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进校园模式研究

2022-03-14 22:15董平杨震国
当代体育科技 2022年31期
关键词:武术协会形意拳平衡性

董平 杨震国

(1.哈尔滨工业大学体育部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2.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 上海 200082)

形意拳是中国传统内家拳之一,具有较强的技击与健身养生价值,在传统武术发展史中具有重要地位。探索形意拳进入高校,推广形意拳的教学与训练,无论是对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还是对人才培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普通高等学校学生身体素质逐年下降,受到越来越多相关部门的关注,加强大学生体育课程和课外活动也被国家和地方高校愈加重视。随着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的不断变化,同时伴随高科技和互联网技术的加持,中华传统武术在传播与教学推广过程中也面临着西方竞技体育和体育商业化的冲击,在进入校园课堂和学生课外活动的过程中面临较大困境,相比于其他体育项目,武术课选修学生人数较少的处境仍无法破局。

传统武术进校园既是一种政策趋势,也是普及和推广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迫切需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体育总局等国家重要部门都颁发了相关文件,对传统武术进校园做了具体的政策要求[1-2]。另外,培养热爱祖国、乐于奉献、德才兼备的优秀大学生也是国家与民族未来的迫切需要,培养学生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素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前提。传统武术的优秀文化属性众多,既体现了刚毅勇为,自强不息,勇于拼搏的民族精神,也体现了中医、中国传统哲学等思想,同时将技击、健身养生融为一体,传统武术的优秀文化对培养新时期的爱国有志青年意义重大。但是,传统武术在传播过程中出现“神化”效应,出现了很多“神秘”气质,这对于逐渐构建丰富知识体系和思维逻辑较为清晰的大学生群体是无效的,严重阻碍了传统武术的正常传播过程。因此,如何使传统武术走下“神坛”[3],真正扎根于大学生知识精英群体,避免传统文化“失守”,是武术教学与推广从业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该文主要以形意拳在高校传播为例,从武术课的建设、武术教学与训练、武术协会及武术竞赛模式的构建等角度分析传统武术进校园的有效模式,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科学训练,并通过协会和竞赛的模式,促使学生参与武术的管理与竞赛工作,形成主人翁意识,增强自我提升动力,养成将传统武术做为终身体育项目的习惯,形成高校传统武术传播的良性循环。

1 形意拳课程的科学建设

在形意拳的课程建设中,需要综合考虑课程的先进思想性、技术体系合理性,注意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并充分认识大学生的主体性和与时俱进的特征。

1.1 课程的思想先进性建设

形意拳在近现代民族抗争中充分展现了简洁实用的特征,为高校形意拳课程建设中的思想教育环节提供了生动形象的素材。因此,在国家大力倡导大学生思政教育,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的政策指导下,在形意拳课程的思想教育环节普及形意拳在史书中留下的历史印记,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优良思想品质,也有利于学生养成客观积极对待形意拳的基本观念。

进入新时代,形意拳课程建设应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要求,从形意拳理论和技术体系中挖掘培养人才所需的文化基因,培养学生建设祖国的使命感和奋斗精神。传统武术的“道”在武术文化元素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形意拳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充分挖掘“道”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

形意拳校园课程体系建设的另一层思想精神内涵是敢于拼搏、激流勇进、锐意进取。正如所有学习一样,学习武术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因此,将形意拳的优秀历史与中国时代优秀思想结合,建设能培养学生用于向上、锐意进取的拼搏精神的武术课程体系,是对形意拳课程开设者的基本要求。

1.2 形意拳理论与技术体系的合理性建设

形意拳课程建设的理论与技术体系,应既保持形意拳的优秀理论和技术特征,摒弃落后的理论和训练方法,又要符合科学的运动训练要求,符合人体的生理学特征和科学的运动训练原理。在课程的科学体系建设过程中,切忌传统武术中神化、神秘、失真的神坛形象在教学与训练过程中出现。这些行为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下,信息的广泛与实时性传播使得一般性的武术历史知识与文化知识不再成为大学生的认知障碍和盲区,尤其是大学生的知识体系日益丰富且与时俱进,向具有较强理性思维和科学头脑的大学生传播失真的武术理念与技术体系,既不符合教书育人的基本要求,也不符合武术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4]。

1.3 形意拳线上与线下教学手段相融合

在形意拳课程建设中,注重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技术手段相融合,广泛开展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充分利用学校优秀教学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将学校的形意拳教学资源通过线上模式向社会推广。这既有利于学生在业余时间通过回放进行自主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技术水平,也有利于教师对课程内容进行不断丰富,从理论和技术两个层面以及课程思想性等多个维度对课程进行升级提高,健全课程的思想、理论与技术体系。

