均增长10.4%,低于全部从业人员增速2.6 个百分点,平均工资是全部从业人员的2.16倍。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工资收入最低,且近年增速最慢,2021 年人均7.6 万元,仅为全部从业人员水平的63.5%,5 年年均增长8.4%,低于全部从业人员增速4.6 个百分点。
此外,技术人员、服务性人员在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转变、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实现收入同步增长,2021 年专业技术、社会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岗位人员平均工资分别为17.3 万元和9 万元,年均增速达到13.4%、13.1%,均高于全市水平。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岗位工资收入接近全市平均水平,近5 年相对全市水平均保持在90%左右。2020 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就业难加剧,工资相对收入明显下降,由2019 年相对全部水平的96.7%降至目前的89.2%。
3.收入最高最低20%人群差距逐年扩大,中等工资收入群体占比先扩大后缩小。从五等份分组看,工资收入最高20%人群近5 年工资水平的年均增速为13.6%,最低20%人群近5 年工资水平的年均增速为9.2%,最高工资人群的收入增幅明显大于工资最低人群的增幅。2021 年工资收入最高20%人群平均工资为24.7 万元,最低20%人群的平均工资仅为4.6 万元,两者差距从2017 年的3.95 倍扩大到2021 年的5.38 倍;绝对差距也不断扩大,从2017 年相差10.8 万元扩大到2021 年的20.1 万元,差距年均扩大2.3 万元。
从中等工资收入群体看,目前学术界对中等工资收入的界定范围认可度较高的是,以工资收入中位数的75%-125%区间为标准。杭州中等工资收入群体总体呈先升后降态势,整体规模小、比重低,且稳定性较差,距“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存有差距。2017 年中等工资收入群体比重为39.1%,2018 年、2019 年分别为38.8%、39.2%,保持相对稳定;2020 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中等工资收入群体占比下降为36.1%,2021 年进一步下降为34.6%。
此外,从中等工资收入群体的上限和下限增幅看来,2021 年中等工资收入群体的工资收入下限为6.5 万元,上限为10.84 万元,相对于2017 年年均增速均为10.9%,上限与下限的差距由2017 年的2.87 万元扩大到2021 年的4.33 万元,中等工资收入群体内部的收入差距有所增大。
2017—2021 年杭州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使不同行业人员工资收入差距拉大,头部企业收入远高于中小企业,不同职业和人员类型群体内部的收入差距较大。
近5 年全市经济转型加快推进。2021 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达67.9%,比2017 年提高4 个百分点。总体看,服务业盈利能力高于工业,2021 年全市规上服务业户均利润4384 万元,是规上工业的1.89 倍,相对更高的盈利能力推动从业人员在收入分配中获得更高报酬。全市规上服务业人员平均工资16.1 万元,高出全部从业人员平均工资4.2 万元,其中居于前三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分别为27.1 万元、16.9 万元、16.6 万元;而规上制造业平均工资为10.9 万元,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近年来,部分平台企业集聚优势凸显,盈利和工资提升速度均明显高于全市企业整体水平,同时大宗商品生产、进出口等部分领域仍有行政配置资源的色彩,企业间工资差异明显扩大。2021 年,全市营收前50 强企业平均工资收入为37.6 万元,是整体平均水平的3.2倍。其中国有企业19 家,平均工资收入24.2 万元。扣除50 强企业后,全市平均工资10.9 万元,比原水平下降8.5%。
“人才先富”及人才流入为全市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系统动力,但当下也成为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差距加大的原因之一。近年来,全市不断强化人才支撑,完善人才引育机制,打造全球高端人才“蓄水池”,杭州人才净流入率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2021 年,全市人才总量304 万人,比2017 年增加71万人,年均增长5.5%。能力决定着收入,从全市四上企业的薪酬结构看,科研岗位人员22.3 万人,平均工资21.3 万元,是全部从业人员的1.8 倍。仍有相当一部分劳动密集型行业和普通职工的工资收入增长相对缓慢,甚至出现企业经济效益不断增长,而工资收入多年得不到有效增加。据部分受调查企业反映,工人年收入增长仅50 元左右,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杭州要成为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城市范例的样板,“提低”是基础,“扩中”是关键。在推进“扩中提低”改革的进程中,要把握重点、精准施策,统筹考虑产业、就业、职业、收入等结构关系,努力挖掘职工群体收入增长点,加快形成以中等工资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型社会结构。
1.营造高质量发展生态,增强稳就业能力。产业兴则就业稳。针对“疫情对产业的影响”,需进一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培育新经济新业态,减缓疫情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认真组织实施 《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数字化产业优势转化为就业优势,加快产业升级和新增长点培育,夯实居民收入增长的基础。
