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东实验中学 周梦鹤 刘媛媛
家庭教育对学生成长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2015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作为家庭教育的标志性文件对加强家庭教育进行了指导部署,明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明确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家校社协同育人一定要坚持科学的育人导向,坚持“五育”并举。学校需与家长通力合作,建立合理的家校协作体系,统筹规划学生在校期间和在家期间的学习行为,指向立德树人的家校合作是当今重要的教育研究命题。
关于家校合作的定义和内涵种类很多,总的来说指向三大特性:双向互动,共建共生;以学生为中心;社会环境不可或缺。当然,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家校合作也在不断发展和优化。
在我国,家校合作的理念推广得较晚,现阶段我国对家校合作的研究也主要还是集中在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的实践探索阶段,研究水平不高,未达到科学化、专业化、系统化。实践层面上虽然有一些成功的案例,各地也积极推行家长委员会制度和建设家长学校,促进家校合作的发展。但就整体而言,依然处于探索阶段而远未成熟,亟需在理论与实践上寻求新的突破。
目前中小学教育中普遍出现了“以校为主,以家为辅”的合作现象。当前社会,家长们的工作环境压力比较大,学校教育还以考分为终极导向,这些造成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的霸权僭越。家庭教育常常不到位,甚至成为了学校活动的延伸和服务者,而非参与者。而且,家校合作中很多活动流于形式,甚至沦为家长、教师的任务和负担,也未考虑到学生的真实成长需求,教育效果往往不佳。育人目标的偏差最终导致了中小学生的“高分低能”以及综合素质差、心理问题高发等现象。
综上所述,我国家校合作现阶段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三方面:第一,家校共育未系统化,家校共育的途径过于单一;第二,家校合作层次低,家长忽视对孩子的道德素质培养;第三,家庭教育不到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出现错位倒置。
首先,家校共育应当树立高共识的合作意识,建立多元化的家校合作机制;应当得到充分的制度保障以及科学指导,形成家校一体的育人体系和育人模式。其次,家校合作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孩子自身的生长发育特点,围绕家校共育文化,形成幸福的“学习型”家庭—学校—社会成长共育环境。再次,当前新生代父母一般对家庭教育的关注度和投入水平都在提高,他们应当更加主动学习,通过积极参与家长教育课程,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与学校形成最大的教育合力。立足于立德树人理念,重视家庭教育与德育的关系,家庭教育与智育的关系,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才能为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最终实现有效合作。
因此,有人提出协同教育的概念,将两种成长环境积极互动,作为讨论实现教育资源优化组合的新理论框架。家校协作一体化就是在这样的理论框架下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培养模式,或者说教育活动的组织模式。结合教育实践案例,笔者对家校协作一体化的实施路径构想有以下三个层面:
第一,把握家校协作一体化建设的根本方向,加强沟通,明确统一的育人目标。
家校协作一体化建设要把“培养勇于担当社会责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出发点,克服功利主义倾向,坚持立德树人,注重品格教育,这是需要双方达成的基本共识。在此基础上,家校树立共同愿景,确立学生的全面发展目标,构建伙伴型家校合作关系,形成协作的共育意识,共同为统一的目标策划、努力。
因此,要积极拓宽家校沟通渠道,可通过家校互动常见方式,如家访、约谈、微信群等,坚持与家长进行全面有效的沟通;也可以通过家长课堂、亲子家长会等方式,增强家长的家庭教育意识和水平,唤起教育的共鸣点。
第二,统筹谋划各年级家校共育文化,共同推进下游课程和活动的纵向衔接。
在家校合作中,各校都着力开展大量活动,但是大多碎片化,实效性不强。鉴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成长阶段需求有较大差异,但又存在内在的紧密联系,学校心理教师团队在各阶段心理课程设计与理论技术的支持下,合理规划各年级不同特色、以学生为主体的家校共育主题,充分顺应学生的成长特点,培养积极品质。笔者在学校规划的框架下,了解本班家长需求之后,在七年级和八年级阶段,就不同主题定期举行正面管教亲子共读活动,帮助家长充电,在共同聚焦的成长问题上形成教育合力。
第三,完善组织机制,优化家校协作体系,系统推动制度化建设。
进行制度化建设,顶层设计明确家、校、生三方职责及各个中间机构的功能,明确各自的教育责任担当,发挥各自的作用,强化各个机构的功能联结。家长委员会有选举换届体制、组织建设体制、资源建设体制、活动组织与实施体制、经费筹备和使用体制、家长课程设置、家校活动论坛活动体制等,充分挖掘教育资源,活动策划有序、高效,突显家校共育的价值。
只有立足于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树立一种平等共赢的家校合作观,构建学校家庭教育工作内外部质量保障体系,提升教育品质,全方位助力学生成长,才能实现家校协作价值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