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的“多平台互动式”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
——以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为例

2022-03-15 08:11陶斯明王燕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人文高职

陶斯明,王燕

(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河北邢台 054000)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网课成了大学生学习的新常态,原本教师们认为离实际教学尚有距离的混合式金课、互动式教学、碎片化知识点等新理念在短时间内成了现实。网课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很多启发,也为改变教师一言堂的现象提供了借鉴。该文尝试通过基于互联网的“多平台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搭建,打破教学场所、上课时间的局限,改变传统授课方式,让作为高职公共必修课的《大学语文》真正的“入人心、入人脑”,借此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1]。

1 高职《大学语文》学情与课程特点

首先,高职学生受到高中语文课业成绩和学习内容的影响,对《大学语文》缺乏兴趣。加之《大学语文》为公共素质课,与专业课联系不紧密,让学生认为其对未来求职及工作的影响不大,所以重视不足。其次,陈旧单一的考查方式,促使传统课堂缺乏活力,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出现学生交一篇作业混一科成绩的现象。最后,公共课大班授课方式不方便老师因材施教,每个学生的基础不同,兴趣不同,而教师讲授的内容相同,不能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语文水平。

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 条)中,明确要求“把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高等职业学校要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除了要具备扎实的技能素质之外还应该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大学语文》课程是培养未来大国工匠人文素养的主要阵地,是提升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文化自信”的主要途径。人文素养的提升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职业适应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2]。

从《大学语文》课程的现状看,传统陈旧的授课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需求,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情变化,利用“互联网+”为大学语文课堂提供的多种可能性,落实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利用网络的特点,结合当下学生兴趣点,搭建多平台互动的语文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语文水平,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这对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有重要意义。

2 多平台互动的实施方式

伴随网络发展,学生接收信息、学习知识的场所突破了教室的限制,随时随地接收着来自网络信息的影响,“互联网+”的时代既是“压死”传统课堂的最后一根稻草,也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改变传统授课方式,突破实体课堂限制,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则变得尤为关键。

所谓多平台互动模式,即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主体的授课模式。从学生的角度来讲,变“低效输入”单路径为“高效输入+输出”双路径,借助互联网平台和多种软件增加学生“输入知识”与“输出知识”的渠道与方式,变“一言堂”为“多言堂”。多平台互动模式的搭建与实施,能够有效解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有针对性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等3 大问题[3]。

2.1 “碎片化”知识点构成的课前预习(课前)

信息爆炸、网络发展使得知识“碎片化”程度日趋严重,学生每天花费在“抖音”“快手”“微博”“今日头条”“小红书”等APP 上的时间越来越多,课堂上刷小视频的现象非常普遍。这些APP 也日益成为学生日常信息来源的主要途径之一,这些网络信息甚至塑造了学生的知识体系。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平台直观、有趣的特点,课前提供搜索的关键词,让学生在课下搜集作者生平、时代背景、诗词朗诵作品、影视剧剪辑等语文课常见的内容,让“碎片”在学生头脑中提前播下好奇的种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2 “知识输入”与“知识输出”的途径探索(课中及课后)

在传统课堂上,教师借助PPT 或板书,讲解作者生平、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内容,千篇一律,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究其原因在于这种授课模式并没有给学生提供实现“自我效能感”的机会。所以在课堂上,学生会被各种竞技类游戏所吸引,如《王者荣耀》游戏角色设计,有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扁鹊、姜子牙、芈月、白起、李白、武则天等,以增强玩家角色代入感,对战模式多样,游戏时间短,便于用户利用碎片时间。

学习自我效能感是一种自我信念,是学生形成、维持学习能力和动力的有效感知。大学生在学习方面自我效能感的降低,网络及游戏中的效能感增加,是导致学生与现实世界脱轨、沉迷网络游戏世界的重要原因。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知识输入”方式,通过师生分享理解与见闻、主题演讲、主题讨论等形式增强“输入”效率,变“游戏成瘾”为“学习成瘾”。

笔者在课堂上借助“超星学习通”投屏功能,通过如下两个环节解决增加学生自我效能感、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有针对性展开知识讲解等问题。第一,在一节课中设置3 ~ 4 个主题讨论,学生的答案可以迅速出现在屏幕上,以提高合班授课提问效率低的问题,也为一些不善言辞的学生勇于发言提供机会[4]。根据回答问题质量,教师马上给分,增加学生自我效能感,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第二,通过学生的答案了解学生课前预习程度及知识掌握水平,在此基础上展开教学内容,强化重点,有针对性的展开知识讲解。

在“知识输出”方面,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以短时记忆为中介的记忆模型“来自环境的信息短暂地保持在感觉的存储中,如果没有收到注意便会进入短时记忆,而短时记忆保存信息的容量有限[4]。信息在进入相对持久的长时间记忆之前必须经过复述(见图1)”。授课内容如果不经过“复述”很难成为“长时间记忆”融入学生的知识系统。

