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发展规划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2022-03-14 10:18颜芳芳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34期
关键词:规划思政农村

颜芳芳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课程思政是在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自从《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发布后,课程思政建设越来越受到高校的关注。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因课程特点的差异,要选择合适的切入点,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中。

农村发展规划是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核心课程,开设目的在于提升学生对农村经济、社会的认识,深化规划的知识和技能。在此背景下,如何在农村发展规划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使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有机结合,从而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目的,是农村发展规划课程思政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农村发展规划课程思政建设总体思路

国家一直重视农村的发展,十四五时期农村发展转入全面振兴阶段,对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需求会明显增加。结合学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背景,农村发展规划课程思政建设的方向是提升学生理论与实践、实战的融合,提升学生对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的认识高度,增强学生服务社会、为祖国做贡献的本领、能力和情怀,培养“理论—实践—实战”三位一体的应用型人才。

课程思政建设,教学内容是核心,教学手段是方法,教师是关键[1]。因此课程思政建设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即如何拓展教学内容?采取怎样的教学模式?构建怎样的师资队伍?农村发展规划课程思政的建设,也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师资团队三个方面进行探索。农村发展规划是在特定的农村区域范围内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的总体部署,这就要求学生既要熟悉国家关于农村发展的各项政策,又要了解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因此,在内容设计上,要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不断更新教学内容[2]。同时,根据知识点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实现思政元素与知识点的有机融合。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根据学生特点和课程特点,创新教学方法,通过专题教学、翻转课堂、主题讨论、观点互动与分享、第二课堂等形式,多维度进行专业知识和价值观的输出。师资团队的质量直接影响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落实的程度,在师资团队上,以校内教师为主,同时拓展校外学者和基地专家,建立“校外学者—校内教师—基地专家”三位一体的课程师资,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师资团队。

2 农村发展规划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2.1 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

丰富教学内容。农村发展规划是与现实联系比较紧密的课程,在教学内容选择上,要始终坚持发展观,根据农村发展阶段、经济、社会、技术、政策等因素的变化而及时更新。2020年底,农村地区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农村转入全面振兴阶段,农村发展进入新阶段,关于农村产业振兴、科技发展、人才队伍建设、信息化发展、人居环境提升等领域的意见、规划、政策也相继发布,在教学中,要根据农村发展阶段的变化,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增强内容的时效性,把关于农村发展的政策、规划、意见等内容补充到教学中。同时,根据农村发展阶段的变化整理农村发展的政策,汇编成册,作为教材的补充。

挖掘思政元素。课程思政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思维方法。课程思政建设不是单纯在授课过程中加入思政元素,而是用德育的思维方式,提炼专业课中蕴含的价值范式,将思政内容“润物细无声”地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3]。农村发展规划课程内容无论理论部分还是专项实践部分,都蕴涵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如发展与增长的差异融入习近平的生态观:两山理论,农村发展条件分析融入辩证法、个体与整体的理念,区域要素流动理论融入经济价值观,规划流程设计融入全局观,数据统计分析方法融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3S技术的应用融入爱国主义教育。专项实践部分,从宏观上融入生态文明教育、培养学生“大国三农”情怀,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微观上,根据知识点的不同选择合适的切入点融入思政元素,如农村人口与人力资源规划,融入老龄化社会、人才振兴等内容,农村电商规划融入发展观、局部与整体理念。

通过案例分析渗透价值观。农村发展规划课程学习中,因条件限制,不能保证学生能切实参与到实际规划项目中,一般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专项规划的设计思路、规划流程及内容架构。如在学习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规划时,不会直接把规划案例发给学生,而是提前发布课前任务,让学生自己查找案例。学生要完成课前任务,就要解决如何查找,在哪里查找,找的案例是否符合要求等问题,问题的解决过程也是学生资料查找能力和分析能力提高的过程。案例分析一般是分组进行,小组成员之间要根据每个人的特长进行合理分工,在分工基础上进行协作,这一过程中涉及如何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如何对资源进行最优配置等理念。此外,在案例分析与互动中,也能增强成员的团队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观点分享环节,则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

以大师成长道路挖掘价值观。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向学生介绍费孝通、晏阳初、梁漱溟等社会学大师的成长道路,介绍他们为农村发展作出的贡献,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树立坚定的信念,努力向前辈看齐,为国家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2 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特点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该课程的授课对象是大二学生,从文化基础看,学生已经修完《农村社会学》《农业经济学》等课程,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从心理特点看,学生年龄在20岁左右,对农村发展问题,如人口流动、现代农业发展、乡村振兴等有强烈的好奇心,但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从行为习惯看,课堂上学生对联系实际的案例更感兴趣,但缺乏对现实问题专业、深入地思考。基于学生的特点,构建“讲—查—做—演—论”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讲,常规的讲堂授课与学生上讲台交流相结合,通过主题讨论与观点分享等形式增强学生的自信;查,通过翻转课堂形式,提前发布教学要点和问题,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提炼观点,锻炼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做,通过社会实践、第二课堂等形式进行教学,提升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演,参与式教学,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论,通过讨论、撰写小论文等方式进行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拓展教学时间与空间。学习时间上,利用课外时间进行思政教育,如在论文完成过程中的诚信观教育,小组合作中相互关爱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学习空间上,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开展第二课堂,让学生把第一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充分应用到第二课堂中。授课教师利用课题调研、项目指导等契机,带学生进行现场教学,一方面指导学生如何开展规划前期调研,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提炼调研要点,设计规划方案。通过实际调研和深度参与项目,不仅可以让学生熟练掌握调查方法和规划设计思路,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还可以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能力,以及对国家重大战略的理解和认识能力。此外,还要注意运用互联网平台,充分发挥网络课程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作用[4]。

