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义祥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图书馆,河南 郑州 450000)
人工智能的定义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约翰·麦卡锡最初将其定义为“制造智能机器的科学与工程”,随着各种新技术的出现与发展成熟,人工智能已成为一门融合多门学科的前沿的综合性学科。智慧图书馆建设对于文化、宣传、教育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分析、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在智慧图书馆建设中的应用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世纪90年代,人工智能技术被运用到图书馆建设中,推动了图书馆的智能化发展。随着计算机、云处理、人脸识别及射频等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被深度应用于新时代图书馆建设,图书馆呈现出数字化、虚拟化、在线互联、资源共享等新趋势,进入智慧化的新发展时代[1]。人工智能技术降低了图书馆的日常管理工作强度,提升了馆藏资源的收集、采编、流通及检索咨询工作的效率,为图书馆发挥自身在文化传播、社会教育等方面的作用提供了支撑。
与传统图书馆相比,人工智能技术驱动下的新型图书馆特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能为用户提供多种资源获取途径。智慧图书馆可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优化服务流程,为用户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提高馆藏资源利用率[2]。二是能加强与用户的联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用户获取资源的方式越来越多元化,智慧图书馆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获取用户的阅读需求,加强与他们的联系,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及时向他们推送优质、专业的信息资源,提升服务水平,扩大自身的影响力。三是能弥补图书馆人才方面的不足。互联网时代,用户的信息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对馆员的专业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馆员不仅要高质量地完成图书馆的基础工作,如图书采编、信息检索等,还要熟练运用各种新技术、新装备,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多元化信息需求。
一方面,智慧化信息采集系统是建立在多种智能感知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的基础之上,是人工智能实现的第一步,是智慧图书馆与用户沟通的重要桥梁[3];另一方面,智慧化信息采集系统赋予了智慧图书馆强大的学习能力与资源更新能力,提升了特色资源库的资料收集和更新效率,为图书馆的智慧化服务奠定了基础。基于大数据、5G、射频技术、人脸识别及室内定位等技术融合的人工智能技术,为图书馆充分发挥自身职能提供了支撑。智慧图书馆可根据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推送信息服务;精准感知目标图书的状态及位置,为馆员及用户实时掌握图书资源的流通信息提供了便利。
智慧图书馆的信息处理能力不再受限于单个计算机的性能优劣,其处理任务可基于云技术、大数据及超级计算机中心的支撑,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处理海量的数据资源。随着知识信息量呈几何式增长,智慧图书馆的可利用资源的数量也显著增加[4],信息处理的压力急剧增大。基于互联通信技术的云技术能够在极短时间内将海量数据传输至计算机中心并返回,打破了传统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处理界限与储存界限[5],有效拓展了智慧图书馆的服务深度。智慧图书馆可利用大数据技术精准获取用户的阅读习惯与倾向,绘制用户画像,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实时掌握馆藏资源的借阅情况,提升信息处理能力,提高馆藏资源利用率。
人工智能系统既能简化传统图书馆流通工作的流程,为流通工作的零差错提供有力支持,也能提高服务质量,为馆员和用户检索资源提供便利。基于人工智能系统的智慧图书馆可随时对图书资源进行整库扫描、比对及定位,根据用户的阅读喜好,对检索出的资源进行推荐排序,提高服务质量;利用物联网技术、射频技术等,在图书、书架及相关信息标签之间保持同步连接,根据用户的检索信息,向他们推送书籍的具体位置、剩余数量、借阅频次等信息,并给出阅读指导建议,提升流通效率,降低人力及时间成本。
智慧图书馆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为馆藏资源提供安全保障,馆藏资源包括实体图书和数字资源,在实际工作中实体图书的保护要求高且难度大,因此一直以来实体图书的储存是图书馆管理者及相关学者研究的重点[6]。实体图书涉及的安全问题主要有火灾、虫蛀霉变、环境影响、人为损毁等。从实体书库维护的角度看,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为图书馆加强书库管理和流通管理提供了支撑,保障了馆藏资源的安全。智慧图书馆的书库安装有环境感知设备,这些设备能与中央空调系统、新风系统、湿度调节设备联动,实时调节书库内的温湿度,以满足图书储存需求,甚至能预测突发灾害天气的发生,发出预警并提醒图书馆采取应对措施。智慧图书馆的书库安装有一定数量的消毒消防设备和电子捕捉设备,能够预防虫害的发生。智慧图书馆应安排专职人员对珍贵典藏进行管理,利用人脸识别等技术加强安保工作,以实现对图书的实时保护。
