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阿妮
(韩城市新城区第四初级中学,陕西 渭南 715400)
初中物理学科知识体系庞杂、难度较高、通常兼顾理论性与实践性,需要教师进行穿插式、融合式教学,而传统的单一性课堂教学模式无法同时满足上述要求。在教学改革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感受实验过程、形成科学态度,从而做到理论学习与动手实验的完美整合。
学生与教师是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两股最为重要的力量,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关系正是这两股力量的最主要体现。在部分初中物理课堂中,一些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定位产生了错误的认识,总是下意识地认为学生的物理知识储备较为浅薄、需要自己的教育和纠正,所以将课堂教学的主导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且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策略的实施上忽视了学生诉求,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这反而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种大包大揽的教学策略的确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提高学生的物理成绩,但是实际上也限制了学生个人探究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发展,很容易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式,最终不仅没有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反而导致学生的课业负担加重,对教师和教学内容产生抗拒和厌倦[1]。
大部分学生由于性格特征、学习能力与兴趣方向的不同,在初中物理课程的学习中也各有不同的侧重点,而这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与组织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在难度设置上,传统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存在“一刀切”的教学特点,教师会为学生布置相同的教学内容、设置相同的教学进度,以方便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汇总与管理。但是从实际的执行情况来看,这种过时的教育措施所带来的课堂教学成效总是不尽如人意。对于学优生来说,自己本可以在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之后进行更深层次的教学探索,进行提高性学习。而学弱生由于基础不牢固所以常常跟不上整体学习进度,部分学生由于性格内向又羞于将这一情况告知教师,所以进一步令其学习信心逐渐丧失,部分学弱者因此自暴自弃,失去了提升自我机会。
虽然目前部分初中物理教师已经具备了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意识与能力,但是这种使用过程或依附于某几个教学流程中,或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展示内容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自然也很快地引起了学生的厌倦。尤其在实验教学中,由于教学场地的限制,教室中后排的学生通常无法近距离地观看教师的教学演示,只能通过教师的二次教学或者学生的口口相传来完成实验流程,而这也无疑增加了知识吸收的时间成本和谬误程度,所以教学实效性迟迟无法提升。
当下大部分初中物理知识的传授都是在课堂中、教室中所完成,教师对外部教学空间和课后辅导时间的开发与利用还不够充分。若课堂教学节奏较快、知识点较为密集,那么学生则很难在某个教学环节之后有充分的时间用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遑论将其进行迁移与创新。部分初中物理电学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特点也导致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存在一定的脱节,许多学生能够在学习物理知识后用其解决作业或考试问题,却不会解释生活中最简单的物理现象。同样地,在面对部分与实际生活关联性较强的拓展型物理题目时,部分学生由于自身生活经验不足也常常感到无计可施,而这也令初中物理课堂少了许多乐趣。
为从本质上提升初中物理课堂的教学实效性,教师应当从自身做起,转变教学观念,重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自主性[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看清自己的地位,明确自身教学定位,将自己的角色定位逐渐从一个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在学生对初中物理知识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发挥自身的辅助教学作用,尽量减少对学生自学行为的干预,让学生能够沿着清晰的思路开辟新的学习领域,并以此发展出具有个人特色的学习方法,从本质上提高教学策略的实效性。