2 形意拳教学内容的合理化安排

在教学与训练内容安排上要注意形意拳的基本技术特征与现代科学训练理念相互融合,形意拳主体内容上需充分体现形意拳的技击特性与健身养生功效,同时融入现代科学的训练理念,注重基本素质与武术专项素质的合理安排。

形意拳具有简洁实用性特征,“脱枪为拳”,技术动作具有明确的技击含义,在专项教学内容编排时应注重讲解技术含义,并合理安排实用化训练。这样既能使学生深刻领会技术动作要领,也能通过实际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形成对形意拳的重视态度。在讲解与教学过程中尽量避免过分夸大和虚幻讲解,注重实际教学,以实践教学为第一要务[5]。

另外,基本身体素质是一切武术的根基,柔韧、速度、耐力、力量、灵敏、协调、平衡等基本身体素质必不可少[6-7]。在教学进度和训练计划制订过程中,应根据运动生理、运动训练等基本理论科学合理编排教学与训练内容,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形意拳专项素质全面提升。

2.1 柔韧性素质的教学安排

对于非体育专业学生而言,形意拳属于需要很强爆发力与较高运动速度的拳种,且肌纤维的运动方式和肌肉的发力特征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肌肉运动特征,甚至不同于大多数体育运动项目,多以螺旋劲、缠丝劲为主,且要求具有快慢结合,动静相宜,讲求“硬打硬进无遮拦”“打倒还嫌慢”的迅猛、快捷特征。这种运动方式对于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初学者而言,在练习过程中由于肌肉运动习惯的不同,导致技术动作不适应,无法做到动作准确,甚至出现运动不适,或者造成运动损伤。因此,在正式进入形意拳教学与训练之前,加入柔韧性教学与训练,可以提高学生肢体关节的活动范围,提高学生适应形意拳技术动作的能力,也可避免学生在运动过程中由于动作不适而造成肌肉、肌腱、韧带拉伤等运动损伤的情况。

针对形意拳的运动特征,柔韧性课堂内容的安排主要包括腿、腰、躯干、肩、颈、手臂等处,形意拳对腿部的要求较高,如槐虫步、趟步等腿部动作对腿部综合素质的要求很高,加强踝关节、膝关节和大腿后侧、内侧韧带的柔韧性,对于提高动作幅度、动作爆发力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可有效避免由于运动范围狭小且用力过猛所造成的运动损伤。加强髋关节、腰部以及躯干的柔韧性练习,有利于发展形意拳虎背熊腰、龙折身等技术特点,更有利于腰部发力,所谓“上下九节劲,节节腰中发”,强化腰、躯干的柔韧性,有利于力量的良好传递,从而更好地发挥腰与躯干的中枢作用。形意拳对颈、肩、小臂、手掌等都具有明确的技术要求,合理发展这些部位柔韧性,既有利于动作的舒展大方,达到形意拳技术动作的要求,也有利于形意拳劲力发展的基本特征。

2.2 速度与协调性素质的教学安排

形意拳对速度要求很高,要求“静若处子,动如脱兔”。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保证形意拳的基本特征能被学生所领会,对学生的速度素质进行训练十分重要。另外,肢体的协调性在完成动作速度要求时同样重要,形意拳的动作速度需建立在协调的基础上。因此,初学者由于对动作并不熟练,在动作练习时先不要刻意追求动作速度,需通过不断重复练习使动作逐渐熟练、肢体逐渐协调,在此基础上提高动作速度。

具体教学内容安排应先以分解式的动作模仿练习为前提,再过渡到完整动作的协调性练习,要求动作准确,肢体协调,在满足这些基本要求后,再进行提速练习。在提高动作速度练习时,仍然不能忽略动作的协调性,协调性是动作灵活的基础,没有肢体的协调,则不能保证高速度动作。即使肢体动作的某一部分速度较快,但由于协调性不好,也会造成动作的分解,使之缺乏整体性,不能达到形意拳的“整”劲要求。

2.3 力量与耐力的教学安排

形意拳的积极性要求决定了其对力量具有较高要求,既需要大肌肉群的爆发力与绝对力量,也需要小肌肉群的灵活性发力与对大肌肉群力量的传导,同时还需要肌肉具有一定的耐力水平,这些力量素质缺一不可,且协调性力量也至关重要。在进行教学安排时,应重点关注爆发力、耐力及协调性力量的合理化。

力量训练分为基础力量训练和专项力量训练,二者缺一不可,基础力量训练对专项力量训练起辅助作用,专项力量训练对基础力量训练具有导向作用,使基础力量的训练安排更有针对性。形意拳的力量训练融合于基础体能训练、武术基本功训练与套路分解动作及组合训练之中,一般的安排是,在进行热身训练和武术基本功训练过程中可发展速度力量与协调力量,在形意拳专项练习过程中注重发展拳术、器械的速度力量和协调力量,同时可以通过不断重复练习,发展耐力。需要注意的是,专项内力和基础耐力训练应安排在课程结尾,而且专项耐力在前,基础性耐力训练在后,这样有助于保证形意拳专项技术动作质量,同时避免运动损伤,对于耐力训练,应注重同时发展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

