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立芬,李家斌,叶 英,殷 俊,刘艳艳,马雪娇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安徽 合肥 230022)
自第一个抗菌药物——青霉素分离出来之后,就被广泛用于各种抗感染治疗中,近年来因为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甚至是滥用,使病原菌的耐药率逐年上升,发展出众多耐药菌及多重耐药菌,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因此建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认知具有重要意义[1]。而医学生作为临床医生的预备人员,在学校里掌握细菌真菌感染、耐药菌感染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基本知识是十分必要的[2]。随着医学水平进步,传统教学仅通过课本传授知识的模式,难以满足医学生们的学习需求,也无法满足临床患者的医疗需求,因此为缩短医学生与临床实际之间的距离,采取新的教学模式刻不容缓[3]。案例模式是一种侧重于师生活动及学生之间互动讨论的新型教学模式,多用于管理、工商学中,但近年来有研究显示其应用于临床教学中也取得良好效果[4]。本研究力图为医学生们建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必要性的意识体系,应用案例模式教学,观察其对医学生们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认知程度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3月-2020年8月间我校医学生732名为研究对象,以2019学年第2学期医学生370名为对照组,以2020学年第2学期医学生362名为研究组,纳入标准:初次学习《细菌耐药性与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课程;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有相关临床实习经验;重修研究课程学生。其中对照组男195名,女175名;年龄20~25岁,平均(23.25±1.83)岁;上学期期末考试平均绩点(3.75±0.34)。研究组男182名,女180名;年龄20~24岁,平均(22.95±2.16)岁;上学期末平均绩点(3.82±0.23)。两组医学生在性别、年龄、平均绩点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1.2.1 对照组 采取常规教学,内容包括:①认识抗菌药物:帮助医学生们认识各类抗菌药物,以抗菌药物的不同作用机制展开单元教学。②了解病原菌耐药现状:帮助医学生们了解各种病原菌的耐药现状,然后以不同菌属的致病原理展开系统教学。③合理用药:帮助医学生们建立合理用药的意识、培养其合理用药、防止抗菌药物滥用的责任感。
1.2.2 研究组 采取案例模式教学,内容包括:案例讲解分为几个类型,第一种是老师举出临床患者案例,结合刚讲解的病原菌等理论内容,让学生们讨论如何开出抗菌药物处方,待学生们讨论完毕后老师再进行讲解,第二种是老师举出错误抗菌药物处方案例,结合刚才所学的耐药菌、抗菌药物等内容,让医学生分析处方的错误之处,该处方是否有滥用抗菌药、处方剂量是否符合患者实际情况等问题,就医学生的讨论结果一一分析,第三种是老师模拟设计案例,同样可以从错误处方和特殊患者情况两方面来设计案例,帮助医学生灵活思考,提高其分析抗菌处方和合理开具抗菌药处方的能力。通过设计模拟案例提升医学生的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将医学生分成小组,在每一单元理论教学内容结束后让其分组讨论,老师根据本单元教学的内容发布讨论任务,每个小组将讨论并设计一个患者案例及其用药处方,然后分别展示,首先展示每个小组的模拟患者案例,其他小组讨论如何用药,医学生讨论完毕后再由给予模拟患者案例的小组展示其讨论出的用药处方,老师针对其他医学生的讨论和设计案例小组学生的用药处方做出评价,可以从两方面展开教学,一是针对模拟案例本身,分析其是否有设计不合理之处、是否存在患者病症与病原菌感染之间的矛盾,帮助设计模拟案例的医学生更好的意识到临床实际中的缜密逻辑,二是针对其他人对于模拟案例中的处方回答,针对医学生的用药处方进行分析是否有不合理,甚至滥用抗菌药物的地方,并给予纠正与思想上强调滥用抗菌药物的危害性,引起医学生的重视;最后在老师回答完毕后让每小组总结本小组在模拟案例设计里的不足及本次课程中的收获,帮助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结束时两组医学生均接受理论知识及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并对教学做出满意度评价。
1.3观察指标①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认知水平:以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两组医学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认知水平,问卷内容包括:了解耐药菌含义、了解病原菌耐药后果、了解滥用抗菌药物含义、了解滥用抗菌药物的后果、了解抗菌药物与细菌耐药性之间的关系、了解我国耐药菌现状、了解抗菌药物使用与防止耐药菌之间的关系。②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能力:比较两组医学生教学结束后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能力,考核内容均来自于日常教学内容,以试卷形式出题,包括填空5题,4分/题,单项选择15题,2分/题,判断10题,2分/题,问答2题,15分/题,得分范围0~100分,得分越高说明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能力越强。③教学满意度:教学结束时,以问卷的形式收集并比较两组医学生的教学满意度,将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3个类别,满意度=(非常满意人数+一般满意人数)/总人数×100%。
