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清
《荷塘月色》是高中教材名篇,文中的荷塘形象既有和谐宁静的古典美感,也寄托着现代知识分子个性化的审美理想,展现出特定历史时期知识分子审美立场转变的印迹。统编教材中,本文所在单元的教学任务之一是探究作者的审美倾向。在此,笔者通过分析荷塘形象现代与民族的美感特征,探究朱自清作为现代知识分子对民族审美立场的尝试性超越,以及与传统审美立场纠缠的困窘,以发掘文本内涵的丰富性。
大多数研究者都发现了《荷塘月色》中的荷塘与古典荷塘的不同之处。
首先,这已不是一个纯粹道德圣洁的世界,从“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中的洁身自好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道德自矜,不是“荷塘”描写的着眼点,它更像是一个纯美的审美世界。溶溶月色,淡淡荷香,作者的神思摇荡其间,以获取片刻的自由与宁静。
其次,这也不是一个纯粹传统文人的审美世界,而染上了现代色彩。“亭亭的舞女的裙”“刚出浴的美人”等一些带有西式文艺风格的新鲜比喻,已经不是中国的审美情调了。
词汇的杂用。作者形容荷塘、荷叶、荷花等用了“曲曲折折”“弥望”“田田”“亭亭”“袅娜”“渺茫”“宛然”“凝碧”“脉脉”“风致”等这些中国韵味的词语,让我们联想到古典田园的韵致,但同时也使用了“舞女的裙”“出浴的美人”“梵婀玲上的名曲”等带着欧美音乐、绘画风格的词汇。
意象的粘连。文中的比喻以中国传统审美意象始,而以现代审美意象收结。如将荷叶荷花比作“舞女的裙”和“出浴的美人”等。作者将中国古典的审美经验和现代西方审美经验进行跳跃性粘连。
复杂的情味。由于这种粘连的存在,寄寓荷塘中的情感就不是那么单纯了。例如对现代都市审美经验的吸收,对于“热闹”的蝉声与蛙声,不是田园风情的愉悦,而是“我什么也没有”的颓丧。
写景的手法。描写荷塘月色中的光影变化有对西方绘画透视笔法的借鉴,“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直接呈现感觉经验而罔顾意境整体的调和。这种传统审美意象选择方面的忌笔,使文中情感的表达出现不和谐的变奏。
总起来看,接受过西方文化影响的朱自清审美视野更加开阔,情感更加丰富,笔法更加开放。
研究者大多从朱自清景物的女性化联想这一角度来探究他向现代审美立场的转化。
有论者就指出,《荷塘月色》是展现“独处”时隐秘的欲望冲动的。[1]对于《荷塘月色》中《采莲赋》一段有关妖童媛女文字的描写,杨朴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展开对江南采莲风俗的分析:
从原型批评角度看,作者引述的《采莲赋》实际是写少男少女的爱情欢会的。……采莲实质上是一种文化仪式,一种野合风俗,一种浪漫游戏。说到底,采莲是为了爱情,为了性爱。……朱自清所引述的南朝民歌《西洲曲》其中的几句:“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其实质也是隐喻性爱欢会的。[2]
按论者所说,朱自清即使隐晦,也仍够大胆热烈,在月光下、“独处”中表现其人性压抑的痛苦,展现人欲的美好,有绮靡、颓废的放纵的一面。但是这种分析中,朱自清是一个风流不羁的传统士大夫形象,一个张扬个性的现代知识分子。
当然,现代性的女性审美话题,它必然包含一些现代的要素——对女性生命和身体的尊重,专注于美感境界的提升。朱自清在写于1925 年的《女人》一文中借主人公白水的口说出一段话:
我以为只须将女人的艺术的一面作为艺术而鉴赏它,与鉴赏其他优美的自然一样;艺术与自然是“非人格”的,当然便说不上“蔑视”与否。在这样的立场上,将人比物,欢喜赞叹,自与因袭的玩弄的态度相差十万八千里,当可告无罪于天下。
从这段文字看出,朱自清是将女性的体态美当做一种非人格的艺术来鉴赏的。女性体态美是一种艺术的存在,而不是“玩赏”的对象,他将女性的美从女性这个实体中剥离开来,将其客观化为艺术形态了。女性化联想在朱自清这里成为一个问题,折射出其审美立场的寻找和调适中存在分裂的迹象。