2.4 灵敏性与平衡性的教学安排

灵敏性对保证形意拳的技击性特征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谓练拳不能打,除了其他基础素质和专项素质不能达到技击性要求外,动作的灵敏性对形成技击能力也十分重要。在形意拳教学与训练过程中发展动作的灵敏性,提高大脑神经中枢的兴奋水平和快速反应能力,提升肢体动作反应速度和反应的准确性,有利于发展学生形意拳的实际应用水平。在进行灵敏性教学内容安排时,也应注重基础灵敏性和专项灵敏性教学安排并举。形意拳的专项灵敏性练习既可借鉴传统武术的灵敏性训练方式,也可采用现代竞技体育或搏击运动的专项灵敏性练习进行教学内容编排。

肢体的平衡能力是有效完成技术动作的重要保障,所有运动项目都有对平衡性的基本要求。形意拳运动过程中常有槐虫步、趟步中的“鸡腿”、燕形等对平衡性要求高的技术动作。在进行平衡性教学安排时,既可采用单式练习,又可采用辅助性的平衡性练习,也可采用动作转换或整套动作练习时的平衡性练习模式。既要求单个动作的平衡性,也要求动作转换过程中的平衡性;既需要肢体在心率较为平稳的有氧工作下具有平衡性,也需要在无氧工作条件下具有平衡性;既需要静态动作的平衡性,也需要动态动作的平衡性,即所谓“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因此,在进行平衡性教学安排时,要采取多种平衡性训练方法相融合的训练模式,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形意拳专项平衡能力。

3 校园中推广武术协会与武术竞赛模式

校园中建立武术协会并开展武术竞赛是有效进行形意拳教学与训练,增加形意拳学习者基数,扩大形意拳文化与武术理论、技术推广范围的有效手段。这既需要学生的广泛参与,也需要武术教师的大力支持,更需要学校相关部门的协助。

3.1 武术协会

在校园中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参与辅导的武术协会组织,加强武术在校园中的推广[8-10]。以形意拳为例,武术协会的主要推广内容为形意拳,但是可以兼顾其他拳种,如太极拳、长拳等,均可在协会内进行教学与推广。究其原因,首先各拳种都需要较高的身体基本素质,这对于各类以技击与健身养生为目的的武术而言都是基本需要。另外,各拳种虽具有差异化的特征,但也存在某些共性特点,协会内参与学习的学生在专攻一项拳术的基础上,学习和借鉴其他拳种的技术特点,既有利于知识面的拓宽,也有利于专攻拳种技术的进步。

3.2 武术竞赛

以武术协会为基础带动武术竞赛的开展,是促进学生学以致用的重要手段。所谓“既学艺,必试敌”,只有通过比赛实践,才能有效反思自己的技术水平,取长补短,提升自己。举办武术竞赛可以在协会内进行,也可以在学校范围内开展,或者在学校的支持下举办跨学校的比赛。如果条件允许,学校还可以支持武术协会成立武术队,参加国内、国际各级武术比赛,促进学校武术协会向更专业的水平发展。

4 结语

传统武术进校园既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基本需求,也是传统武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以形意拳为代表拳种之一的传统武术若要在校园内科学、广泛开展,需注重武术课程的科学体系建设、教学与训练内容的合理安排,以及正确认识武术协会与武术竞赛对传统武术推广的重要价值。

形意拳在校园内的广泛开展,首先需要学校各部门的大力支持,既需要课程的制度性建设支持,也需要课程内容的合理编排、课程辅助器材与场地支持,更需要协会建设、训练队、比赛机制的相关协助。其次武术教师需在形意拳的理论与技术体系教学内容的安排下提出综合的合理化安排,这是形意拳教学与推广的核心内容,需采取科学方案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最后,鼓励学生及学校教师队伍的广泛参与,这是促进形意拳进校园的群众基础。

猜你喜欢
武术协会形意拳平衡性
多视角下形意拳的传承与发展
关于明清时期形意拳的传承与发展研究①
多视角下形意拳的传承与发展
靖边县武术协会到登封开展武术游学活动
河南省武术协会查拳研究会开展走基层送健康巡讲活动
陈氏太极拳小架研究会年度工作会在许昌召开
地方高校武术协会管理对策研究
——以玉林师范学院武术协会为例
这个动作坚持二十秒预示寿命长
太谷县形意拳的开展现状调查与分析
基于熵值法的山西省煤炭行业生产使用平衡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