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金辉
北京市顺义区医院口腔科(北京 101300)
骨性Ⅱ类错牙合是临床上常见的错牙合类型,当颌骨发生矢状向和垂直向关系不调时,牙齿、颌骨甚至牙槽骨会产生一定的代偿[1-2]。目前国内外对骨性Ⅱ类错的颅面形态特征的研究很多[3-4],而对骨性Ⅱ类错牙合的矢状及垂直生长型导致的牙颌补偿机制和相关性方面的研究却较少。本研究采用回顾性调查,选取未经治疗的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通过头影测量分析,比较骨性Ⅱ类错牙合矢状向及垂直向发育不调对牙颌补偿情况的影响以及其中的相关性,以期为临床矫治计划的制定及治疗提供参考。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5年3月-2020年3月北京市顺义区医院口腔正畸科就诊的成人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86例。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颈椎骨龄均处于完成期(CVMI6期);②患者资料完整,头颅定位侧位片影像清晰;③骨性II类患者:上齿槽座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夹角(ANB)>5°;④恒牙牙列完整(第三磨牙除外),无正畸治疗史,无严重牙周疾病,无唇腭裂及其他颅面软硬组织疾患,无颞颌关节疾病。根据前颅底平面与下颌平面交角(SN/MP角)以及眶耳平面与下颌平面交角(FH/MP)角分为高角组(SN/MP>40°,n=25)、均角组(29°
1.2头影测量分析
1.2.1 头颅侧位片拍摄 患者自然站立,头颅定位仪定位,按照统一标准[5]拍摄头颅侧位片。
1.2.2 测量指标 根据相关研究[4-6],选定与上下切牙倾斜度及基骨发育有关的标记点及测量指标(图1),分别为颌骨发育指标ANB和SN/MP,上下中切牙倾斜指标U1/SN和L1/MP,以及牙合平面倾斜指标SN/OP。
图1 测量参考平面
1.2.3 测量方法 将头颅侧位片图像资料以jpg格式扫入计算机,统一放大成1∶1比例后,由研究者集中一段时间定点测量所选取的各项指标。所有X线片测量2次,间隔2周,每次测量3遍后取平均值,将6次测量结果的均值作为本研究的最终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2.1不同垂直生长型各组间测量值比较ANB和SN/MP的测量结果在高角组、均角组和低角组三组间呈递减趋势(P<0.05),低角组L1/MP高于高角组和均角组(P<0.05),而均角组和低角组SN/OP、SN/MP低于高角组(P<0.05),见表1。
表1 不同垂直生长型各组间测量值比较
2.2矢状生长型与牙颌补偿指标间person相关性比较结果显示ANB与U1/SN呈负相关性,与SN/OP、SN/MP呈正相关性(P<0.01),见表2。其中以ANB为横坐标,以SN/MP、U1/SN、SN/OP为纵坐标绘制回归方程,结果显示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矢状向不调逐渐加重,下颌平面会随之发生向下向后的旋转,进而下颌平面的角度亦会随之增加(图2);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矢状向不调逐渐加重,其上颌中切牙的唇倾程度会随之代偿性减小(图3);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矢状向不调逐渐加重,其牙合平面的角度也会随之增加(图4)。
表2 矢状生长型与牙颌补偿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图2 ANB角与SN/MP角相关性分析
图3 ANB角与U1/SN角相关性分析
图4 ANB角与SN/OP角相关性分析
骨性Ⅱ类错牙合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其发病机制及其牙颌形态一直是正畸医师和学者们研究的重点。长久以来,在大量文献中均有与其相关的报道,但观点却并不完全相同。1904年,Knapp和Henry等[7-8]研究指出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上颌发育过度,而下颌发育正常。1928年Oppenheim等[9]则认为是上颌正常,下颌后缩。1940年,Elman等[10]认为下颌第一磨牙的位置关系与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的颌面发育无关,而Baldridge等[11]则认为是上颌第一磨牙的位置影响了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颅面形态。
在正畸治疗中,正畸医师在为患者矫正错牙合、改善咀嚼功能的同时,还要考虑到患者面部整体的协调和美观。一些研究将切牙位置尤其是上颌切牙位视为制定矫治计划的基础。它对于唇部位置的限定作用间接地决定了医师对于完美咬合关系的最终表达。因而,前牙的位置便成为了医患共同关注的重点。近年来许多学者提出颅颌面各结构间普遍存在一定补偿关系,为获得良好咬合功能,牙齿在上下颌骨矢状向和垂直向关系不调时具有不同的代偿机制,其客观反映即为不同的牙颌补偿情况。而上下切牙的位置一直是医患共同关注的焦点,它不仅会影到患者的面部美观,同时还决定了患者正常覆牙合、覆盖关系的建立以及其咀嚼功能的充分发挥,进而还会影响到患者治疗后的稳定性。目前对于发育已经停止的成人安氏Ⅱ类错牙合,其主要矫治思路一是拔除前磨牙内收前牙来进行牙齿代偿,亦或通过正颌手术直接纠正骨骼不调,因此其牙颌补偿情况与骨面型间的联系将直接影响正畸医师对其矫治计划的制定。
本研究通过比较骨性Ⅱ类错牙合的垂直向及矢状向不调程度与牙颌补偿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垂直生长型不仅会影响切牙唇倾度,还影响上下基骨的相对位置,同时也会影响到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其咬合平面的倾斜方向。和其他两组患者相比,高角组患者的矢状不调明显加重,下颌中切牙也更加直立,牙合平面更加高陡。而低角组患者的牙合平面则相对平缓,下颌中切牙也明显唇倾。而对于此次实验中上颌中切牙间比较的阴性结果,分析可能与Ⅱ类错牙合患者其本身的安氏Ⅱ类所属亚类有关。
而本次研究的矢状生长型与牙颌补偿相关性的分析中,发生骨性Ⅱ类错牙合中矢状向不调越严重,上切牙代偿性唇倾越小,下颌平面角代偿性增加,从而使得咬合平面变陡。进而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严重骨性Ⅱ类错牙合的矢状不调会导致下颌骨的向下向后旋转。但在目前现有的研究中,对于矢状不调与垂直向发育有关的研究大多集中于骨性安氏Ⅲ错牙合患者[12-14],对于安氏Ⅱ类错牙合的研究还相对较少。
曾有学者研究发现[15-16]高角的患者其上下颌前牙区牙槽骨宽度也会相对较小,过度内收前牙,会导致腭侧牙槽嵴高度明显降低,腭侧牙槽骨总量明显减少,进而发生骨开裂。结合本次的研究结果,对于骨Ⅱ类错牙合患者,尤其是垂直生长型的患者,即高角患者,医师应密切关注其矢状向的不调,而对于矢状向明显不调的高角患者,也就意味着其上颌切牙的倾斜程度的不调更小,进而应慎重使用牙齿的移动来代偿其矢状不调,以免发生不必要的医源性损伤,而这也正是本项研究的意义所在。
综上所述,骨性Ⅱ类错牙合在垂直向与矢状向上不调的程度与其牙颌补偿间存在着紧密的相关性,在治疗前应进行正确的分析,并在治疗方法、预后及注意事项采取区别对待,进而使患者获得满意的面型和稳定的矫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