图1 信息记忆复述图

高职《大学语文》肩负着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责任,当前语文教育中,作业是完成“知识输出”的主要途径。但是,选择、填空、简答、作文已经成为学生“深恶痛绝”的几种语文作业模式,因此,改革传统考试方式,创新作业模式成为有针对性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突破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每使用一次记忆痕迹,其强度就会增加一点,痕迹的强度部分决定了痕迹的激活程度和由激活程度所决定的可提取性,痕迹的强度可以通过反复练习而逐步增强。因此,课堂上教师解决了“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课下则应尽量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布置作业,比如,围绕教学主题,安排学生制作视频剪辑、PPT、读书笔记、录制主题演讲视频等。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强化对教学重点的认知。将同主题的作品以图片、文字、视频形式发布在学习通等平台,通过生生互评的方式,反复强化该知识点在每个学生头脑中的记忆痕迹。最终,借助“小视频APP-视频制作APP-PPT 制作软件-学习通”等多平台互动,让《大学语文》课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让课程真正起到锻炼学生沟通交往能力、提升学生写作水平、增强职业适应性的作用[5]。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布置诗词鉴赏类主题、历史散文类主题的作业。首先,可以让学生搜集关于诗歌创作背景、作者身世、文章主角背景等方面主题的小视频,再进行剪辑,让学生互相传阅欣赏,进行生生互评,在拓展碎片知识点的数量同时也能强化重点知识在学生认知过程中的记忆痕迹[6]。其次,鼓励学生自己将核心内容编制为小短剧视频,以网络课本剧的形式,通过创作剧本、亲自参演、剪辑编纂等方式强化知识的记忆痕迹,从而起到锻炼学生的沟通交往能力、提高演讲水平、增强表现力。最后,在应用文写作类主题中,还可以利用“学习强国”软件,引导学生学会提取关键词,通过缩写、仿写、扩写等一系列训练,既能教会学生写作方法也能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同时,还能使学生养成关注国家大事的习惯,为增强学生未来职业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2.3 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构建(课后)

前文中提到《大学语文》课程在课前、课中、课后阶段,运用多平台互动模式,给学生布置任务,以增强学习效率,激发学生创造力。笔者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后发现,高职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非常强,制作的视频、PPT 非常精致,课外阅读笔记新颖、读后感的思考视角独特,参与《大学语文》课以后,阅读、写作、演讲、创新能力都得到了显著提高。这也要求教师构建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以鼓励学生逐渐树立起创新精神与工匠精神[7]。

因此,在课程考核评价中,教师要强化过程性考核,参考游戏积分形式,将成绩积累“碎片化”。让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的每个环节都能够获得积分。此外,鼓励学生探索现代社会信息传播方式、融媒体运营方式、自媒体营销方式,尝试将优质作品发布在小视频网站,以点赞数量作为评分依据,为学生未来借助自媒体开展自主创业、进行创意写作传授方法、打开思路。

3 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影响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拥有技术专长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高职《大学语文》以立德树人、培育高质量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改变陈旧枯燥单一的课堂,开发多平台互动式教学模式有助于增强学生职业适应性、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坚定学生文化自信,坚定学生成长为技能大师的理想和信念[8]。

3.1 增强职业适应性

《大学语文》课程中的多平台互动式教学,通过开展多样化的课前、课中、课后活动,让学生从中小学以考试为中心的学习状态中走出来,扫除过去笼罩在心头的学习压力与心理阴影。能够使学生在完成“有趣的作业”中,激发创新潜力,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沟通交往能力、阅读写作能力、持续学习能力、说话演讲能力,为适应未来职场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做好准备,为萌芽中的大国工匠扎牢文化根基,也为其终身学习提供系统方法。

3.2 提升人文素养

《辞海》把“人文”解释为“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所谓人文素养是指“人们在涉猎了文、史、哲、真、善、美等相关人文知识后的内蕴沉淀、价值理性和意义生发及在言语行动与精神面貌等方面所表现出的关切人、关切事、关切文化的较为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和思想倾向,是对人的存在、价值和感受的关注及对人生终极目的和人类存在意义的终极关怀。”人文素养主要包括3 个层面的内容,即: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方法。《大学语文》多平台互动式教学能够让学生通过鉴赏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哲学作品,丰富人文知识;引导学生从经典中汲取做人、做事的智慧,通过人文精神的引导,树立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阅读训练、语言训练、写作训练教会学生终身学习的方法。人文精神的发展与提升,是激励思想创新、凝聚人心、树立民族理念的强大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9]。

3.3 坚定文化自信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高职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在中小学期间并没有能够养成扎实的信仰,大多数学生的人生格局还局限在狭小的自我世界当中,传统《大学语文》课堂枯燥的讲解已经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使命感与责任担当。通过多平台互动式教学实践,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心目中落地生根,以多种活动的开展不断强化文化在学生头脑中的记忆痕迹,让立德树人落到实处。让学生在学习人文知识、领略人文精神、掌握人文方法的过程中,提升人文素养,坚定文化自信,为学生成为未来的大国工匠、高素质技能人才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人文高职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一)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人文社科
高职教育动画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