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途径

2022-03-15 03:26李明霞
吉林教育(中小学党建与思政) 2022年11期
关键词:维权道德法治

李明霞

小学生通过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培养其法治意识是深化依法治国实践战略的有效举措。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期,其特点决定了在法治意识培养过程中存在特殊性。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要结合学生现实情况探索出个性化的道路,这不仅是新时期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根本路径,也是新形势下小学德育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中之重。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重要性

(一)夯实法治意识的基础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但依法治国既不是理论教条,更不是停留在文件、文字层面上的规划方案。只有每个人切实树立起依法治国的理念并付诸行动,全面依法治国才能在社会上形成广泛共识。义务教育阶段,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法治意识就是在为学生扣好第一粒法治思想的扣子,就是全面依法治国宏观战略的源头行动。从学生角度讲,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法治意识是让每个学生都能赢在起跑线上。从宏观角度讲,这是帮助一代人从更高起点起步,在更加扎实的法治意识指引下实现全面的成长与发展。

(二)提升法治行为能力

意识决定行动。法治意识的形成直接影响法治行为的效果。尤其是对极其缺乏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的小学生而言,在刚刚接受义务教育阶段既开始接受法治教育,这如同在一张白纸上播下法治的种子,对学生的人生道路将具有规划前进动力的意义和作用。特别是在网络社会的新形势下,复杂的多元思想会对学生的规则意识和行为养成提出新挑战。只有在以道德与法治为代表的学科教育中不断强化法治意识的培养,小学生才能循序渐进地提升法治行为能力。而法治行为能力正是在日常生活中遵纪守法、规则行动的核心与关键。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法治意识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有余实践不足

实践过程中,一些小学对道德与法治教学仍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误区,且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影响,教学过程中存在理论有余而实践不足的问题。

主要体现在过于依赖理论知识的灌输,认为道德与法治课程只能基于反复机械的背诵才能强化记忆。部分学校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较为笼统、泛化,习惯居高临下,过度拔高理论至宏观层面。这些问题会导致课程教学与学生真实生活相距甚远,无法体现出法律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内在联系。学生接受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易产生迷惘与距离感,且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只注重理论而轻实践的教学并不符合道德与法治塑造学生“三观”、法治意识、良好品格的现实需求,反而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是违背小学生成长规律、降低教学质量与效果的教学模式。

(二)形式刻板,内容单一

教学形式刻板,内容单一是部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又一类常见问题。在这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传授仅局限在照本宣科、按部就班的初级层面,没有遵循小学生相对特殊的成长发育特点,更谈不上优化或创新。教室的多媒体设备就是大型的投影仪,个别学校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换汤不换药”,只是将课本上的文字内容转移到屏幕上。这种单调、乏味的教学形式显然无法激发起小学生的好奇心和关注度。教学效率低质低效。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途径

(一)坚持兴趣导向,多种手段综合应用激发学生热情

激发兴趣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尤其对小学生而言。有趣味、生动活泼的课堂才能与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及形象思维产生契合;反之,学生会出现审美疲劳,对教学内容产生不同程度的抗拒心理。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相对抽象,且对逻辑思维有较高要求。这一特点决定了该学科在传统教学模式下难以激发起学生兴趣,这也是造成部分小学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时常面临困境和挫折的重要原因。新时期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要培养学生法治意识,就要坚持兴趣导向,多种手段综合应用,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比如影像化教学。影像化教学顾名思义,就是利用三维立体的动态影像开展教学的方法。通常情况下,借助多媒体即能实现影像化教学。当下,大多数中小学校已经普及多媒体教学设施,这为小学道德与法治开展影像化教学提供了必要条件。

一方面,影像化教学可以将课本上单调的文字内容转化为活动的影像,包括利用互联网教育资源或教师自制动画教案,各种动态的图形、图像等都能使静态的文字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将文字转化为动画影像后,丰富的表现形式充满了趣味性、娱乐化元素。这恰恰是最易激发小学生好奇心和探究欲的教学方式。

另一方面,小学生具有十分突出的模仿能力。活动的图形、图像对小学生可以产生显著的引导作用。模仿动画片中人物的行为,并将其投射到真实生活场景中,是小学生最常见的行为方式,因此教师在选取和制作课件时,要仔细甄别,认真筛选,选取与小学生日常行为相接近的影像,供学生学习。例如学习“公路上的安全”一课,教师可以选取小动物过马路,小猫、小狗、小鸡一家都按照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规则走斑马线过马路,只有小猴子活泼好动,不按交规走斑马线,结果出现了意外。看到这儿,很多同学也深有感触,特别是放学时,自己的父母没有按指示灯过马路,领着自己就要横穿马路,有好几次都差点出现意外,同学们的兴趣被点燃,你一言我一语把应该遵守交通规则和当好交通监督员的职责肩负起来,提醒父母要做自己的表率。教学中教师要进行科学和规范的引导,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才能高效地培养起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与行为。从这一角度讲,影像化教学有助于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示范性。