在实际流通工作中,实体图书因其介质的物理特性,极易受到损坏。智慧图书馆的自助借阅设备可对图书状态进行自动记录和比对,及时发现图书的老化及损坏程度;将图书损坏信息与用户信息进行关联,对经常损坏图书的用户给予借阅限制或处罚,以提高用户保护图书的意识。在数字资源保护方面,人工智能技术的优势更能得到充分发挥。智慧图书馆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自动对馆藏数字资源进行云上和本地双重备份,根据服务器的存储状况自动选择合适的RAID(独立冗余磁盘阵列)模式,以确保数据的安全。此外,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也为智慧图书馆的数据安全提供了保障。
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收集、处理和使用海量的数据资源,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优质高效的智慧服务,是智慧图书馆建设的价值体现。智慧图书馆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获取用户信息,如:年龄、性别、职业、查询日志、借阅日志及访问、阅读和下载所形成的信息数据和数据库日志等,对他们的阅读偏好进行深入挖掘和剖析,准确把握他们的显性需求和隐性需求,建立与他们密切相关的、具有建设性的知识系统,为他们提供个性化、针对性强的信息服务。
人工智能技术能够精准、快速地完成海量数据的采集与分析。智慧图书馆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自动记录流通数据,根据用户的阅读喜好和习惯,为他们提供精准的信息服务;基于用户的阅读行为,绘制用户画像,制订借阅方案,自动将最易被用户选择的图书置于网页显著位置,以提高流通率;实时掌握用户的最新动态,及时获取用户的新需求,并向他们推送相关信息。。在图书馆管理过程中,智慧图书馆要充分吸取京东商城、当当网等互联网企业的成功经验,并将其运用到智慧服务中,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多元化阅读需求。此外,智慧图书馆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图书借阅数量进行实时统计,便于馆员对各个时间段的功能区域进行管理;对整个图书馆的借阅情况和突发情况进行预测,便于馆员及时采取应对措施,进而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
智慧图书馆建设包括信息收集、信息处理和智能推送三个步骤,因此,智慧图书馆应兼顾多元化、开放化、移动互联、跨系统协同和实时更新等特性,以满足用户的多元化信息需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各种移动终端的普及应用,人们获取信息资源的方式越来越多元化。因此,智慧图书馆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破时空限制,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为用户随时随地获取信息提供便利[7]。
近年来,各级图书馆都在积极探索数据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模式,将不同专业领域有限的馆藏资源进行整合、融合,以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在资源共享的道路上,一些东部沿海城市的图书馆率先进行探索,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如总分馆、集群式、联合发展等资源共享模式[8]。因此,智慧图书馆不仅要加强信息资源共享工作,建设信息共享平台,还要对不同类别的数据资源库进行有机集成与整合,通过多维算法将相关资源关联起来,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服务需求。
智慧图书馆要围绕用户服务开展各项工作,贯彻以人为本、科学服务的宗旨。近年来,各级图书馆在基础设施建设、馆藏数量、多元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效,为用户借阅提供了便利,最大限度地满足了用户的多元化阅读需求。但是,智慧图书馆在建设过程中不要过于追求馆舍面积、造型、设计等,浪费过多的社会资源,而要重视服务质量的提升。因此,智慧图书馆应在以人为本、科学服务方面凸显自身特点,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在信息咨询、数据挖掘等方面的优势,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
综上所述,人工智能是囊括了多种新技术的综合性学科,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促进了不同业态的迭代式发展,图书馆也得益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实现了智慧化的新发展。发挥人工智能技术的优势,有效提升图书馆服务质量及馆藏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图书馆系统的实践性效果,对智慧图书馆建设形成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