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项脊轩志》中的称谓窥探作者的情感变化

2022-03-14 14:12冯满玉
中学语文 2022年33期
关键词:项脊轩志项脊轩老屋

冯满玉

一、解读《项脊轩志》中的“轩”

《项脊轩志》情感细腻,善于以细节呈现事物或人物,以表达作者对亲情的深刻缅怀,这也是文本表面的显性情感因素。除此之外,读者还可从老屋的称谓变化思考作者的用意所在。

1.以“轩”之名寄托了作者的审美追求

纵观全文,作者将老屋修葺后、妻子亡故之前的老屋称之为“轩”。其中,主要描述了几方面内容。第一,描写老屋改造后,名曰“项脊轩”,是作者读书之所;第二,描写家族的变迁,如叔伯分家、母亲去世以及与大母、老妪的交流片段;第三,描写了在项脊轩中的生活琐事,如辨析足音,如遭遇火灾等。但是,作者却并未言明为何会将改造之前的“室”或“阁”命名为“轩”。换句话讲,为何不称之为“项脊室”或“项脊阁”,而直接言明“轩”。例如,“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从其中的“轩”“阁”“室”来看,均指向老屋的物理称谓。但是,“轩”背后是否蕴含着作者的独特情感或其他内涵,则是读者的思考点。此外,关于“轩”涉及的描述内容,作者为何仅描述其改造经过以及生活于其中的细节,这表达了作者的什么写作意图。

关于植物的装饰。作者讲述了如何防止漏水,如何“增光”,以及如何选取植物进行点缀。其中,关于植物装饰,作者用了一个“又”字,这是解读该部分的关键字。从兰、桂、竹等植物的特性与文化内涵角度讲,作者选取这些意象实则是寄托其高尚的品格与气节,这也是古代文人志士的常用表达形式。以梅兰竹菊为代表的植物,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意象,也是古代文人学者的人格化描述对象,集中呈现了他们的独特审美情趣,即以植物彰显自己的崇高品格。作者选择这些植物为“轩”的点缀,由此可见其对高尚情操、优雅情趣的追求,这便是作者赋予“轩”的审美文化内涵。

关于生活的细节。项脊轩修葺后,作者重点描绘了生活于其中的活动与感受,而这些细节则反映了作者的另一层审美追求。其中,“借书满架”不仅赋予“轩”以文化内涵,更是彰显自己的文人身份,以及以书悟道带来的快乐体验。此外,从“偃仰啸歌”到“冥然兀坐”,作者在动静结合的表达中彰显了在读书中追求快乐和宁静的审美追求。回溯历史,从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回也不改其乐”到陶渊明的“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我们能够体会到古代文人读书悟道的生命追求,这也是归有光的生活理想。当然,从“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的环境角度解读,以人与动物的和谐也体现了作者向往天人合一的审美志趣。作者通过生活细节的描述,赋予项脊轩以读书悟道的快乐、向往生命的自由、天人合一的宁静等审美文化内涵,集中寄托了归有光的人生理想。

2.以“轩”之名激励着作者的使命

文章第二段重点描写了家族的变迁以及作者对亲情的缅怀。仔细推究之下,关联上下两段的情感意脉,读者便可以体会作者对重振家族、光耀门楣的渴望,这也是项脊轩作为作者精神寄托的另一个层面。

第二段中,作者以简练的语言交代了家族的分崩离析,使“通南北为一”成为过往,充分表现了作者的惋惜与感伤,而项脊轩则见证了这一情感变化过程。然后,作者又以简练的语言描述了母亲的关爱,最后重点描绘了祖母看望他的过程。这也是读者的重要思考点,即为何单独选择这件事详说。其实,答案就在文中,即蕴含在“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与“持一象笏至”中。在古代,男子十五岁束发为髻,从“十有五而志于学”的角度讲,男子束发之年便是读书学习的开端;从“学而优则仕”的角度讲,读书学习的目的则是开启仕途的第一步。因此,作者选择“祖母的看望”作为叙述重点,实则体现了作者的志向,即通过“轩”中的读书学习实现光耀门楣的志向,而祖母的“持一象笏至”正是对作者的激励。

