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教学中运动生理与运动心理问题研究

2022-03-14 22:15史浩宇杜洪瑩周传斌
当代体育科技 2022年31期
关键词:生理身体素质教学活动

史浩宇 杜洪瑩 周传斌

(1.韩国国立群山大学体育学院 韩国群山 54150;2.唐山师范学院 河北唐山 063000;3.大庆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黑龙江大庆 163712)

目前来看,学生群体中肥胖者较多,且大部分学生的身体素质较差,这是长期以来忽视体育教学所产生的必然结果。然而课程改革对教育活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现阶段各高校响应《新课标》的号召,已经积极开展体育教学活动,希望通过有效的体育教学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尤其是在大学阶段,学生的运动量普遍偏少,急需通过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来强化身体素质。其中,运动生理和运动心理能对体育教学的效果起到决定性的影响。因此,亟须针对运动生理和运动心理的问题展开研究。

1 大学阶段体育教学的重要意义

体育教学属于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主要教育职能为培养学生运动技能并强健学生的体魄,使其养成终身体育思想,促进学生的今后发展。同时,当前教学改革提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教学要求,使得体育教学逐步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的教学评价中已经将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和身体健康状况作为评判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在体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前提下,体育教学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还体现在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养成团结互助意识和增强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总体来看,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挥着突出的作用[1]。

2 运动生理与运动心理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分析

2.1 运动生理的作用

通常来讲,运动之后机体发展的变化有迹可循,分析这一变化规律的过程便是掌握运动生理特征的过程。因此,运动生理可以指导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将运动生理与体育教学有效结合,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其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1 有助于科学控制运动强度

心率是用来判断体育锻炼强度以及生理负荷的重要指标,而脉率又是测量心率的重要标准。通常情况下,脉率与人体负荷呈现正比关系,其负荷越大,脉率越快。因此,在体育锻炼之后,可以通过测量脉率的方式来反映其身体负荷状况。当运动后,被测者的心率呈现稳定状态,且心率下降较小,则说明被测者的运动能力较好,能适应该项运动和当前的运动量。反之,如果心率出现较大的波动,且超出正常范围,则可判定被测者运动功能失常,存在运动负荷过大的现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测量心率的方式对学生的运动能力进行具体分析,并以此来设计教学活动,使体育课堂中的活动量和运动量能够符合学生的生理规律。在达成良好锻炼效果的同时,避免出现运动负荷过重的现象,谨防对学生身体带来负面影响[2]。

2.1.2 有助于及时纠正错误动作

在体育训练的过程中,通过脑部中枢神经系统对每个体育动作要领进行控制,以达成掌握体育运动技能的目标。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便是控制运动。而中枢神经系统进行动作控制的机理为,由运动者本体器官的感受来反馈运动效果。具体是指,在实际运动过程中,当运动者完成一系列动作之后,中枢神经系统会根据各器官的反馈来了解该组运动中的作用力、方向、大小和速度等信息,可以使运动者尽快掌握运动技能和技巧。学生参与体育训练并反复做出相同的动作时,会对大脑皮层产生刺激,使学生对动作的掌握得到强化,从而提高其对运动技能的学习效率[3]。而当错误动作被多次重复后也能达成同样的效果,且当学生的错误动作定型后,则很难更改,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运动技能和学习效果。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认识到学生的这一运动生理表现,对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时的运动能力进行分析,一旦发现其出现错误动作,需及时更正。实际上,进行纠错的过程便是大脑皮层消退抑制的过程,通过对错误动作的抑制和对正确动作的强化可以达成较好的纠错作用,增强学生的运动技能。

2.1.3 有助于全面掌握动作要领

体育教学的质量取决于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尤其是在针对具体的运动技巧和运动项目进行教学时,可以发现,部分学生存在肢体不协调的状况。此时,教师则需要从运动生理的层面作出分析,找出造成学生肢体不协调的成因,并以此来设计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在后期的体育教学中,也应不断观察学生的运动表现,了解学生的运动生理状态,通过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动态更新与调整来达成更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动作要领[4]。

