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平
为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2022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强调加强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意义,着重指出要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与核心素养。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是初中教学的核心。坚持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才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并对促进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的完成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法治意识属于思想认知范畴,是学生对法治所持有的观念,是对法治事物所具有的自我辨别能力及观点。所谓法治意识素养,就是学生对法治范畴问题的看法、认知与分辨能力。随着国家法治建设的发展,我国青少年法治素养也有了更大的提高,但是仍然存在青少年法治意识淡薄、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不够丰富、教学方式僵化及实践不足,学生的法治素养得不到有效提升等问题。道德与法治教学亟须改革与创新。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在备课环节注重挖掘教材中的法治教育内容,除帮助学生掌握课标要求的知识外,还要把学生法治意识素养的培养提到课程教学的议事日程上,挖掘教材中的隐性法治教育元素,将法治教育渗透于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涉及的内容较为丰富,主要是对学生进行道德、心理健康、国情及法治教育,教材采取分主题讲述模式,如七年级教材从下册第四单元开始讲述法治内容,八年级下册专项讲述法治教育内容。除此之外在教材的各个章节也都隐含着法治教育内容,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开发与运用,以便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有效融入,促进学生法治意识的提高。七年级上册的关键词可以归结为“成长”,内容贴近学生学习与生活,主要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交往、如何对待生命,以及促进学生自我探索的主题。在这部分内容中,虽然没有明显讲述法治,而是以成长、友谊、师生情谊、生命思考为话题,但其蕴含的法律知识却相当丰富,如宪法、婚姻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因此,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融入法治知识。如学习“认识自己”时,可以在教学的同时渗透法律规定的公民义务与权利;在学习“网上交友新时空”时,渗透与融入网络安全法治教育,教会学生遵守网络法治要求,正确运用网络学习与生活,自觉维护个人与他人的权益;讲解有关“孝道”的内容时,可以与《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相联系拓展相关法律知识。
网络时代的海量信息拓展了人们的视野,教师要为学生开辟丰富的信息渠道,选取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如带领学生观看《焦点访谈》《今日说法》等法治节目,或者通过微信、微博等平台上的法治教育栏目,拓展学生视野。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体现学生的特点,如运用青少年经常参与的“王者荣耀”游戏,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观点论辩,认识到网络游戏的双面作用,体会网络交往的虚拟性,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正确运用网络学习与生活。
道德与法治教育与时代同步,才能更好地结合现实促进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相关教学内容,将时事政治教育资源引入课堂,使教学贴近学生生活。如学习国家机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两会”新闻,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包括大会的议程、国家机关的产生、分类职权等相关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利用典型案例,通过创设情境还原案情,让学生进行小组间互动,总结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案例应该如何解决。这样,学生的法治思维会得到有效培养,法治意识会得到进一步增强。教师还可以结合地方风俗与历史习惯,引导学生分析探讨,融入法治教育,利用生活资源强化教育。如对某地闹婚的习俗进行探讨。闹婚又称“闹新娘”,是民间自古保留下来的一种结婚娱乐方式,但是有些闹婚却引发了诸多悲剧。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人身权利进行分析,让学生认识对新娘动手动脚,轻则构成性骚扰,重则构成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引导学生增强法治意识,做合格公民。
思辨思维可以避免在认知过程中产生片面认识,使学生能运用相关知识对事物进行分析与推理,采取一分为二的方法对事物进行多角度的论证与辨析。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运用思辨性教学模式,让学生全面认知与理解法治现象,增强学生的是非观念与法治思维能力。特别是对于有争议的话题及热点敏感话题,采取思辨式教学可以有效训练学生的思辨性思维。如学习“生活需要法律”时,在探究分享栏目中,以“建立了法律,人类就走上了依法治国的道路了吗?”为主题开展思辨活动,教师让学生选择相应的观点,通过各种渠道查阅资料,再以各自论点分正反方展开辩论,在辩论中明辨是非,找到正确的答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能够引起学生思辨的法治论题比较多,如“老年人跌倒应不应该扶”“在情与法之间应该如何选择”“规范人的行为是靠法律还是靠道德”等。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案例,对其中涉及的生活健康权、搀扶老人的见义勇为行为等问题展开辩论,如思考见义勇为的条件与标准是什么、责任相关人员的责任应该如何划分、如何正确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等。这样的讨论由于结合了日常生活中的具体案例,充满了生活气息,学生也不再感到晦涩难懂,通过充分运用辩证思维方式,对相关案例做出正确的认知与结论,从而提高法治意识,体会法治的权威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纯理论的抽象讲解很难使学生获取真切体验,实践是促进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强调了教育实践的重要性。道德与法治教学要走出理论灌输的怪圈,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体验机会,拓展学生学习的渠道。如节日期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或养老院参观,了解模范事迹;组织学生开展法治演讲比赛、模拟法庭辩论、观看法治教育影视作品、法治教育专题讲座等活动,使道德与法治教育多措并举,让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法治教育的洗礼与熏陶,使抽象的理论说教转变为直观而生动的道德与法治实践活动,真正促进学生法治知识的内化,使学生以实际行动遵纪守法,不断增强法治意识。如“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教学中,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让学生了解资源现状,提高环保意识。为了培养学生敢于与破坏生态环境、浪费资源的行为做斗争的责任意识,教师可以提前安排学生进行日常观察,观察日常生活中垃圾的分类情况,在课堂上与同伴分享相关观察与调查结果。实践活动的大致环节是:把全班同学进行分组,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调查活动,调查周边社区、企业、广场,了解所调查场所的垃圾分类与回收情况。调查实践活动结束后,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身的调查报告,提出发现的问题,与同学们一起探讨与交流,探讨垃圾分类受到制约的因素,并提出解决策略。在实践活动中突出法治教育,强化学生的公民意识,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运用多媒体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全程参与实践活动。
新时代背景下,初中教学工作面临一些新情况、新挑战,这给道德与法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树立生本教育理念,引领学生开展法治教育实践活动,加深学生体验,使学生树立强烈的法治意识。教师要注意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呈现视频教学素材,吸引学生注意力,通过丰富法治教学内容,使学生接受良好的法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法治核心素养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