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敷贴联合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临床观察

2022-03-15 08:08谭燕娥吴志颖徐卫东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5期
关键词:冷敷瘤体洛尔

谭燕娥 吴志颖 徐卫东

(江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江西 南昌 330000)

血管瘤在婴幼儿疾病中非常常见,是一种先天性良性肿瘤,属于血管增生畸形,新生儿的患病率为10%~12%[1]。多数血管瘤患儿在0~1 岁时瘤体快速增长,随后逐渐进入消退期,大部分患儿在1 岁内可自然消退且无需进行特殊治疗[2],但未经治疗的瘤体在消退后有25%~69%的患儿会出现残存瘢痕、萎缩、色素减退、毛细血管扩张和皮肤松弛等皮肤及皮下组织退行性改变[3],导致少儿的美容和心理障碍,所以家长迫切要求早期治疗。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有糖皮质激素、β 受体阻滞剂、伊曲康唑、长春新碱、α-干扰素、局部外用药物、局部注射与介入栓塞、激光、手术及联合治疗等[4],但各种方法均有一定缺陷。近年来,以张喜生为领头人的团队研发了血管瘤医用冷敷贴,为血管瘤患儿及家属带来了福音。本研究采用冷敷贴联合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28 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1 月—2020 年1 月收治的婴幼儿血管瘤患儿56 例,患儿中男25 例,女31 例,所有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 例。观察组男12 例,女16 例;年龄2~18 个月,平均(5.78±1.25)个月;瘤体面积1.0 cm×1.5 cm~6.0 cm×20.0 cm;病灶部位:头颈部10 例,四肢部6 例,躯干部12 例;浅表型血管瘤(位于乳头状真皮层)12 例,深部型血管瘤(位于网状真皮层或皮下组织)4 例,混合型血管瘤(同时具有表浅型血管瘤和深部型血管瘤的特点)12 例。对照组男13 例,女15 例;年龄2~20 个月,平均(6.18±1.34)个月;瘤体面积0.9 cm×1.5 cm~7.0 cm×18.0 cm;病灶部位:头颈部11 例,四肢部7 例,躯干部10 例;浅表型血管瘤14 例,深部型血管瘤4 例,混合型血管瘤10 例。2 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1)根据《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诊断及治疗指南(2019 版)》[3]的标准诊断为婴幼儿血管瘤;(2)未接受过任何治疗;(3)患儿家属知晓中药冷敷贴属于超处方用药,其局部及全身不良反应尚不明确,可能会出现局部瘙痒、破溃糜烂、色素沉着、瘢痕等不良反应,患儿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支气管哮喘,严重呼吸道疾病,窦性心动过缓,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等普萘洛尔用药禁忌证者;(2)血管瘤表面有破溃、出血者;(3)合并肝肾功能异常、肾小球肾炎、甲状腺功能异常者。

1.3 治疗方法 普萘洛尔(生产厂家:江苏亚邦爱普森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0133)每天口服剂量为1.0 mg/kg,间隔8 h,分3 次口服。开始服药时,安全起见,患儿均住院治疗并观察3~4 d,第1 天给予上述用量的1/4,第2 天增加到全量的1/2,第3 天开始给全量。用药后无异常症状和体征者,出院后由家长负责每天用药。观察组口服普萘洛尔,同时每晚予由京山喜生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冷敷贴(血管瘤专用贴,消红医用冷敷贴,鄂药制字Z20082776)于患部敷贴2~6 h;对照组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密切观察病灶有无局部发红、糜烂破溃,患儿有无发热烦躁、气喘气急等。从第一次给药起,前3 d 每日复诊,3 d 后为第2 周、第4 周复诊,1 个月后每月至少复诊1 次。每次复诊均需观察瘤体颜色、测量瘤体大小,并真实记录瘤体的颜色、大小、质地的变化情况。