例如,在带领学生一起探究人教版九年级《两种电荷》这节课时,教师为学生准备了多样化的教学辅助道具,以此活跃教学气氛,并逐渐在引导教学中转变自身教育角色,鼓励学生参与到趣味性的教学活动中去。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需要接触一个比较陌生的物理学领域—电学,需要知晓电荷量、电荷单位有关的知识,同时记忆原子结构,理解导体与绝缘体的作用原理等知识。总的来说,学生需要在本课的学习中经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因此如何成功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就成为教师需要首先解决的重要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改往日开门见山的教学风格,开始注重对教学氛围进行营造和烘托。在正式开始本课的教学内容前,教师为学生表演了一个“小魔法”,只见教师在讲台上放了一些纸屑,然后将手平放在纸屑上,随后这些纸屑就像被施了法术一样立刻“飞”到了教师的手掌上,这一现象立刻在班级中引发了热烈的讨论。这时教师又拿出了提前准备好的丝绸、毛皮碎片,然后使用玻璃棒和橡胶棒分别进行摩擦,然后不管将哪个棍棒立住,只要拿另一个棍棒轻轻靠近,另一个都被它“吸引”过去,并产生位置变动。在活动总结中,教师为学生引出了“正电荷”与“负电荷”这两个概念,并使用小磁铁演示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异种电荷相互吸引”这一规律。然后,教师将学生分成了人数固定的实验小组,并为每个小组配备了若干的验电器,根据验电器的性质以及电荷间的作用规律,教师让学生通过“摩擦起电”的实验来感受电荷在导体之间的定向运动。在学生进行实验时,教师也走下讲台来到实验小组中间,观察学生的活动情况。在进行摩擦起电时,许多学生都尝试了各种各样的实验材料,有的小组制作了实验表格,分别记录校服布料与不同物体的电荷传递情况。还有的实验小组见到教师走进了就立马把教师拉进自己组中,请教师点评本组的实验过程。在学生进行操作时,教师没有中途打断学生,而是让学生独自做完了全部实验流程,在教师的点评和鼓励下,许多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重拾了学习热情,不用教师督促就开始主动进行预习和复习,并最终在班级中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初中物理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当以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特征、兴趣方向等要素为基础,为学生制动个性化的成长计划和阶段性学习目标,减少学生中不必要的竞争性与攀比性,鼓励学生在同级别的学生中寻找志同道合的学习伙伴,切实减轻学生的精神压力与学习负担[3]。通过对学生进行层次化的合理排布,教师还可以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分配在一个学习小组中,提升学生之间的优势互补效应,并发挥学优生的榜样带头作用,以此让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从而为学生进行有的放矢地学习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
例如,在带领学生一起探究人教版九年级《电阻的测量》这节课时,教师对实验小组的学生构成进行了重新的设计,让一个学优生带领两到三个学困生,同时也在小组中加入一些学习能力处于中间位置的学生,让其同样接受学优生的领导,并发挥其对学困生的帮扶作用。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较多且复杂,尤其是实验步骤较为烦琐,而这对部分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困难的学习过程,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从分层教学的角度为学生制定了不同的学习目标。首先,学生必须要掌握欧姆定律的计算公式,在教师给出电压、电阻、电流中任意两个条件之后,学生应当顺利计算出第三个数值,或者根据隐含条件进行公式的推导。在此部分的教学中,除了进行情境假设,教师还带领学生一起进行了“测量小灯泡电阻”的物理实验,并以此辅助学生都欧姆定律的理解。如在对欧姆定律进行变形,得到之后,教师问道:“可否将此公式理解为,若通过导体的电流越大,那么其电阻就会越小呢?”在实验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利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小灯泡、导线等各个材料组成为了各种电路样式,然后师生一起研究了用“伏安法”测量电阻的实验过程。在实验中,每个学生根据其能力的不同在实验小组中会有不同的角色分工。理论掌握纯熟、能力较强的学生主要负责实验的顶层设计,比如绘制不同的电路图等,而其他学生更多地进行动手实验。在分层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发现往常许多游离在课堂教学之外的学困生表现得非常积极,在学优生的辅导下,许多学困生都对“伏安法”测电阻的流程和内涵有了深刻的认识,学习态度也更加端正,整体学习质量在不断向好。
