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丹
初中生正处于个人发展的关键阶段。随着自媒体的泛滥,初中生的思想易受到外来文化、错误思想的影响。这不仅会阻碍正确思想道德的养成,也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重视教学质量,依托学科优势,强化学生思想意识、道德意识、行为意识。就目前的实际教学情况来看,教学工作中仍存在教学质量低、教学手段落后等情况,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基于教学目标探究问题成因,从改变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手段等方面优化教学。
新时期,传统应试教育模式已难以达到初中教育目标,素质教育的出现为解决教学困境、提高教学质量开创了全新途径。但是这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新要求,教师要以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主要教学目标,而非以提升学生成绩、班级升学率为目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与重点,不仅对学生的个性培养、“三观”养成、思想发展等有直接影响,还客观决定了整体教学质量,因此教师要认识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性,紧跟教学新思想,采用教学新办法,全面优化教学模式,让道德与法治教学真正成为学生成长、学习与发展的助力。做好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助于提高初中教学质量。
新阶段,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教学水平、优化教学模式,促使教师教学能力全面提升。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质量,保证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时效性,教师必须了解新时期的时代特点、文化特征,要按照初中生的身心发展情况与成长要求,制定符合教育要求的教学目标,制定并分解教学任务。由于初中生正处于思想发展的关键期,易受不良思想的影响,引导出现疏漏甚至会使学生走上歪路,因此教师要想把控好教学方向、保证教学质量,就必须善于学习、不断修炼,吸收更好、更新的教学理念,将多媒体等新的教学技术与手段灵活运用于实际教学中,提高个人教学能力。
好的教学活动一定会“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大力发展素质教育的当下,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根据实际教学目标、教学现状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手段,以此保证教学质量。但就目前的实际教学情况来看,部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课堂上仍使用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仅强调书本知识的理解与背诵,填鸭式地向学生灌输,忽略了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与融会,学生在枯燥的学习中感到厌倦,不愿深入学习,这种情况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因此,要想优化教学,教师就要先从转变思想、改变方法开始,从而推进教学活动的创新与发展。
没有感情的教学是枯燥、乏味的,学生很难提起兴趣,更不会主动探索思考,教学流于表面,教学质量低下,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融入感情,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用感情感化学生,用实践激发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在情感的带领下先理解知识再接受、掌握知识,促进知识的传递。而这恰恰是当前教学中所欠缺的,灌输式课堂普遍存在,教学方法枯燥、刻板,没有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感受,让学生产生“为应付考试而学习”的错误思想,学生对所学知识“知而不解”,更不会应用于生活实际,道德与法治理念的工具性无法体现。
在素质教育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至关重要。尽管教育部对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出了较高要求,但课程在中考分数中占比不高,所以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各学校、教师对该课程不够重视,还局限于课堂上领着学生划书的层面上。内容讲解不透,对学生要求不严,没有关注学生实际学习情况,更不会针对学生的学习现状和个体差异制订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存在实际教学质量偏低的现象。
在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习惯用灌输式手段开展教学工作,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考虑到与学生的互动,也没有引导学生就所学知识进行探究和应用,教学效果不佳。鉴于此,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吸收先进的教学思想,在教学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达到最佳的教学质量。首先,教师要先了解学生的思想情况,可通过访问、约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实现,这是教师制订教学计划、目标的前提;其次,教师要对学生表达关爱之情,“冷冰冰”和“笑眯眯”会收到不同的教学效果。要关心、照顾学生的心理状态,拉近自身与学生间的距离,引导和鼓励学生,重视学生的学习需求;再次,教师要转变传统灌输式教学理念,认识并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要围绕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学目标制订详细的教学计划,减少知识性教学,增加实践环节;最后,在教学完成后,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总结教学重难点,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教学方案的调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教学质量。
