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情境化教学实践探索

2022-03-14 14:12靳永彩
中学语文 2022年33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创设情境

孙 萍 靳永彩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应以核心素养培养为导向,挖掘语文课程独特的育人价值,从创新视角开展情境化教学实践,引领学生在多元情境中自主学习与实践,完成语言建构、思维提升、审美培育及文化培养等目标。

一、基于核心素养开展情境化教学的意义

1.核心素养培养符合时代发展要求

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定义更加广泛,仅仅具备单一素质是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只有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才能满足社会需要和自我发展需求。当前,核心素养理念已深入到基础教育阶段,且在各个学科中落地实施。尤其是语文教学实践中,情境化教学方法应用普遍,它强调情境、语言、情感的协同作用,其积极影响毋庸置疑。为了更高效地实现语文课程的育人目标,相应的情境教学须围绕语文核心素养内涵展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借助情境创设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知识,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能力、审美境界与文化意识。

2.情境化教学更能突出语文课程的特点

新课程标准要求建设创新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其内容多样,文化底蕴浓厚,育人价值极高。从创新的角度实施情境化教学,将语文知识放置在特定情境中,将表层汉字与深层意境一一呈现,增加其直观性与动态性,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提供便捷途径。情境教学可使得语文课堂灵活高效,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汲取知识,不断提高其对语文知识的探索欲望,开阔其文学视野,从而推动语文课程的高效教学。

二、基于核心素养开展情境化教学的实践路径

1.创设语言情境,帮助学生建构语言

语言学习具有渐进性与连续性特征,学生必须在长期积累与实践中不断提高语言能力。语文课程贯穿于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要接触大量的文章,经过长期学习自主建构语言知识。教师应通过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一块自主建构的试验空间,突出语言引导,利用提问、讨论等途径引导他们接触不同类型的语言知识,观察与思考其中的逻辑性,在情境启发下将教材上的死知识转化为活知识,持续地培养语感,以增强学生的语言能力。

例如,《春》这篇文章辞藻优美,运用了大量修辞手法,字里行间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春的赞美与喜爱。课堂上,教师可通过朗读创设有声情境,让学生通过语言想象画面,把语言转化为动态图像,体会作者在语言表达上的功力。组织学生根据课文描写的画面自拟小标题,小组合作完成并进行评比,归纳出最恰当的小标题,从中锻炼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另外,教师可出示提前准备的不同季节景色图片,要求学生按照原文中“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等语句进行仿写,在原有语言知识经验中融入自身的独特见解,实现语言的准确输出。通过不同情境的辅助,让学生对语言的认识更为深刻,在实践中锻炼语言能力。

2.创设问题情境,引领学生思维提升

思维品质是影响个人学习的关键因素之一。语文核心素养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水平,使学生能掌握学习方法,精准感知,主动思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结合已有知识经验完成准确表达。教师应从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角度创设情境,以教材内容为核心,借助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潜在思维,引导他们围绕问题精准解读文本,在追问中进一步开发深层思维,深度探究,促使学生思维水平持续提升。

例如,在《桃花源记》的教学中,为了激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锻炼其思维能力,可在第一段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通过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品读课文。问题一:渔人是如何发现桃花林的?为什么会“甚异之”?本段在全文发挥什么作用?第一段篇幅不长,但语言优美,词句凝练,写出了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学生需要精读课文,了解故事开端,对原文进行概括,并选择恰当的语言解答问题。问题二:作者描写桃花源的景物有何作用?此问题主要考察学生的独立分析能力,需要结合具体语句详细分析。问题三:渔人所看到的景色奇异幽雅,假如你进入此环境,你会有何感想?此问题是对第一、二个问题的延续,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需要学生大胆想象,对比渔人的所见所想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想象中将自己置身于桃花源之中,为后文的理解做好铺垫。通过连续三个问题的引导,学生的思维得到启发,围绕第一段理解了故事开端,在问题回答中展现了个人思维水平。

3.创设直观情境,培养学生审美素养

语文课程中不乏美的元素,无论是语言之美还是意境之美都值得细细品鉴。因此,创设教学情境,必须突显出语文课程美的元素,将语言文字转化为媒体情境或生活情境,将文章中隐含的画面直观呈现,刺激学生的视觉与听觉,使其能沉浸在情境中品鉴语文之美,从语言、情感、意境、文化等方面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

例如,《天净沙·秋思》是一首仅有28 字的小令,其语言凝练,意境优美,情感流畅。课堂上,教师可以先朗读,要求学生边听边划节奏,体会其整散相间、长短结合的形式美与语言美。再组织学生集体朗读,提取其中的景物,利用多媒体展示诗歌描绘的场景,渲染诗歌氛围,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中的场景,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课后拓展环节可延伸有关思乡主题的诗句,引导学生聚焦知识运用,在诗情画意中体会古诗词中流淌的美,加深对诗词之美的独特体验。

4.创设人文情境,强化学生文化意识

语文课程承载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文化。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应具备正确的民族观与文化观,重视传统文化且能发扬优良文化,善于利用文化丰富自我,塑造健康人格。基于此,教师在情境教学中应关注文化渗透,拔高语文教学境界,引导学生广泛了解多元文化,挖掘文化精髓,从古诗词中接受文化熏陶,从经典名著中获得价值引领,从语文实践中强化文化意识。

例如,在《关雎》的教学中,教师在导入环节创设故事情境:相传在大宋年间,辽国使臣出使大宋,他对大宋文人的才学早有耳闻,于是想讨教一番。只见他说出一个上联“三才天地人”(多媒体同步显示),大宋官员听了纷纷摇头,辽国使臣暗暗窃喜。(停顿)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下联应该怎么对呢?(提示:引导学生打开教材阅读《诗经》注解,尝试对出下联)随后继续讲故事:只见东坡先生略一沉吟,对出“四诗风雅颂”,辽使为之赞叹惊愕。故事讲述完毕后,教师解释:《诗经》将大雅与小雅合称为“雅”,故将“风雅颂”称为“四诗”,三对四,天地人对风雅颂,十分工整。通过此故事情境,既让学生回顾了对对联的技巧,又引出了《诗经》这一经典著作,从“风雅颂”延伸到“赋比兴”,从人文视角打开《关雎》,学生的文化积累得以增加,对《关雎》的学习兴趣也得以提升。

综上所述,从核心素养视角对语文情境化教学进行创新与应用,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语文教学质量提升均有现实意义。教师应充分了解情境化教学的新方法、新途径,善于应用这种教学方法打造活力课堂,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创设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护患情境会话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