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
陈小波,男,浙江龙泉人,浙江旅游职业学院,高级工艺美术师,硕士,研究方向:陶瓷艺术。
[ 摘要 ]
被誉为中国近代陶瓷研究之父的陈万里先生曾说过,一部中国陶瓷史,半部在浙江;一部浙江陶瓷史,半部在龙泉。1960年,在浙江龙泉大窑后亭山龙泉窑的南宋堆积层出土了3尊青瓷人物瓷塑造像。造型彰显了南宋时期道家文化的意蕴,同时也展现了青瓷瓷塑技术的精髓。这组瓷塑造像以八仙故事人物为背景,造型逼真,神采奕奕,釉层肥厚,露筋显白,展现了南宋时期贴近现实生活,表达人性情感,以文为尚的美学风格特征。匠人们别出心裁地在造型、用材、制作等方面的创新,体现了龙泉窑瓷塑造像精思慢工的工艺水准,为我们深入探究此时期的瓷塑造像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 关键词 ]
南宋龙泉窑;青瓷瓷塑造像;装饰技艺
“龙泉窑兴起于五代,明代中叶衰落,清代中叶终烧。它以烧造青瓷闻名于世。”纵观国内外博物馆馆藏龙泉窑的作品发现,南宋时期的龙泉窑经典器物主要是以生活日用器为主流,而明确是宋代的龙泉窑瓷塑造像作品却很少见,标注为元代的龙泉窑造像作品倒有展出,作品数量却是凤毛麟角。本文通过浙江省博物馆馆藏南宋龙泉窑瓷塑造像的作品主题和外观评述来传递作品的表现意义,对馆藏南宋龙泉窑人物瓷塑造像的成型工艺、装饰手法、艺术特点等进行解析,从而传递龙泉窑青瓷人物造像的高超技艺和高雅的艺术审美,推动文化创新和自信,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价值观,在意识深处产生情感共鸣,提高社会对传统艺术的重视度和关注度。
1 南宋龙泉窑青瓷人物瓷塑的外观特点
自古瓷器重青品,我国南宋时期盛产瓷器,浙江龙泉窑是集宋韵之大成者,盛产的青瓷风采卓然,延烧至今,传承有续,烧制的器形丰富多样,釉质丰厚,且手感温润如玉,在烧制工艺上堪称巅峰。这组在龙泉大窑遗址出土的瓷塑人物造像总体造型玄妙写意、清雅去俗,同时又具有平易近人的特点,在人物服饰的处理上也别具匠心,褶纹婉转流畅,还点缀各式飘带,具有极强的动感;三者肢体语言相同,均在山石基座上闲坐,彰显一种悠然自得的神态,不自觉拉近了人和造像间在情感方面的距离。作品整体布局中展现出一种均衡之美,有风气通岩穴之势,精雕细琢、玲珑剔透,营造了瓷塑造像的空间氛围,同时又深刻凸显了造像的主题。
这组瓷塑造像虽有残缺,但弥足珍贵,它的出现填补了南宋时期龙泉窑瓷塑造像中道教人物题材作品的空白,也体现了龙泉窑在人物瓷塑造像方面的成就,无论是雕塑,还是烧制以及胚釉等制作技艺都彰显了高超的艺术水准。1995年,此组作品经过国家文物局批准,纳入一级文物保护范畴。
1.1 南宋龙泉窑青瓷造像——何仙姑,通高17.5厘米,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该像人物悠然坐于山石底座上,神态怡然自若,在其脑后,两根长辫紧盘其上,两眼平视前方,一双丹凤眼中流露出笑意,面容祥和,仪态端庄,在其左手中握有一支荷叶,倚靠在右肩之上,其右手扶于膝上。在此人物造像上,头部、脚部以及手部都为露胎无釉,整体呈现为赭石红色。荷叶以及左手施加青釉,釉面整体来看呈现自然开片的特点,造像工艺巧妙精湛。根据人物形象特点和配饰可以断定其为何仙姑。