新时期,信息平台不断拓宽,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初中生从网络中接收大量信息,一方面会开阔眼界,另一方面也容易受到劣质信息的不利影响。要想从劣质信息中引导学生,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好的办法不是阻止学生浏览网络信息,而是借助网络技术进行教学方法的优化升级,将挑战转化成机遇,这将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积极性。例如,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搭建红色网站、思政教育交流平台,在网站中发布能体现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的视频、小故事,让学生在观看、阅读有趣的内容时,潜移默化地受到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同时,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播放法治教育讲坛、爱国主义题材电影等视频,以视频吸引学生、调动学生,把理论化的知识具象化,学生更易理解,也会主动投入学习,以此达到积极的教学作用。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对初中生开展思政教育的主要阵地,教师要充分挖掘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素材,分解并提取重点,与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要思想进行融合,将正确的思想根植于学生心中。同时,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时,要重视自身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树立“三观”,这就要求教师做好教学设计、教学平台搭建,强调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具体来说,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方法,积极引入并学习更多有趣、新颖、互动性强的教学策略,因材施教,让学生先感兴趣再沉入学习。在每学期第一节课上,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做好课程导入,通过播放时政新闻、红色电影等方式,让学生形成“这门课程很有趣”的印象,让学生期待并对所学知识产生探索欲。课堂上,教师也可以通过时事新闻导入课程,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对“国家好 大家才会好”这一节内容进行教学时,教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能说说国家变得越来越富强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吗?”学生踊跃回答后,教师提出:“很好,同学们了解得有深有浅,接下来让老师带领大家回顾我们国家这些年的变化!”在展示课件时,教师要根据每个细节在黑板上列出大事年表,让学生通过表格对国家变化有更直观的了解,而相对应的视频、图片也会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完成教学后,教师向学生提问:“国家富强、人民生活幸福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变化又代表了什么?请预测一下在未来十年、二十年又会有什么变化?”让学生带着问题在课下翻阅资料、新闻、论文等,形成问题总结,在下一节课上与同学们分享。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还能培养学生关心时事、分析时事的习惯。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课程导入时,教师要注意方式方法的变化,不要局限于视频或者图片,还可以延伸为游戏、比赛等,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对课程保持新鲜感,从而达到长效的教学效果。
真正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脱离实际。既要来源于生活,又要反馈给生活,让知识不仅是知识,更是服务于生活的工具与技能。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教师要借助生活中的实际进行知识分析、讲解,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个人成长、日常生活中。例如,在针对“探问生命”这一课内容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将生命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分解成不同时期——婴儿、幼儿、青年、壮年、中年、老年,让学生讲一讲不同时期的生命有怎样的价值。然后让学生试着代入处于不同时期的角色,试想一下自己在那个时期所应担任的家庭、社会责任。然后提出“生命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不同的阶段每个人承担的责任与使命都不相同,同学们要从生活中的细微小事做起,承担起自己应承担的责任”。另外,为使学生感受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教师可以让学生讲一讲自己听说、见过的生活中发生过的感人事件,让学生从他人的事迹中获得感悟与启迪,借助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在课堂上对知识进行讲解时,为方便学生理解,并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教师要充分发挥板书的作用,如绘制思维导图,列出本节课程的重点内容,帮助学生理解与记忆。就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目标来看,教师要通过教学让学生在思想上关注国家发展与前途,在道德上尊老爱幼,在个人发展上自信健康,在心理素质上乐观积极、有自我调节的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要做到上述目标,教师不仅要与时俱进地进行教学模式优化,还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做好思想引导和心理疏导,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更要强调家校合力,让家长积极参与到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定期进行家校交流会,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对于初中阶段的教学来说,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至关重要,不仅与其他科目教学息息相关,更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个人发展,但就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仍存在传统教学思想与手段占据课堂主导地位,在实际教学中,缺乏感情融入和实践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鉴于此,教师要深入分析当前所面临的教学困难,积极思考对策,从改变教学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借助信息平台、互联网技术创新教学方法强化道德与法治教学,将教学活动融入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进行实践,从多角度出发实现教学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