又如以案说法式教学,也是不错的教学方式。真实性是以案说法式教学最突出的特点,是能激发起小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的教学方式之一。在许多涉及司法案件的案例中,较为曲折的过程及相对尖锐的矛盾冲突往往能引人关注,这同样能吸引小学生的关注。在与小学生日常生活或学习密切相关的案例中,当事者经历的事件、过程等都具有鲜明的特点。小学生面对这样的学习内容易产生代入感,通过表演、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同理心,学生对其中隐含的法律知识、法治常识等内容会更易理解和掌握。

(二)坚持实践导向,理论联系实际提升依法维权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也是培养法治意识和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小学生,在实践中印证或使用法律条文可以在第一时间入脑、入心。此外,经历过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合法权益的过程后,学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依法维权的含义、价值、作用,才能更直观地将课堂上教师传授的法律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提升依法维权进一步巩固法治意识。因此,新时期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法治意识要坚持实践为导向,理论联系实际提升依法维权的能力。

比如,利用“宪法日”“315 消费者权益日”等在内的多个节假日开展遵法、学法、用法活动。近年来,逐渐习惯了网络购物的民众日益感受到网络维权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双十一、618 等网购狂欢节期间,网络售假、贩假等问题越发突出。网民如何依法维权、如何进行网络打假,成为网民的诉求。而一些网友在面对价值较低的假冒伪劣商品时选择了沉默,或是以维权成本高等原因选择不了了之。这些现象恰恰是小学生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客观现实。

将这些现象、问题背后的法律本质进行剖析,教育并引导小学生拿起法律武器积极维护合法权益,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生动、直观、形象化的教学案例。学生意识到依法维权的价值和意义并努力实践过,不仅让学生本人树立起强烈的法治意识,且其周围的同龄人、家人、亲朋好友也会因此受到影响。

教师将直接关系到学生切身安危的现实案例用于教学,促使学生改变错误认知,进而引导其强化法治意识并努力提升依法维权的能力,例如校园霸凌问题。近年来,这类问题相继被媒体报道,也受到学校和家长的关注。利用这些新闻报道或资讯信息进行法治教育,激励小学生有维护个人权利的信心和勇气,引导学生依法维权,是新形势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有益尝试。

(三)坚持生活导向,着眼于细节养成规则意识与行为模式

法律无处不在,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工作或学习都息息相关,但也最易被人忽略。由于不少法律知识经常隐含在日常生活中,因此不少普通民众缺乏主动关联的意识。然而,细节决定一切。只有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培养起遵纪守法的规则意识,小学生才能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融入现实,才能在真正需要依法维权时有能力实践。因此,坚持生活导向,着眼于细节养成规则意识与行为模式,是新时期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重要途径。

以最常见也是极易被人忽视的索取发票为例,绝大多数消费者在消费活动结束后缺少主动索取发票的意识。虽然对消费者本人是无关紧要的细节,然而,从法律层面讲,索取发票不仅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是在维护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是对合法经营的有力支持,是对偷税漏税行为最有效的防范与打击。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这类看似细小但意义重大的行为进行重点阐释,引导小学生重塑日常行为模式,促使其在各种常态化生活场景中不断强化规则意识,巩固守法行为。

同样,在普通民众日益习惯的网络化生存下,“网络并非法外之地”也在成为越来越多网民的基本常识。要在网络上依法维权,固定证据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深入浅出地说明互联网的基本运行规律,并强调在虚拟世界里保留网络痕迹的重要性,还要结合网络安全等相关法律知识帮助学生养成健康上网的习惯。特别是一些网络热点快速传播时,教师要提醒学生保持头脑冷静,避免人云亦云。这不仅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提升小学生网络素养的重要举措,也是着眼于生活、着手于细节,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现实意义的操作。

道德与法治是小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以系统性教育向学生传递科学、严谨的法律知识与技能,进而为学生法治意识的形成奠定基础。然而,受传统思想局限,一些学校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仍有不同程度的问题,尤其在教学实践方面存在过于笼统、泛化、与现实脱节等。这不仅是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也缘于缺少对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深刻认知。因此,新时期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法治意识不能仅依赖于技术手段的更新或调整,而是要从教学思想、观念的改变确立素质教育的根本导向。只有充分认识到小学生阶段性发育的现实特点与客观需求,道德与法治教学才能顺应学生成长的规律,才能以学生更易接受的方式提升教学的可靠性与有效性。同时,紧紧围绕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科学定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才能深入生活,将晦涩的理论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形成关联,进而引导学生养成遵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和能力。这种循序渐进、由外及内的过程既是学生法治意识养成的正确路径,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践行素质教育改革战略的科学手段,还是新形势下以道德与法治教学培养全面发展接班人的重要策略。

猜你喜欢
维权道德法治
维权解难题,英烈归陵园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维权去哪里?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又来了个打算维权的
完美 打假维权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