产业强则就业旺。围绕杭州建设“数智杭州·宜居天堂”目标,大力促进产业发展,推动制造业向高层次的价值链和产业链发展,推进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紧密结合杭州数字经济、集成电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产业,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通过产业发展拓宽就业容量,就业稳定提升产业活力,实现产业与就业的双向驱动和良性互动,巩固共同富裕的基础。
2.营造中小企业成长环境,增强保就业能力。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在促进增长、保障就业、活跃市场、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是为中小企业做大做强创造更好环境,深入落实“凤凰行动”“鲲鹏行动”“雏鹰行动”等,深化“走亲连心三服务”“助万企、帮万户”活动长效机制,扶持民营和个体经济发展,减轻中小微企业负担。二是强化对灵活就业的政策服务供给,对于各类不同于传统就业模式的新就业形态,政策端要坚持市场引领和政府引导并重、放开和规范并举,鼓励中小企业运用灵活的思维、创新的方式盘活就业市场。
1.健全工资增长机制,多方面拓展收入渠道。统筹推进工资增长。针对“工资性收入在可支配收入中的主导地位”,要加快落实《杭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建设企业工资管理服务系统,完善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促进职工工资可持续地正常增长,保障中等以下群体的工资收入。
提高职工财产性收入。完善年薪制、职工持股等分配制度,在企业层面推行专业技术职业类型人员协议薪酬制,提出根据创新成果转化收益按比例给予奖励,保护持股职工因股票增值获得的财产收入等,缩小与中层及以上管理人员的收入差距。多渠道增加财产性收入来源,增加职工群众投资渠道或通过产权租赁、参股信托等方式参与创业活动,共享创业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增加财产性收入实现有效增收。
2.健全职工保障体系,多方面完善帮扶机制。深化低收入群体帮扶。强化兜底保障是共同富裕“扩中”“提低”的可持续之道。一是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和企业帮扶体系,加快落实 《杭州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鼓励企业提供公益性岗位,为低收入群体和行业的家庭提供更多灵活就业的机会。二是推进民生工程高质量发展,推动重大工程项目吸纳本地居民就业,增加低收入家庭劳动力打零工的机会,保障低收入人群基本生活。
打造精准高效救助体系。针对“低收入职业、岗位”等人群,建立特殊困难职工人员“一人一档一策”,例如推出低收入家庭慈善捐赠行动,建立困难人员“需求库”及慈善救助等“资源库”,实现慈善社会力量与低收入群众救助帮扶的有效衔接,提高低收入行业职工生活水平,让弱势职工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1.加强技能人才的培养,提升更趋适岗的就业能力。聚力职业教育发展。建立健全职业培训体系,针对“职工个体素质差异导致收入差异加大”等问题,注重加强从业人员教育和培训,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加大普惠性人力资本投入,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注重就业人员再培训和成人教育,扩大公益性技能、就业和创业培训对低收入行业职工的覆盖率,不断提高低收入群体的个体素质和就业水平。
拓宽学历教育渠道。进一步加强杭州特色开放大学体系建设,为职工提升素质提供更加便利的教育服务,鼓励开展职工技能培训大讲堂,推动“市总工会+企业+第三方培训机构”三级联动对就业困难的人群进行精准画像,根据其教育程度、职业水平、求职意向等进行科学划分,实现更加充分、高质量的就业。
2.加强奋斗精神的弘扬,提升更趋向上的社会氛围。全力营造就业创业良好氛围。一是精准服务供需两端,继续完善企业用工需求和劳动力就业需求的信息平台,开展“线上+线下”大型招聘活动与企业进行对接,动态发布岗位需求、劳动者求职信息。二是全面激活双创动能,加快建设梦想小镇沪杭创新中心、合杭梦想小镇和钱塘新区长三角小镇等,为有能力、有想法的创业人员提供无息或低息贷款政策等便利和帮扶。
加大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激励。畅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引导职工群众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密切关注行业产业前沿知识和技术进展,勤学苦练、深入钻研,营造更加向上的就业创业氛围。
1.合理调整市场格局,进一步放宽市场的准入限制。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从根本上清除垄断性行业企业高收入的制度性根源。针对“头部企业收入过高”“高低行业收入比差距较大”等问题,一要及时清除进入门槛高及一些不合理的准入壁垒,针对个别平台企业依靠垄断优势,产生超额利润、高额工资,同时大宗商品生产、进出口等部分领域仍有行政配置资源的色彩等问题,依据市场竞争的公平公正原则,对于垄断行业或企业强化市场竞争监管,采用针对性的应对策略与政策。二要规范企业自主定价或确定行业标准的行为,健全收益分配信息披露机制,充分发挥社会监督、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等多方作用,防止资本无序扩张。
2.合理完善分配机制,进一步促进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强化对收入分配的调节。针对“5 年间杭州企业从业人员工资差距不断扩大”,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深化企业薪酬制度改革和工资决定机制各项决策部署,指导县、区(市)抓好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各项工作,及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促进低收入群体工资较快增长。
强化对劳动所得的保护。针对“工资分配倾向有所失衡”,要提升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持续改善在岗职工和在岗劳务人员的工资收入分配结构,增加低收入劳务派遣人员的工资收入,完善企业工资分配和合理增长机制,努力实现更加健全的工资收入结构和合理分配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