1.2 南宋龙泉窑青瓷造像——韩湘子,通高18.4厘米,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在山石座上,人物端坐其上,人物面部神态悠然自得,两只眼睛正视前方,丹凤眼面带微笑,面容英俊,神态飘逸犹。头戴方巾,身着博袖宽袍 ,腰系束带,其左手撑在座底山石上,其右手呈现握物之状,但所握之物已然残缺,交脚状态左离地、右垂底座,头巾幞头两角贴于肩部,有残缺。该人物的衣袍和头巾施青釉,其双脚、面部和台座为露胎,呈现赭石红色,釉面整体呈现自然开片的特点。因人物所握之物缺失,无法根据体态表情和着装样式直接判断人物身份。不过,民间流传着韩湘子行为怪僻,喜唱贪杯,一身破蓝衫,一只脚穿只靴子,另一只光着脚丫子的描述,比对可以推测这一瓷塑很可能是韩湘子。
1.3 南宋龙泉窑青瓷造像——钟离权,通高18.8厘米,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人物端坐于山石之上,形象生动,表情率真。整体装扮奇异,头部两旁有两个髽髻,大眼睛,两侧有络腮髯须,人物的嘴角带有笑意,左手呈现的是持扇状态,人物右手已经缺失,袒胸露肚,身穿蓑衣,裹腿,足部着草履,整体看似一位老顽童。髽髻和服饰施以青釉,釉面自然开片,山石台座、人物的双脚、胸部以及面部为露胎,呈赭石红色,依据人物的着装特点以及表情体态等,可以判断其为道教仙人钟离权。钟离权被奉为全真道祖师,其原型出现得较早,大约在五代、宋初之际。《宣和年谱》《夷坚志》《宋史》等文献中均有其事迹的记载。
2 南宋龙泉窑人物瓷塑的成型与装饰
三件精美的人物瓷塑造像历经千年的时间流转,在赏析的过程中可以欣赏到宋代时期智慧的匠人利用泥的特性发挥出的艺术创造力,用手与泥的共鸣展现了龙泉窑造像独特的营造方式、鲜明的艺术处理方法和匠人们的高超的制瓷技艺。圆雕捏塑和黏接结合、浮雕技艺与模印贴花结合、露胎与厚釉结合的成型方法的巧妙应用有效提高了瓷塑造像的质量和品质,适合大规模批量生产以达到作品流通的目的,技术与艺术得到了很好的统一,是遵循自然与客观的法则等设计思想的体现,为青瓷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这组造像让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艺术与实用的和谐统一,成为了穿越漫长历史长河却依旧不被磨灭的艺术;在体现艺术性的同时,也兼顾了客观的社会环境,保留了原有的宗教崇拜功能,杜绝了矫揉造作。
宋瓷表现着宋代美学的主题和神韵,形体简洁中有趣味,色调单纯中见和润,状貌细洁中含净气,它有雅气、韵致。
2.1 捏塑圆雕与黏接结合的成型工艺
宋代时期龙泉的瓷匠人以捏塑圆雕与黏接的方式将泥组合成型,運用搓泥、捏泥、捺泥、拉条、削切、穿插、镶嵌、增补、挌压、滚转等手法塑造空间,手法犀利,线条流畅。捏塑过程有效融合了圆雕的技巧,被匠人们自如地运用在人物动作和体态之间,衣物呈现出或贴身环绕,或细密折叠,或流畅悬垂,或舒展飘扬的状态。通过造像展品实物和高清图片可以看出头部与肢体躯干、饰物和服装等是通过分段捏塑圆雕后再拼装黏接,从简到繁的成型过程,有点儿类似于今天的乐高拼装。通过实践证明瓷塑造像分段黏接的工艺技术是很高超的,干湿程度控制对造型零件的拼装组合尤为重要。
2.2 模印贴花结合的装饰工艺
模印贴花工艺是古老的制瓷技术,由新石器时期印纹陶演化而来,到了宋元时期,海上“陶瓷之路”的开启和文化的交流带动了经济贸易的扩大,龙泉窑开始大量使用贴花的技法。模范模印出的装饰配件有深刻也有浅刻,黏接到造像胚体上呈现出浮雕的艺术效果。模范选用澄泥浮雕精细制作,再阴干素烧后,装饰配件能顺利脱模并且模印的纹样清晰可见,这是鉴定手艺好坏的关键。将模印纹样黏贴在器物坯体上,有湿黏和干黏两种技法,这种技法方便实用,一直沿用至今。通过模具的应用,装饰纹样的按压印制,实现装饰配件的标准化、模块化,技术带动生产,使得青瓷造型的品质以及成品率等都有大幅度的提升;这也是实施批量生产的基础,有效融合了技术以及艺术这两个因素,同时也遵循了自然以及客观等方面的法则,有效地促进了青瓷生产技术的发展。