2.1.4 有助于强化人体机能

人在运动一段时间后产生疲劳感是十分常见的表现,此时便需适当休息,而疲劳感产生的机理是机体为了预防体力衰竭所做出的自我保护反应,出现疲劳后的直接反映为运动能力下降。疲劳产生的原因则与人体神经系统对缺氧以及分泌物堆积的敏感反应相关。同时,由于机体内部的能源物被大量消耗,难以支持内脏功能,且脑细胞的指挥协作能力随之变差,造成工作能力下降的表现。有研究表明,体育运动后的疲惫表现属于正常的运动生理现象。在体育运动后,如出现中度疲劳表现,这说明运动效果较好,如出现过量消耗的状况致使其组织内部能源消耗殆尽,则会在停止运动后的一段时间内缓慢恢复至原来水平,该类运动生理表现的特点为在特定范围内的运动量越大,组织内部物质消耗越多,其超量恢复效果也越明显。因此,基于这一运动生理发展规律,可以通过增大运动量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训练,使其机能得到有效提升。

2.2 运动心理的作用

2.2.1 有助于增强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

从某一层面来讲,学生的运动心理对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具有直接影响,当学生的运动心理呈现积极状态时,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和体育教学的积极性也会相对较高,可使体育训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真正发挥体育教学的教育作用。反之,当学生的运动心理较为消极时,在参与教学活动时则会呈现出抵触心理,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服从性也会较差,致使体育教学效果受到极大影响。因此,为了提升体育教学效果,则需要从运动心理的层面入手,帮助学生构建积极的运动心理,使其在今后的体育教学中能够积极参与,不断强化自身的机体能力。

2.2.2 有助于学生养成终身体育思想

运动心理主要指的是人们对体育活动的看法、观点以及心理表现的一类学科。通常也会针对人在参与体育活动前后的心理变化进行研究,并总结其心理变化规律。实践表明,人对体育运动的看法以及观点等会对其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产生直接影响,如果其对体育运动持有积极的态度,则会更加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首先培养学生的运动心理,使其对体育活动抱有积极的心理态度,这样才有助于强化体育活动和体育教学的有效性。长此以往,也能够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5]。

3 体育教学中运动生理和运动心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运动生理问题

3.1.1 部分学生的身体素质较差,难以承受体育活动的强度

体育教学作为一种以实践教学为主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通过组织体育活动的方式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加强锻炼,并让学生掌握特定的运动技能。而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必定会产生一定的能量消耗,如果体育活动中未对运动量进行科学控制,未考虑学生身体素质方面存在的差异而采取统一的体育活动形式,则会导致部分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由于运动量过大和运动强度过大而产生不适感,这会对学生的机体发育带来不良影响[6],同时也会造成此部分学生对体育学习和体育活动产生抵触心理的不良后果。

3.1.2 体育活动安排不合理,学生体能未恢复最佳状态

在如今的教学工作中,对体育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而部分教师虽然认识到了体育教学的重要性,但并未掌握体育教学的方法,错误地认为增加体育活动开展的频率,便能提升体育教学效果。而实际上,如果体育活动安排过于频繁,致使学生的活动量增加,部分学生会由于身体素质影响,产生运动过量的状况,在还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便进入下一次体育活动,这极有可能对学生的身体健康带来负面影响。同时也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成果。这主要是由于教师并未从运动生理层面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分析,导致所开展的体育活动存在盲目性特征,不合理地安排体育活动,会对体育教学效果带来很多负面影响[7]。

3.1.3 缺乏饮食指导,影响学生身体素质

有研究显示,在体育活动之前进食,即在学生胃部食物还未完全消化食物时就开展体育活动,很可能会对学生的身体素质产生一系列不良影响。但实际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教师很少关注这一问题,在进行体育活动安排时,并未考虑到学生食物是否完全消化,也并未基于体育活动的特性对学生的饮食加以指导,这无疑会影响体育教学效果。