2.1两组医学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认知水平比较研究组医学生各项了解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医学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认知比较[n(%)]
2.2两组医学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能力比较教学结束后,研究组医学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能力得分[(89.35±3.41)分]高于对照组[(81.26±5.34)分](t=24.370,P<0.05)。
2.3两组医学生教学满意度比较研究组医学生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医学生教学满意度比较[n(%)]
对于在校医学生来说,学习病原菌及抗菌药物相关知识对提高临床诊治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更是一项延缓细菌耐药性产生的重要举措[5]。而如何提高医学生对于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认知水平是授课老师需要深思的问题。
案例模式教学最早起源于工商教学管理中,其授课是通过举出大量案例辅助理论教学来实现的[6]。不同于传统授课方式,案例模式教学更注重学生发言,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举出大量案例,鼓励学生围绕案例进行分析思考,在讨论的过程中实现自我能力提升,是一种主动互动的教学模式[7]。本研究将案例模式应用于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课程教学中,通过结合大量临床病例分析细菌感染特征、耐药形式及耐药机制、耐药菌感染防控策略来建立学生们的合理用药认知,结果显示应用案例模式教学的研究组学生对病原菌、滥用抗生素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认识更透彻,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能力得分更高,说明应用案例模式教学能深化学生们的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认知、提高其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能力,分析原因是案例模式教学较传统教学模式,更能促进学生们对授课内容的吸收,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传统教学是单一的老师授课、学生听讲做笔记的模式,这样的模式虽然老师能将知识传输出去,但学生没有学习积极性很难吸收知识,而消极的学习氛围又将反馈到老师方面使其教学积极性下降,最终进入低效学习的恶性循环,这不仅无法让学生掌握全面的理论知识,也无法建立其对合理用药的正确认知,对其日后进入临床工作埋下隐患,因此提高学生积极性是打破低效学习循环的突破口[8]。
案例模式教学是一种互动式教学,不是单纯的仅靠老师授课,学生们的参与是授课方法的重要一环[9]。本研究中,对于研究组学生应用案例模式教学,首先就要通过举出临床实际案例让学生们意识到滥用抗菌药物的危害性,让其产生代入感,而不是书本上冷冰冰的文字,通过临床实际案例激发学生们内心朴素的同情心与责任感,然后让学生们带着这份感情展开后续的学习,让其意识到合理用药的重要性是提高合理用药学习效率的第一步。初步唤醒学生们心中对合理用药的认知后展开系统教学,虽然主要理论知识同样来源于课本,但更重要的是用案例辅助,在经过冗长的理论知识教学后,学生们难免产生疲惫感使学习效率大大下降,此时老师应结合教学内容举出临床实际案例,拉近学生们与诊疗工作的距离[10]。
在学生们经常接触临床实际案例的过程中其分析能力也逐渐提高,此时老师可以鼓励学生们自行设计模拟案例,鼓励其分组讨论,每个小组设计出不同的“患者”并提出治疗方案,然后各组分别展示,在此过程中老师可以了解到学生们对于临床实际案例的认知情况,也便于后续教学工作中的案例选择,各组学生展示其模拟案例,其他组学生进行分析讨论,甚至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实际临床用药情景,不仅增强教学趣味性、提高学生积极性还可以加强学生心中对于避免滥用抗菌药物的责任感、深化其合理用药的认知,学生讨论结束后由老师做出分析解答,因为是学生自行设计的案例,因此在学习接受后印象会更加深刻。值得一提的是,应用案例模式的研究组学生们的教学满意度远高于传统教学的对照组,应用案例模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有参与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此满意度显著更高[11]。
综上所述,案例模式下的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教学对医学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认知程度有积极地影响,能有效提高学生们对合理用药的认知水平,且学生们对此教学方法的满意度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