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芳
(临沧市双江县图书馆,云南 临沧 677399)
目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社会。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多样化,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对美好精神生活的需求日益增多。随着文旅融合的深入推进,如何把“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结合起来,实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目的,推动文化事业和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进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是当下文化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图书馆作为一个地方的文化地标,要充分盘活馆藏资源,不断探索和实践公共文化和旅游功能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
双江县图书馆成立于1982年6月,现有图书80,030册,具有研究价值和历史价值的照片特藏资料849份,傣文和经文书籍216册;建设分馆8家,有图书22,895册;建设服务点12个,有图书21,549册;开展了图书外借、报刊阅览等服务,开设了电子图书阅览服务窗口。2017年,双江县图书馆通过全国第六次图书馆评估定级,被定级为“国家三级图书馆”。
1.2.1 双江自治县的文旅现状。双江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拥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双江区位条件优越,澜沧江、小黑江相交相融,草经冬而不枯,花非春亦不谢,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双江茶文化资源底蕴深厚,境内1.27万亩的野生古茶树群被认定为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广、密度最大、原始植被保存最完整、抗逆性最强的古茶树群落,被授予“世界古茶原乡第一标志地”“中国国土古茶树种质基因宝库”等。双江民族文化丰富多彩,被称为“中国多元民族文化之乡”,境内居住着23个少数民族。布朗族蜂桶鼓舞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佤族鸡枞陀螺、拉祜族“七十二路”打歌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双江乡村旅游发展态势良好,近年来双江自治县大力发展旅游业,成功创建荣康达国家4A级景区及景亢、来冷红、公弄3个国家3A级景区,建成2个半山酒店。在乡村旅游方面,双江自治县涌现出景亢、来冷、那京等小而精、小而美的乡村旅游“网红点”。2021年,双江自治县共接待游客277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22.9亿元,增长了52%,其中乡村旅游总收入为8.725亿元,同比增长16.5%。整体来讲,随着临沧交通条件的快速改善,双江自治县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进一步凸显,茶园康养、乡村度假、生态旅游发展迅猛。
1.2.2 县级图书馆存在问题。在文旅融合的大趋势下,全国有很多县级图书馆积极探索自身的发展新路子。双江自治县由于地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与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受人力、物力、财力等条件的制约,双江县图书馆的工作目前还仅局限于提供传统的阅读服务、简单的阅读推广服务和数字阅读服务。8家乡镇分馆和77个村级服务点虽已初步建立,但使用率不高,多数是在集体组织活动时使用,群众主动借阅的意识不强。长此以往,双江县图书馆将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如果一个地区的旅游仅仅依靠观光旅游,没有对当地文化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传承,这样的旅游发展路子注定走不远。文化是独一无二的,具有独特性、历史性、地域性。图书馆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地标,如何把旅游和以图书为代表的文化传承相结合,是当下县级图书馆面临的挑战。因此,各级政府及文化主管部门应该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结合自身实际思考和探索新时代背景下的创新发展新路子。
具体做法包括:一是整合资源,优化硬件设施。图书馆可以结合现代民众的需求及自身功能优化的需要,设计风格独特的阅读环境,充分优化县级图书馆的设施与服务,将县级图书馆分区陈设,如:一楼为自助图书借阅区,陈列纸质图书,可开展自助办证、查询、借还图书等业务;二楼为多媒体体验区,读者可在此区域体验连环画阅读一体机、数字留声机等。二是创新阅读服务模式。图书馆可以对总分馆模式进行探索和创新,打破以往“一人一卡”“一馆一卡”的局限,在图书通借通还、联合编目、数据资源共享、推广阅读活动、开展人才培训等方面实现协同合作,互通有无。三是充分融合当地文化元素,如:把县级图书馆打造成旅游的文化驿站和旅游名片,为文化旅游赋能,进一步丰富文旅融合的内涵。双江县图书馆可以充分挖掘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将双江题材中优秀的文学、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双江史书、志书以及相关文献资料进行专区陈列,把游客变成读者,把读者吸引成为游客,让“纸上的双江”变成“旅游中的双江”。