这组道教人物瓷塑都使用了模印贴花的装饰工艺,其五官、衣服纹样、配件等局部都有细致刻画,以粗细、深浅、长短、疏密、曲直等不同的刻画方式,将人物的衣褶纹或细密折叠,或流畅悬垂,或舒展飘扬,或贴身环绕的状态,表现得栩栩如生,充分配合了人物的动作和体态。头部五官更是进行了重点刻画,道教人物的性格特点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2.3 露胎与厚釉结合的装饰手法
这组人物造像不仅继承了传统瓷器艺术的表现形式,同时也体现了宋代龙泉青瓷匠人的创新意识。他们采用多次施釉和结合露胎的装饰技艺,造就了青瓷独特的釉面,厚釉细腻温润,如同翡翠琢成。在釉色的渲染下,坯体的坯骨显得时隐时现,“露筋显白”不仅具有光影效果,同时也展现了一种独特的空间效果,造就了青瓷艺术的唯一性。
南宋龙泉窑场不用石灰釉,改用石灰碱釉,显然是一个创造性的进步。这样处理,可使青釉厚而不流,气泡不致变大,釉面光泽柔和,从而获得丰满优雅、有如美玉一样的外观。
龙泉泥含紫金土成分,当地称之为“朱砂泥”。龙泉青瓷在烧制的过程中,后期需要进行冷却,并形成二次氧化,露坯无釉处展现出一种朱砂色,也被称为“火石红”。紫金土成分的高低影响着朱红色的深浅,“朱砂泥”含铁的成分高,智慧的匠人巧妙地运用了这个特性,在瓷塑造像过程中,针对人物的手、足、脸部等部位不施釉,从而烧制出了和现实皮肤更为接近的颜色,这一手法的使用也是艺术与技术的统一。
露胎装饰是最为自然的装饰,是一种创新的装饰手法,是龙泉窑独有的特色,它提高了雕塑的艺术效果,使青釉与露胎相映成趣。这种风格自然纯朴,为世人喜爱,并且其他窑也学习借鉴了这种风格。
3 结论
浙江博物馆馆藏的这组南宋时期龙泉窑青瓷造像不仅注重造型特点,更注重其传神、写意等方面的理念,体现了人和自然的完美融合,其形神兼备的艺术形象更符合东方审美。纵观中国陶瓷艺术发展史,此精神一直是其传承的精髓。龙泉青瓷借助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再现了制作者技艺的升华,即从匠人精神逐步上升到艺术精神,展现了人们对自然、社会、人生等方面独特的理解和思考,借助沉静的心态以及独特的制作和烧制技艺,再现了青瓷造像技艺的精髓。
正如日本民艺推动者柳宗悦所言:“只有民众与美相互交融,美的社会才有可能。皈依自然才能真正塑造出完整的美,同时只有做到对秩序的遵守,才能体现真正的自由,只有对传统之美进行继承,才能实现安泰之美,只有在这样的世界里,才能有效体现出纯正之美,其塑造的工艺之美才能称得上是正宗之美。”
参考文献
[1]吳功正. 宋代美学史[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2]熊寥. 中国陶瓷美术史[M]. 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3.
[3]柳宗悦. 工艺之道[M]. 徐艺乙,译.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273500338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