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埔县虎山中学 罗 敏
传统的经典诗文凝聚了中国人传统的审美思维,通过文字塑造了意象和意境,构建了一个美的世界。所以,我们要用文化审美的精神去关照经典诗词教育,以此培养审美情趣,熏陶审美情操,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人文品质,培养审美鉴美能力。
1.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爱好
老师也可在课堂前先布置好预习,让他们自行去查阅有关资料,从而熟悉作品内容以及相关的创作背景,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表现自己的创作成果,还可在课堂中适时播出一些有关的歌谣以及视频资源,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受,从而充分调动他们对所学诗词的兴致。例如我们在练习曹操的作品《短歌行》时,就可观看连续剧《三国演义》中曹操横槊赋诗的视频,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以便诵读的时候能更好地把握诗人求贤若渴的情怀和统一天下的壮志。
2.要给予适当的诵读指导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时,要根据文本中作者情感的变化来处理好节奏的快慢和声调的高低。如在诵读李清照的作品《声声慢》中,要突出词人历经了国破、夫死、家亡以后的孤寂落寞、凄凉愁苦的情绪,应放慢语速、放低语调。在读“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时语调应前低后高,富于变化,还要读出一种迷茫的感觉,才能表现词人寻觅未果的凄凉心境。
鉴赏诗歌应从“意象—意境—情感”这三个方面入手去分析探究以领悟诗人的情感。
1.找准意象,分析特定的含义
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最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如欣赏柳永的作品《雨霖铃》时,就可以抓住“长亭”“骤雨”“寒蝉”“暮霭”“杨柳岸”“残月”的意境,准确体悟词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别后的痛苦与思念。如《氓》当中的“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短短八个字会呈现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想象(空房、孤单单、夜晚、寂坐、月亮、灯盏、回想、悲伤的神情或动作),结合文本,寻找最符合场景的意象是“月光”。如此讲解,可以让学生明白:选择有可能出现的场景,通过一些特定的意象去呈现某一种契合文字味道的意境,从而让学生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感受美和欣赏美。
2.联想意境,勾勒完整的画面
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是诗人主观的“意”(思想感情)与客观的“境”(自然景物)的有机统一,即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在课堂上,教师应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根据这些意象展开合理的、丰富的联想,勾勒完整的画面,以求在理解意境的同时,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情感。如我在上《诗经》中的《氓》时,在解读“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时,老师启发学生想象描绘了哪些画面?女子的形象如何?通过讨论得出(特写镜头是脚):①踮着脚。女子登上那倒塌的墙,她时不时踮着脚,伸长了脖子遥望复关,希望男子快点来接她,没有等到,满脸失望。②来回踱步。男子迟迟未现身,她不禁来来回回踱着步,一脸焦急。③跺着脚。男子迟迟没来,从日出到日落,那个期盼的身影都没有出现,好咬着嘴唇跺着脚来表达自己失望的情绪。通过这样的讲解让学生明白,想象可以让简单文字中的人物形象立体起来,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3.讨论话题,再现完美的人格
语文课堂需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而这在诗词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根据文本的实际设计一些话题,鼓励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在合作探究中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人格魅力。在学习曹操的《短歌行》前,我让学生阅读陈寿的《三国志》,了解历史上的曹操。讲完《短歌行》后,我让学生讨论、畅谈自己对曹操的看法,让他们认识到历史中的曹操和小说中的不一样——曹操身上也有很多优点,他是一个胸怀大志的真英雄。如此,我们就可以更好地理解《短歌行》中,作者求贤若渴的情感和统一天下的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