在其著名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面对秦淮歌妓,朱自清就有着这种立场的矛盾。他既被传统的道德律约束,不敢“赏玩”地去听“不健全的职业”者的歌,又被现代道德律约束,觉得对这些底层的不幸者应该有“哀矜勿喜”的心。但他又非常想要进入自我的“感情”状态,也就是一种审美的情态(姑且不管它是传统还是现代的),他被“四面的歌声”诱惑了,以致“起坐都不宁”。当面对的对象是歌女的时候,到底是用旧文人的赏玩的态度去欣赏,还是用现代知识分子的艺术化审美立场去观照,促他自省。这里既有道德立场和审美立场的矛盾,还有旧道德和新道德的矛盾,朱自清还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立场。
《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好像已经摆脱了道德律和审美感之间的矛盾,进入到“自由”的审美情境中。文中的荷塘形象,包括后面的采莲女的形象,朱自清创造了一个混融一体的意境,把它归为传统的立场还是现代立场,不同的读者都能找到“满意”的答案。即使从其表现自然性压抑的角度来讲,新知识分子既可以批判其旧知识分子亵玩情结使其如此钟爱女性化比喻,也可以赞扬其张扬自然人性(包括人欲)的态度。两无不可,含蓄朦胧。文中的朱自清“新”而不张扬,“旧”而不彻底。朱自清“以‘得体地活着’为中心,在顺乎人情的自然发展与自我节制中求得平衡的中庸主义”,由此也可见一斑。
康德认为,审美是一种直接感知合目的性对象的愉悦感受,而作为道德律的崇高不是主客体之间和谐统一的静态美,而是双方在对立、冲突中趋向统一的动态美,这样的动态活动展现了人的本质力量。按照这种论述,《荷塘月色》一文朱自清是否经由审美途径让自己经历动态的冲突而将人提升到“崇高”的境界呢?或者说,即使这些女性形象可能引人“浮想联翩”,但仍然达成了灵魂的提升和净化作用呢?
虽然有审美立场的调整,但朱自清没能在他这些写景抒情的散文中实现从传统民族审美境界向现代审美境界的突破。余光中在《论朱自清散文》中分析了其审美境界一些特征,概括起来说,就是意象的选择田园化,情感幼稚、肤浅,情调轻软、感伤。
朱自清的一些散文作品中也表现了启蒙现代性的特征,如《航船中的文明》嘲弄愚昧的“男女分坐”的陋习,《阿河》中对少女阿河顺从命运安排的批判,《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自我解剖的理性精神,都是致力于精神启蒙的作品。他也有富有浪漫主义激情的文章,特别是一些山水游记散文,如《温州的踪迹》中的《绿》和《白水漈》,极富热烈的情怀和飘逸的情思,个性飞扬,神采俊逸。他的激烈、热情与张扬这些“青春”的情绪被少年老成的个性最终融合到一片宁静与温和之中去了,所以即使依据他最著名的这些写景抒情的散文,我们也不能断言他实现了审美境界从民族的向现代的突破。
但是这些散文中一些女性形象描写很有特点,展现了他温和外表下热烈、旖旎的浪漫情怀和一种超越自我的叛逆精神。例如下面这些文字:
最可爱的是那软软的腰儿;从前人说临风的垂柳,《红楼梦》里说晴雯的“水蛇腰儿”,都是说腰肢的细软的;但我所欢喜的腰呀,简直和苏州的牛皮糖一样,使我满舌头的甜,满牙齿的软呀。腰是这般软了,手足自也有飘逸不凡之概。你瞧她的足胫多么丰满呢!从膝关节以下,渐渐的隆起,像新蒸的面包一样;后来又渐渐渐渐地缓下去了。这足胫上正罩着丝袜,淡青的?或者白的?拉得紧紧的,一些儿绉纹没有,更将那丰满的曲线显得丰满了;而那闪闪的鲜嫩的光,简直可以照出人的影子。(朱自清《女人》)
这些对女性身体细致描写的文字也许会让读者产生更多“快感”的判断。现代文学中描写女性或者欲望的坦率直接的文字很多,但并不损其文艺的美感,就因为保持这份审美的距离在。朱自清用小说笔法细致描摹女性身体,且忽视审美距离的存在,显得与众不同,呈现出“独特”的审美个性,突破了现代散文写作的一般性审美规范。它也成为朱自清审美境界向现代跨越的一个可能的突破口。余光中也指出这是朱自清向着现代文艺作出的一种尝试,算是“一大解放”和“一点突破”。