3.2 运动心理问题

随着体育教学活动频率的增加,学生运动心理对体育教学活动的影响也越来越突出。教学实践表明,只有学生具备积极健康的运动心理,才有助于提高体育教学活动的效果。然而,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运动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动机障碍、心理疲惫障碍以及恐惧障碍等,这些障碍导致学生缺乏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即便是采取硬性措施让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其在活动中也会存在消极应对的现象。还有部分学生会利用各种借口逃避体育课,而部分学生的身体素质较弱,在参与体育活动中经常会出现自卑情绪,这对学生的运动心理带来了极为不良的影响。

4 体育教学中运动生理和运动心理问题的改进建议

4.1 运动生理问题的改进建议

4.1.1 遵循学生运动生理规律,适度调整体育活动强度

对于运动生理方面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求教师能够积极分析学生的运动生理规律,并且遵循适度适量原则,组织开展体育活动。同时,要了解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通过对学生运动生理规律的掌握,有针对性地制定体育教学计划。在特定的条件下,可以采取分层教学的措施,使每位学生均能接受适度的训练,在不对其机体健康造成影响的情况下,尽量强化学生的体能,达成较好的教学效果。为达成这一教学目标,可以遵循四项基本原则:第一,个性化培养原则,指的是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制订针对性较强的训练计划;第二,体力恢复原则,即根据学生的体力恢复状态来确定体育活动开展的频次;第三,周期性原则,要根据学生的运动生理规律来确定体育活动的周期;第四,适量原则,即在体育活动中对学生的活动量进行科学控制,谨防出现过量运动现象。

4.1.2 基于学生体能状况科学设定体育活动频率

为使体育活动的组织更为科学,要求教师能够积极积累生理保护知识,确保在进行体育活动安排时,能够根据学生的生理发展规律和身体状况对体育活动频率和周期进行科学控制。除此之外,在课上也需及时向学生传授生理保护的相关知识,确保其中部分热爱体育运动的学生在课后进行参与体育活动时能够根据自身的体质状况合理控制运动量,避免过量运动对自身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特定的情况下也可帮助学生制订活动计划,通过组织体育实践活动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运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

4.1.3 根据体育活动安排进行饮食指导

参与体育活动时会消耗大量体能,因此,有的学生错误地认为在体育运动前摄入大量食物能够提升自身的运动能力。而实际上,饭后直接参与体育运动会对学生的身体健康产生影响。因此,教师需要指导学生进行适度饮食,尽量避免在饭后较短时间内参与体育活动。此外,还需引导学生运动过后适度饮食,避免出现暴饮暴食,对于食物的选择,也需以易于消化和吸收的碳水类食物为主。

4.2 运动心理问题的改进建议

针对学生存在的运动心理障碍,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运动心理表现及时做好心理疏导工作。此外,也需根据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表现,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科学调整,以更高质量的教学内容来引导学生参与体育活动,通过对教学方法的有效选择,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而针对部分学生存在的自卑心理,主要可以通过对体育活动的简化,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运动要领,使其在体育活动中能够获得成就感,帮助学生树立参与体育活动的自信心,这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提高体育教学效率具有积极作用。

5 结语

运动生理以及运动心理与体育教学效果有莫大的关系。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只有基于运动生理和运动心理对教学活动进行组织和开展,对于训练强度和运动量进行科学控制,才能达成良好的体育教学效果。在今后的体育教学中,教师既要具有专业的体育教学能力,掌握大量的运动技巧,又要掌握运动生理和运动心理相关的知识,能够基于学生的生理发育状况和心理状态制订科学可行的教学方案,从根本上提升体育教学实效性,达成全面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

猜你喜欢
生理身体素质教学活动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打破生理“平衡”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旋转血泵生理控制
身体素质对篮球技战术发挥的影响
足球专项身体素质练习与足球技能学习成效的相关性研究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妈妈们产后的生理烦恼
体育教学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研究
“DIY式”小创新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