1.4 疗效评价及药物安全性评价(1)采用《实体瘤治疗疗效评价标准-RECIST》[5]根据瘤体缩小程度及周围黏膜颜色评价临床疗效。治愈:瘤体消失,黏膜颜色无异常,随访半年无复发;显效:瘤体缩小小于50%,形态与功能明显改善;有效:瘤体缩小<50%,瘤体周围黏膜颜色变浅;无效:经过多次治疗后,瘤体无明显缩小或继续增大。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用药后密切关注患儿的体温、心率、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每月定时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糖、心电图等,如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对症处理并考虑是否继续用药。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最终治愈28 例、显效0 例、有效0 例,对照组最终治愈24 例、显效2 例、有效2例,2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说明无论是何种类型和部位的血管瘤均有治疗效果。见表1。

表1 2 组婴幼儿血管瘤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不良反应比较 2 组呼吸困难、少量渗血、发热、轻微溃疡、气管切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2 组婴幼儿血管瘤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例)

3 讨论

血管瘤的发病机制复杂,其中“血管生成说”被广泛接受:血管瘤是在原有血管的基础上,经过一系列的诱发因素如内皮细胞基因突变、各种微环境的改变及异常支持细胞等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殖[6]。临床上治疗血管瘤的疗法众多且日新月异,多以抑制血管生成为机制,但均有较多不足之处。糖皮质激素治疗血管瘤的机制可能为通过糖皮质激素受体介导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促进血管瘤的消退[7],有生长发育迟缓等风险。β受体阻滞剂治疗血管瘤的药物主要为普萘洛尔,其机制可能为减少血管内NO 释放、抑制促血管生成的信号通路、诱导内皮细胞凋亡、诱导血管收缩等,目前已成为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首选用药,但也有胃肠道、中枢神经系统等不良反应。有相关研究报道,采用0.1%的噻吗洛尔治疗血管瘤能够缩小病灶[8],且不良反应更少,属于β-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的噻吗洛尔外用治疗浅表的血管瘤治疗效果优于普萘洛尔。伊曲康唑目前较少用于婴幼儿血管瘤的治疗,其作用机制及不良反应仍需大量临床研究。长春新碱具有抑制有丝分裂和干扰核酸合成的作用,不良反应包括胃肠不适、发热、便秘、头痛等[4]。干扰素的作用机制是抑制血管生成和内皮细胞生长[9],不良反应包括发热、厌食、腹泻等。局部外用药物主要选用β 受体阻滞剂(常用噻吗洛尔)和咪喹莫特,主要是用于浅表型婴幼儿血管瘤的治疗。局部注射选用的药物主要为平阳霉素、糖皮质激素及硬化剂聚桂醇,不良反应视选用药物为定。介入栓塞和手术均为有创疗法,风险较高且有诸多禁忌证。激光疗法主要是通过对内皮细胞的光热凝固作用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变性坏死,长期不良反应为萎缩性瘢痕、色素沉着、色素减退[10]。

血管瘤在中医上被称为“红丝瘤”,病理因素主要为热和瘀,病因为肾中伏火,精有血丝,以气相传,终变火证,难收敛。中药敷贴剂为局部瘤体贴敷用药,药物有效成分经皮肤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并阻断其营养供给造成血管萎缩,进而使瘤体消退。中药敷贴剂具有消红、消肿、生肌等作用,具有应用方便、疗效确切、温和不刺激,愈后无疤不复发、不良反应少等优势,是一种创新的非手术疗法。但目前该疗法仍缺乏大量的临床研究数据支持。

猜你喜欢
冷敷瘤体洛尔
血液抽吸联合射频消融治疗肝血管瘤患者疗效研究*
阿司匹林、拉贝洛尔联合治疗妊娠期高血压
冠心病心律不齐应用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效果观察
颅内小动脉瘤患者基于心动周期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及其对瘤体破裂的预测价值
普萘洛尔修复即刻消退产生的二次创伤*
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用于冠心病心律失常临床治疗效果观察
Nd:YAG激光在孕期妊娠性牙龈瘤治疗中的应用
何时热敷何时冷敷
双源64排螺旋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评估肝脏血管瘤血供在介入治疗的临床意义*
鼻舒朗冷敷凝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