这些作品出现在朱自清创作的前期,如散文集《踪迹》《背影》,折射出“五四”从高潮到落潮时,充满理想、热心社会和国家前途的青年在政治的和文化的大变革中的曲折、矛盾。一些论者从 “四一二”政变的阴影、家庭琐事的牵累、入清华教书的艰辛甚至对白马湖生活的怀念等角度探讨,但从朱自清审美人格反应的角度去研究,也不失为一种策略。朱自清对生活“诱惑的力量,颓废的滋味,与现代的懊恼”在其“刹那主义”的影响下选择了用柔弱、哀伤的“颓废”来表现。他不同于郁达夫能够表现出的“不管什么法律、什么道德”的“颓废”,而是用理性来调和情感,所以他的颓废不是一种自伤自怜的情感暴露,而表现为极端的理想化的唯美主义的特点。但在这唯美主义中又有着传统文人和扬州文化赋予他的某些“绮靡”的艳丽。他的本意是要做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的,所以才会有《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局促不安以及《女人》中的辩白,显示出他摆脱传统因袭重负的自觉,但是女性理想主义的审美个性仍然让他相信这是一种坦荡的现代知识分子可以而且应该表达的。正是因为这样,他在较晚的写于1933 年的《春》中仍然坚持了这种风格来赞颂春天。与他更多数量的其他类的散文相比,即使是写景抒情的散文,他的文笔也并不都是如此,这些有限的文字没有能够曼衍出一种浪漫热烈的个性风格,展现出张扬自我的现代境界,但他仍然作出了超越的尝试,留下了探索的脚印。对于他没能完成这种超越的原因,有研究者认为,他知识结构的“庞杂、多元”和“多种发展的可能”,使他的情绪表达不只有一个突破口。他可以因为拒绝美国救济粮宁可饿死表现传统名士的名节,也可以做一个致力于新文学传播的勤勤恳恳的学者,而没有着力超越自我去创造现代审美的境界,这也是他留给我们的一个谜一样的问题。像《荷塘月色》的结构一样,从“家”中出发,经历一番思绪的飘转,还是回到了那个熟悉的“家”中。观照那个时代知识分子艰难蜕变的心路历程,也是我们学习《荷塘月色》的另一种意义所在。
第一,坚持立德树人。教育评估必须立足于这个根本问题和教育改革发展的宏大背景,坚持人民立场,维护党和国家根本利益,按照有利于立德树人,有利于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原则实施。
第二,强化责任担当。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直接影响教育评估内容与形式。我国教育评估事业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一切从实际出发,扎根中国大地,坚持以我为主,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自立自信,谦逊包容,以《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为路线图,探索和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评估理论体系、话语体系和实践范式,助推加快实现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三,凸显政治属性。一是加强评估机构的资质审查。教育评估组织机构必须选择政治上可靠,对党忠诚,以人民为中心,经法定程序审批的独立法人事业单位或社会组织。二是强化评估工作任务的政治责任落实。教育评估要强化政治责任,实事求是地考察评估相关教育机构执行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实效和业绩。三是教育评估要加强阵地意识,强化底线思维和风险管控,防范评估中的“黑天鹅”“灰犀牛”事件。
——冯成火,《光明日报》2022 年11 月15 日1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