改革授课模式。农村发展规划涉及多个学科的内容,教师均有自己擅长的专业领域,如果全程由一位教师授课,涉及授课教师不擅长的领域时,可能会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专题授课模式则可以解决单一教师授课带来的弊端。组建课程师资团队,将一门课程划分为若干专题,每位教师讲授自己擅长的专题,使授课内容更专业化和精细化。值得注意的是,可以吸纳校外专家加入师资团队,形成专家讲座与校内教师授课相互补充的局面。邀请行业内专家和基地专家,不定期为学生举办讲座,增加学生学习的期待值。而且无论学术专家还是实践专家,他们的职业经历也能影响学生,为学生的职业选择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

2.3 复合背景的师资进行多维度价值观输出

构建多科学背景的师资团队。农村发展规划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涉及农村社会学、农业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地理信息系统、城乡规划、生态学等多个学科的内容。从专业上,师资团队成员要具有复合专业背景。从工作经历上,既要有理论知识扎实、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又要有在企业、科研单位或政府部门从事过相关工作,实践经验和研究经验丰富的老师。可以聘请当地农业农村局、农村经济管理总站等具有长期工作经验的专家为校外导师,不定期为学生举办讲座。复合背景的师资可以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党和国家关于农村的重大战略、政策、方针等方面与专业知识进行结合并进行价值观输出,给予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引导。

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学习和教育。农村发展规划课程思政建设的推进,教师是关键因素。加强授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教师思想道德素养,是课程思政顺利推进的保障。一是强化对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社会价值的认识,对课程任务和目标的认知,增强教师对专业的认同感,提高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二是强化育人意识,教师要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关注农村社会现实问题,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强化对自身育人职责的认识。在授课过程中,选择规范且学生易于接受的案例,紧扣课程主题又能回应学生关切,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将立德树人的任务贯穿到教学全过程;三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以身作则做好行为示范,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细节影响学生,如提前到教室、批改学生的作业高度认真并有批语等,打造高素质教师团队。

3 农村发展规划课程思政案例

要推进农村发展规划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思政案例是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结合个人的授课经验,举例说明农村发展规划知识点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

3.1 教学任务中的思政元素

农村发展规划的主要任务是运用规划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分专题对农村人口、产业、土地、生态、社会事业等进行规划。“十四五”时期农村转入全面振兴阶段,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培养的是熟悉“三农”政策,具备调查研究能力和分析、解决农村发展问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在教学中,通过政策研读、中央一号文件学习、规划剖析等环节设计,潜移默化地把“三农”政策、中央一号文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等课程任务中,引导学生关注“三农”,树立“乡村兴则国家兴”的观念。此外,还可以介绍“三支一扶”计划,引导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积极面向基层就业,将个人所长与基层所需结合起来,把个体发展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之中[5]。

3.2 规划技术中的思政元素

在学习3S(RS、GPS、GIS)技术在农村发展规划中的应用时,观看视频:“全程监控,北斗为农业安全护航”,为学生介绍我国自行研制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此系统在规划中可以用于采集土地利用现状信息,以确保数据的现实性。此外,还可以应用到农业领域,为智慧农业的发展提供支撑,如辅助作业、无人作业应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以有效减少劳动力投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通过让学生了解北斗的研发历程、取得的成就、北斗与GPS的比较等内容,让学生感受到国家的日益强大,以及科技兴国、科技强国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树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信念。

3.3 专项规划中的思政元素

在讲授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时,让学生提前阅读国家或家乡所在省市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了解规划的设计思路和内容架构,通过提前布置学习任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引导学生关注家乡变化、关心家乡发展。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学生绝大部分是农村生源,但仍缺乏对专业的认同感,毕业后不愿从事与“农”有关的工作,回家乡发展的意愿不高。而农村干部普遍存在年龄偏大、学历水平不高、能力偏弱的问题。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在讲到人才振兴时,介绍“第一书记”黄文秀的事迹,鼓励大学生毕业后也能回到家乡工作,建设家乡。同时介绍“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选调生”等就业政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坚定扎根农村的理想信念,把青春写在农村大地上。

4 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农业农村进入新发展阶段,对农村发展所需人才也提出了新的需求,我们应培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深厚的家国情怀的应用型人才。农村发展规划课程思政建设,师资团队是关键,授课内容是根本,再辅以合适的授课方法,润物细无声地把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实现专业教育、知识教育和价值教育的融合与共建。

猜你喜欢
规划思政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迎接“十三五”规划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