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时,教师应当革新传统的多媒体教学模式,深耕教学内容,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内容进行深度地融合,使每一个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都能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学生的视野中。为此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技能应用水平,探索新奇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做好每个教学环节的衔接工作,全面提升初中物理课堂的信息化程度,使其不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升课堂教学措施的实效性。
例如,在带领学生一起探究人教版九年级《电阻》这一课时,教师先是以生活实例带领学生感受物理学知识的奇妙原理,然后通过数字化教学的形式和学生一起研究了相关的学习内容。教师说道:“有这样的一个情况想必有的同学经历过,在读书时,我们经常不经意间就读到很晚,随着环境的变暗,原来柔和的台灯灯光已经变得相对刺眼,这时我们就会期望台灯的灯光可以自由调节,让它变暗些。”与此同时,教师也拿出了一个看似普通的台灯,接通电源之后,随着教师对接触面板施加不同的力度,台灯的光度也发生了不同的变化。以本实验为基础,教师向学生又提出了一个问题:电流影响灯泡亮度,而电阻又影响了电流大小,那么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在此问题的探究过程中,教师借助微课教学系统的中的动画制作功能为学生设计了三个电学实验。而在教师进行动画演示时,每个实验小组的学生也在进行着具体的电阻实验。在探究不同导体材料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大小时,教师在演示动画中为学生展示了非常多样的导体材料,如铜、铁、银等传统金属材料,并在实验演示的基础上给出了不同金属材料阻值大小的排名比较。而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学生选择的导体材料则更为多元,有头发丝、自动铅笔芯、涂卡笔芯,还有火柴木纤维,学生基本上把所有能够进行实验的材料都测试了一遍,也因此得到了许多有趣的实验结果。在后续的实验中,学生在模拟动画的引导下分别就导体和横截面积与长度进行了测试,而结果也如客观规律所示,导体的长度越大对电流的影响程度就越明显。在学习成果的测试环节,教师使用微课系统制作了许多竞赛小游戏,让学生能够在进行知识复习的同时放松身心,感受学习的乐趣。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基本用微课教学系统为学生展示了所有教学内容,在阅读课本时也使用感应笔和电子课本进行教学,此举不仅改变了传统“照本宣科”式的讲课风格,同时也对现有的教学环节进行了优化和衔接,使其具备了更高的信息化水准。
为提升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相关措施的有效性,教师要做好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有机整合,将理论知识点与物理实验的操作过程进行一一对应,使学生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加深对物理知识的认识与理解,同时理论与实验的深度融合教学也能够使学生在物理实验中更加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切实提高实验的成功率。
例如,在带领学生一起探究人教版九年级《安全用电》这一课时,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了初中物理中的经典电学实验,并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渗透了安全用电的意识和理念,同时也讲解了常见的触电事故和正确的处理方法。在本课的学习中,教师为学生讲解了雷击致伤的教学案例,并讲道:“大家都知道,在电阻一定的情况下,电压越大而电流越大。人体器官的电阻是相对较为固定的,所以在雷雨天气或者高压线附近,如果没有良好的导电装置,那么人类就会遭遇触电事故。”接着,教师仍然为学生配备了“伏安法”中的实验材料,但是这次的实验目的是让学生感受电流强度对小灯泡亮度的影响。与前面的实验要求相反,教师要求学生在接通电源之前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调节到电阻最小的位置,而此时电流已经超过的小灯泡所能承受的范围。果不其然,在接通电流的那一刹那,许多学生面前的小灯泡在发出一点微弱的亮光之后就迅速熄灭了,类比人的肉体强度,教师令学生明白了安全用电的重要性。利用本课堂的最后一点时间,教师和学生们一起来到了校园中,观察了校园各处安全用电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对自己家中不安全的用电情况进行观察,并让家长对其限期整改。总的来讲,教师应当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出课堂,利用课后时间和学生一起发现生活中存在的物理现象,探究物理知识的实用性,令学生重拾对初中物理学科的兴趣和自信。
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改革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弊病、切实提升教学策略的实效性已经刻不容缓。教师必须积极主动地反思自身的教学问题,明确教学职责、转变教学观念、灵活教学手段、重视学生个性化发展,进而为学生切实可行的学科成长计划,并以此在最大程度上开发学生的个人潜能,最终促进初中物理课堂的教学实效获得本质上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