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五育”并举实践策略

2022-03-15 03:26余耀洪
吉林教育(中小学党建与思政) 2022年11期
关键词:五育道德法治

余耀洪

新课改背景下,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受到教育界的普遍关注。以德智体美劳为基本教育指导方针的教育理念在义务教育一线得到全面普及,其中,德育被放在“五育”教育的首要位置。立德树人不仅是教育的根本目标,更是教育的首要任务。古语有云:“先学做人,再做学问。”在任何时代,立德树人的重要性都远高于知识教育。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德育为教育之首,推行并发展“五育”并举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五育”并举教育理念内涵

“五育”并举教育理念最早由我国教育家蔡元培提出,他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作为“五育”的基本内涵。新时代的来临使“五育”内涵得到了优化与升级,《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提到“五育”并举以德智体美劳五大素质教育为主,其中,教育领域须注意强化德育指导,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育人任务,以培养时代需要者为目标,将“五育”并举融入当代学科教育体系的全过程。从时代发展来看,“五育”并举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从人才培养来看,“五育”并举符合人的全面发展规律。

二、“五育”并举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一)德育先行,引领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在“五育”并举指导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须将德育放在“五育”的首要地位。素质教育内容与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道德教育篇章相重合,二者本身具有紧密的内在关联,教师可以此为切入点,利用情境教学、生活化教学等方式渗透德育内容,从而深化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教师要将道德与法治教材作为德育的主阵地,深度挖掘教材元素,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此外,教师须注意贯彻落实“知行合一”教育原则,引导学生化德为行,在生活中践行道德行为,在内心根植道德修养,以德育塑造价值观。这样既能满足我国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又能满足学科教育需求,推进课堂教学的落实。

例如,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社会生活讲道德”教学中,教学重点为:让学生了解以礼待人这一传统美德,懂得尊重他人、文明诚信做人的道理。本课重点内容在于文明、尊重和诚信,均是对学生与人际交往做出的要求,是德育渗透的重要内容。教师要通过本课教学内容的渗透为学生普及道德观念,使学生初步建立道德标准,选择创设道德行为情境,为学生播放动画“杜甫允许老妇人打枣”“楚庄王设绝缨宴”等知名小故事,让学生感受到尊重他人、宽以待人对于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学生从中受到启迪,将话题牵引至生活中,说出生活中讲道德、约束自身行为的体现方式。教师向学生发出倡议,要求学生以约束自身言行举止为荣,谨遵道德准绳,践行道德行为,做品行端正的君子。

在上述教学活动中,教师运用语言引导和声画播放两种方法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从事例中初步理解尊重、诚信、文明的内涵和行为表现,理解道德的抽象概念。学生能结合情境内容自然将德育思维迁移至生活中,在言谈举止中践行道德行为,积淀道德品质。

(二)智育辅学,触发学生学科热情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说:“智慧远胜于知识。”智慧教育是“五育”教学中较为特殊的教学任务。与其他素养教育培养方向略有不同,智慧教育有着明确的教育内容和方向,能通过系统性、指向性的教育方式为学生塑造高效思维模式,启迪学生学科学习智慧。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渗透智育,可以借助智育的生动有趣辅助课堂教学,运用游戏比赛、思维竞技等方式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提升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习热情。

例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发现自己”教学过程中,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通过交流指导,逐步深入了解自己,掌握正确认识自己的方法和途径,认识到自我认知的必要性。自我认知是智育的重要构成部分。教师要通过课堂内容渗透智育,因此在课堂上设计了趣味性格测试题和IQ 测试若干项,请学生按实际情况填写,再结合最终答案谈谈自我认知和答案的匹配度。智力问答、测试卷是学生较为感兴趣的课堂互动话题,学生兴致盎然地投入到性格问答中,借助问题审视自己,对自己的性格了解会更为深入。测验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展开组间话题讨论,请小组同学结合性格测试谈谈自己的观点,分析自己性格中的优缺点。此时,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全面激发,能积极、热烈地参与话题讨论,向别人分享自己的优点,课堂教学也会收获良好效果。

在上述教学活动中,教师采取测试、问卷、谈论等方式落实教学,运用智育启迪学生学习思维,在智育教学方法的辅助作用下,学生学习热情高涨,能积极配合教师了解自身个性,提升自我认知,获得了解自己的途径和思维。智育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有助于学生个体发展。

(三)体育融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体育”从狭义概念来解读,是以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为主要教育目标,但从广义角度出发,体育与学生生活方式、习惯养成都存在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教师可以此为突破口,在教学中倡导体育运动精神,在课堂上融入体育游戏活动,借助体育游戏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借助道德与法治学科内容渗透健康生活理念,使体育和道德与法治学科内容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我’和‘我们’”一课教学为例,本课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个体在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集体的力量,初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塑造团队精神。教师要通过体育游戏的方式帮助学生在情境中领会集体优势,比如创设集体游戏“踩报纸”。教师找到四张大报纸平铺在地上,请学生站在报纸上,假设报纸是学生的“生存圈”,出圈的人即被淘汰。教师逐步撕扯报纸,随着“生存圈”的逐步缩小,学生的站位由松散到紧密,逐渐手拉手,相互搂着腰、抓着肩,再到踩在对方的脚上。学生从该游戏中能深刻地感知集体对个人的帮扶、支持作用,认识到集体的重要性。游戏过后再展开课堂理论教学,学生易于接受,课堂教学效率也较好。

