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东莞市第七高级中学 王定国
东莞市第七高级中学致力于打造“乐学”教育品牌,努力转变育人方式,丰富和发展乐学教育,建设科创高中,探索普通高中特色化发展道路。
建校之初,学校提出了“微笑走进教室,开心走出课堂”。提倡老师们认真备课,真正关心学生,与学生交朋友,把学生的成长放在心上,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充满期待。具体落实到行为上就是面带微笑走上讲台,把心中有学生体现在教学行为中。以教师的期待激发学生的奋进,让学生对上课也充满期待。
学校提出了“人人入社团、天天有活动、个个有特长”,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至少加入一个社团,在社团中去交朋友、培养兴趣、形成特长。学生在三年的活动中形成了乐观向上、阳光自信的精神品质,同时也培养了自己的爱好特长,在课外活动中找到自我,确定了人生发展的方向。学校培养了一大批美术、音乐、机器人、体育等方向的特殊人才。
学校通过美化环境、建设功能区、营造人文环境,把学校打造成为师生学习的乐园、成长的乐园、精神家园。充分利用学校的空间种植层次分明、四季分明、寓意深刻的花草树木。学校饲养的天鹅、孔雀、山羊成为师生工作学习之余观赏的景致,大片的向日葵、洁白的莲花不但成为学校的一景,更是七中人精神品质的一部分,让人深刻体会到乐在学中。
学校租下60多亩与学校相邻的果园、水塘、林地,作为学校劳动基地。同时与农业企业合作,挂牌“我的农场”劳动基地,并把学校的部分绿化用地、观赏鱼池改造为劳动基地,种植绿化、观赏、食用多功能植物,并把这些基地划分为班级责任田、项目组实验田,为开展“乐家”为主题的特色劳动教育提供场地。
学校在劳动基地中开辟了水稻田,让学生体会劳作过程。同时充分发挥多学科融合的特点,以STEAM理念为指导开发水稻种植的延伸课程——舞草龙。从种水稻到舞草龙,形成了跨学科、跨学期(从春天到秋天)的“课程链”。
劳动教育指导纲要出台后,学校系统梳理原有劳动特色项目,以先进课程理念为指导进行梳理整合,形成了体验式劳动课程、研究型劳动课程、科技农业课程,以及农业劳动与日常劳动、家务劳动、社区劳动相结合的课程。同时发挥东莞科技企业多、科创氛围浓厚的优势,正与相关企业合作开发太空农业等课程。
建设笃行科学院、航天实验室等科技教学及实践场室,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培育适应和引领未来科技发展的科创特色人才;继续开设先进科技特色校本课程;变革学校课程实施和教学方式,倡导探究式教学、研究性学习、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深化“互联网+”、5G、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在教育教学及管理中的应用。实现由一般普通高中向科创特色高中的转变,由现代学校向未来学校的转变。
通过开设科创课程、举办科创活动,培育全面发展的七中学子。在科技教育及科创活动中使他们实现个性化、全面发展,正如学校校训中蕴含的“笃行”“弘毅”精神品质。最终促进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五维发展。
第一,聚焦科技发展、发挥自身优势,建设科创课程体系。开设科普课程,邀请热点科技领域院士、专家进校园,开设“大师课堂”。在现有国家课程基础上开设“融合课程”,自然科学突出科技史教育。社会科学学科通过社会调查与实践,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初步掌握社会研究方法。开设创客教育,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把理念转化为现实成果的能力,进一步优化现有优势课程。形成全面提升科学素养与特长培养相结合、科普知识与专业领域相结合的课程结构;坚持方法与成果并重,既开展科学研究、科技发展方法课程,又倡导通过动手实践创造发明物化成果。
第二,建立以国赛为导向、省赛市赛为主体、校级赛事为基础的三级竞赛体系。以教育部及相关部门公布的青少年赛事白名单为参考,培养科技特长生,组建参赛队伍,进行常态化训练。以省市级科技赛事为主攻方向,根据学校现有课程和学生特点,力争形成全面覆盖的参赛队伍。按“以赛促学、展示提高”的原则设立校级赛事及奖励制度,举办校内科普知识竞赛、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社会实践成果展示、科技故事舞台剧、实验设计与操作比赛;设立校内邀请赛、班际赛、校际联盟赛、成果展示赛、热身表演赛等,利用学校“梦想舞台”提供表演与展示机会。
第三,建立专兼结合、一专多能的指导教师队伍,形成专业领域丰富、学校与社会融合,满足科普、教学与比赛指导需求的科技人才体系。校内为主、校外为辅,以综合实践、技术科组教师为主体,全体教师结合各教课程或个人爱好各展所长,组成不同项目组,开设科学教育校本课程或参与指导学生。与市青少年科协及科普协会合作,邀请先进科技领域专家进校园,与市内科技园区高科技企业合作,聘请科技工作者担任指导老师、主讲教师。自主培养一支高水平的竞赛教练队伍。
第四,建立智慧校园、科技场馆、见习基地的科创基地体系。建设科技校园、智慧校园,丰富信息科技、物联网等技术在校园中的场景应用,增强学生科技产品应用体验,发挥科技在教育教学和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利用好市内科研院所、散裂中子原等科研单位的资源,用好周边研学实践、工业展馆相关项目,形成完善的科创教育基地,满足学生参观学习、科技应用、科学实验等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