文创产品的开发是完善和补充图书馆服务的有效途径,一些文创产品一经推出就受到了欢迎。文创产品可以促使图书馆馆藏资源以另外一种形式“复活”,进而重新讲好新时代的“图书故事”:一是开发特色文创产品。文化产品的价值在于传递图书馆及阅读的精神,如:双江县图书馆藏有许多地方特色文献及少数民族文献,图书馆可以将部分可公开的内容开发为文创产品,继而开展阅读推广活动。二是开发文化产品。大数据时代下,民众的阅读习惯发生了转变,基于这种情况,县级图书馆要持续发展,必须另辟蹊径吸引广大群众。图书馆可以结合自身发展理念,将当地旅游景点融入文化产品的创作和设计中,并根据受众群体的特点设计不同的产品,如:针对儿童读者的产品可融入卡通元素,面向青少年读者的产品可融入当代优秀青年元素,面向社会读者的产品应偏重于产品的实用性等。三是开发数字产品。除了实体文创产品,图书馆还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利用新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尝试开发数字产品。近年来,App市场不断升温,图书馆要结合馆藏资源、文献资料、图书资源等实际,开发可掌上阅读的数字产品,增强用户黏性,吸引更多读者和民众参与图书馆活动。此外,图书馆还可研发制作《公共文化场馆导览图》,以手绘形式集中展示公共文化场馆、旅游景点、民宿等,为公众提供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及旅游咨询等资讯服务。
2019年2月,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文化和旅游部等多部门联合印发了《农家书屋深化改革创新提升服务效能实施方案》,要求坚持改革创新,推动农家书屋提质增效,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根据这一文件精神,县级图书馆应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做强做优一批示范书屋,规范提升一批标准书屋,整改完善一批问题书屋,使农家书屋资源闲置、机制不活、内容不能满足需求、数字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得到初步解决,让农家书屋有书读、有人管,形成聚人气、有活力、可持续的发展新局面。具体做法包括:一是共享共建,优化各类资源配置。目前,在国家、省、市各级政府政策支持下,行政村基本实现了“农家书屋”全覆盖,但只解决了“有”的问题,“好”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因此,相关部门应主动打破发展瓶颈,寻求发展方向,如:推动农家书屋和县级图书馆互联互通,指导新华书店将农村发行网点建设与农家书屋管理使用相结合,调动农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解决好农家书屋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县级图书馆应将农家书屋作为村级服务点,统一建设、统筹管理,同时实行出版物统一编目,方便民众借书、还书。二是优化供给,有效对接群众需求,如:探索“百姓点单”服务模式;改进重点出版物推荐目录评审制定工作,加大农民群众自主选书比例;组织出版单位和农家书屋有效对接,结合农村实际,适当增加数字化阅读产品和服务供给。在选址方面,图书馆应充分考虑农村群众需求,将不经常开放的书屋搬迁至乡村旅游景点、农村中小学校、居家养老中心等地,做到群众需求在哪里,农家书屋就在哪里。三是突出特色,充分融入乡村旅游。围绕县域旅游线路打造特色农家书屋不仅可以深化图书馆阵地建设,还有效提升了县域乡村旅游中的文化底蕴。图书馆可以结合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逐步对农家书屋的硬件、陈设、装饰等进行升级改造,让农家书屋既有民族元素又有现代表达,把个性化的农家书屋打造成为“小而精”的文旅融合体。
基于文旅融合的背景,县级图书馆应结合地方文化特色,构建一个集旅游、住宿、餐饮、文化服务等于一体的集成阅读空间。以“图书馆+景区”为例,图书馆可以在景区添置户外阅读亭、数字阅读机等设施,为游客阅读及通过手机扫码获取地方文化资源提供便利。以“图书馆+民宿或酒店”为例,图书馆可以将馆藏资源及文化服务送到民宿、酒店,将图书馆与民宿、历史人文、生态环境、民俗风情进行融合,打通公共图书馆阅读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具体做法包括:一是依托各种节日开展阅读推广活动。图书馆可依托“世界读书日”“图书馆服务宣传周”等,到重点区域开展宣传推广活动,向到馆群众发放阅读推广宣传资料。图书馆也可结合传统节日、文学经典等不同主题,以节庆习俗、人文历史、党史教育等为重点内容,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开展经典朗诵、社会实践等系列活动,大力倡导全民阅读。二是推进“书香九进”活动。各部门要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开展以书香进机关、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进农村、进边寨、进网络、进特殊人群为主要内容的“书香九进”,定期(不定期)举办各种读书分享会、读书沙龙等阅读推广活动,通过开展活动进一步提升民众的阅读水平,激发其参与热情,盘活图书资源。三是开展“农家书屋”活动。图书馆应以“资源共享、阵地共建、活动共联、队伍共育,创新活动”为目标,开展以“我的书屋·我的梦”为主题的农村少年儿童阅读实践、“学党史感党恩”等活动,引导广大农村青少年提升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培养青少年的阅读兴趣对文化传播具有重要且深远的意义。
文旅融合是文化和旅游相关要素进行重组和交换的过程。相关部门应基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推动图书馆服务延伸至乡村旅游及全域旅游。在探索发展过程中,主管部门要不断强化旅游和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梳理力度,促使游客和群众产生沉浸感和代入感。图书馆也应深入了解民众阅读需求,通过创意设计把文化元素转化为欣赏价值高、实用性强、价格合理的文化旅游产品,丰富旅游文化产品供给。县级图书馆不仅需要服务本地民众,更应以开放、包容的态度为游客提供更具文化内涵的服务,真正实现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