综合以上分析,作者的叙述逻辑是以家族的衰落、内心的失落为开端,以发奋读书、立志振兴家族为结尾。在这段人生经历中,项脊轩不仅是作者审美追求的见证者,更是内心志向的激励者。

3.以“轩”之名见证了作者的爱情

在补叙部分,在妻子亡故之前,作者仍然称之为“轩”,而不是“室”或“阁”,这同样蕴含着作者的深意,例如,“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在此期间,妻子询问作者古代之事,作者教妻子读书。由此可见,项脊轩还见证了与妻子的爱情。于是,一个才子佳人的故事浮现在读者脑海,这种场景也是古代文人的另一个理想追求。因此,项脊轩的内涵便又丰富了一层,即呵护作者与妻子的爱情与婚姻生活。从这个角度讲,项脊轩融合了作者的审美追求、人生志向与爱情婚姻,共同内化于作者的生命经历中。

二、解读《项脊轩志》中的“阁”

在妻子亡故后,作者便不再称之为“轩”,而是改为“室”或“阁”,如“室坏不修”“复葺南阁子”等。这是读者需要思考的重点,即为何不说“轩坏不修”或“复葺项脊轩”。考查字义可知,“阁”原指防止屋门自合的长木桩,后引申为女子闺房、架空栈道、藏书之所以及供休憩、远眺等架空楼房。由此可知,无论是本义还是引申义,“阁”都是一种物理空间称谓。在《项脊轩志》中,由“轩”到“室”“阁”后,作者重点描述了三方面内容,其一是“吾妻死”,其二是“余久卧病无聊”,其三是“余多在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小妹”的眼中,“轩”仍然是“阁子”。纵观这部分内容,尽管文字简短,但称谓变换的背后却表达了作者深沉的哀思。

前文所述,项脊轩是作者爱情与婚姻的见证者,是作者人生中最美好的回忆。但是,妻子亡故之后,项脊轩便成为一个睹物思人之所,是作者生命中的悲恸和伤心之地。由此,项脊轩爱情见证者的身份逐渐消失。此外,在妻子亡故之后,作者久卧病中,而作为激励作者通过博取功名以振兴家族的项脊轩而言,即使是“复葺南阁子”,也没有了当年的理想与抱负。此时,项脊轩在作者心中更倾向于一个冷冰冰的物理空间。一方面,由于作者常年在外,与项脊轩已失去了原有的情感纽带,更多的是回忆与慨叹,尤其是随着家族变迁、亲人离世以及功名不第,项脊轩被赋予的文化内涵与精神理想已逐渐消逝,更多的则是对亲人的缅怀与功不成、名不就的无尽辛酸。

值得强调的是,作者在补记部分重点体现了几个时间概念,如“其后六年”“其后两年”“自后”等,再联系作者补记的时间(正文写作后十几年),在漫长的时间流逝中,“轩”逐渐又回到了原来的“室”或“阁”。从时间的推移与世事的变迁角度讲,项脊轩曾经承载的所有美好与理想,在作者内心已成为过去式,也增添一种陌生感。因此,从“轩”到“室”或“阁”,项脊轩已经没有了往日的生命性,而称呼的变化,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失落与无奈。

关于《项脊轩志》的解读,从“轩”“室”“阁”的称呼角度进行分析,能够透视归有光对生离死别、生命价值与生命本质的深刻体悟。在“生”与“死”的转换中,项脊轩的称呼变换自如,从充满生命灵气的生命体到冷冰冰的物理空间,并在转换过程中体现了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

猜你喜欢
项脊轩志项脊轩老屋
老屋回忆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老屋枣树
浅谈《项脊轩志》的人性美
老屋
《项脊轩志》细节的秘妙浅析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及反思
《项脊轩志》教学案例
枇杷树:一个不容忽视的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