在上述教学活动中,教师将体育以游戏的形式融入课堂,学生能在体育游戏体验中深刻感受到团结的力量。体育游戏从身体、心理上均对学生学科能力的成长产生了帮助,体育教学的融入,能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助力教学落实。

(四)美育渗透,塑造生活审美

美育是人类掌握世界、认识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学生能借助审美意趣与生活形成一种无功利的情感关系状态。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审美是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统一,是人追求真理与发展的现实途径。”从这点来看,审美教育和道德与法治学科存在异曲同工之妙。教师可以借助美育的渗透,帮助学生解读道德与法治学习内容,引领学生追寻道德之美,感受法治尊严,体悟生活中的审美意趣,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创作、观察、鉴赏等方式感悟生活之美,升华对美的理解,从表象美到语言美、再到心灵美,以美育层层递进,浸润学生心灵。在美育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学生对传统文化、人际交往等均能做出正确、积极的反应,以理解、欣赏之心看待世界,热爱并不懈追求生活幸福,创造个人价值。美育的渗透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能起到重要的情感驱动作用。

例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守望精神家园”教学过程中,本课教学重点为:让学生通过中华优秀古典文化感受中华文明的价值,增强民族自豪感与归属感,初步培养中华传统爱好,使学生自觉传承中华美德,学习传统文化。在本课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美育的渗透引导学生体会传统文化的优美意蕴,潜移默化地唤起民族情感,培养传统兴趣,达到教育目的。教师通过播放综艺作品的片段《千里江山》舞蹈,在情境导入环节请学生观看。学生受到声画结合的舞美吸引,沉浸在中华传统美的意蕴中。情境导入后,教师依次在课堂上投放《世界记忆名录——甲骨文》《弟子规》《茶马古道纪实》等优秀文化宣传材料,帮助学生思考中华文化的特点与内涵。学生见微知著,从文化碎片中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对民族的敬佩之情和归属之情油然而生。

在上述教学活动中,教师运用《千里江山》引领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的艺术之美,运用甲骨文材料让学生感受古代先民的智慧之美,借助《弟子规》让学生感受古人的道德修养和价值观,从多样化教学材料角度展现中华民族对美的恒久追求。在美育的熏陶下,学生能自觉塑造生活审美意识,培养良好的传统文化审美品质,课堂内容得以初步落实。

(五)劳育促学,体验道法教育价值

劳育的全称为劳动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劳动意识、观念、精神,促使学生掌握实用劳动技能、方法、智慧,以此发展学生综合素养。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实践活动践行劳动教育,借助劳动教育优化道德与法治课程体系。学生通过劳动实践亲身感受生活本质,践行劳动行为,体会个体在社会中的劳动价值。教师要多面性地创设劳动实践教育,普及劳动教育内涵。以劳动行为为主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在落实学科教育内容的同时,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学生能将劳动精神根植于内心,为未来步入社会、创造社会价值打下坚实的精神基础。

以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下册“我的毕业季”为例,本课教学包含职业观念和学习观念两大模块,要求学生展望未来,借助生活实际了解社会职业发展动态,树立未来发展目标,并以此为动力坚定学习步伐,持续深入学习,塑造优秀的学习品质。在职业发展渗透环节,教师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落实“五育”中的劳动教育,使学生深入生活,结合亲身体验了解个别职业,对社会劳动、职业发展产生足够重视。教师可以设计假期实践任务,请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自主体验一日工作,职业不限,工作内容不限,将所见所思填入社会实践报告中,查阅资料,对相关行业展开深度探究,内容包括从业必备素养、招聘要求、工作技巧等。学生在接受任务后,可以跟随父母上班、观察服务行业、到社会体验实际生活,以切实劳动获得工作初体验,对工作与未来发展产生深层次体会。

在上述教学活动中,学生能通过劳动感受道德与法治学科教育的价值,从而树立明确的个人发展目标,端正学习态度。劳动教育与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融合为落实教育目的,取得了良好效果。

综上所述,教师要利用德育向学生渗透正确的价值观,利用智育辅助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教师将体育、劳育活动融入道德与法治进行中,使学生亲身体验、实践,感受道德与法治的教育价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教师利用美育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道德审美观。“五育”并举须以德育为首,教师要细心找寻道德与法治学科与多种素质教育间的内在联系,实现素质教育与学科教育的有机结合,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打开“五育”并举的教育格局。

猜你喜欢
五育道德法治
五育并举,协同育人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五育并举”下家校社资源整合的价值意义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