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菲菲,郎 昆
(广元中核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广元 628001)
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人类社会正在加速进入人机共生的时代,未来人与人工智能将协同工作,共同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劳动价值观将被重塑,人们对待劳动的看法和对劳动的认识在不断地被重新定义。劳动将不再是农业经济时代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甚至不再是机器大工业时代“流水线上的生产者”。未来劳动者的劳动形态将是怎样的?相信劳动形态的变革会影响到人们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革,那么,未来人们面临的挑战将是前所未有的。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学校思政教育作为铸魂育人的关键环节,必须主动担负起澄清和塑造学生劳动价值观的任务,必须将必要的劳动教育理论与劳动价值观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1]事实上为劳动教育确立了三个主要研究方向,分别是劳动精神、劳动价值观教育和劳动技能教育。有关劳动技能的教育实际上,不论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十分重视。而劳动精神和劳动价值观的教育却相对缺乏,追溯有关劳动精神的内容如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新中国成立之前,1944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张思德同志,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劳动典范。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如铁人王进喜身上展现出来的“铁人精神”、被誉为燕京第九景的张秉贵,被人们誉为“一团火精神”。买菜大姐“李素文”、最美奋斗者“邢燕子”“中国第一个女拖拉机手”梁军等劳动模范,他们是中国劳动人民的脊梁,他们身上体现出的劳动精神对我国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但是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劳动精神教育和劳动价值观教育似乎被人们遗忘,原因是劳动这个词被人们自觉的定义为了落后生产力的代表。而实际上,我们人人都在奋斗,人人都在劳动,人们开始进入了有劳动无教育,有教育无劳动的空窗期。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城镇化进程发展到今天,人们由于缺乏劳动教育而出现了一系列身心问题,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也在不断挑战人们劳动能力和劳动水平,现实世界被不断虚拟化和数字化,什么样的劳动精神该被人们赞颂,什么样的劳动价值取向该被人们崇尚?这一系列的新的现实问题需要我们回答,这也是中国教育需要探讨的重要话题。
2020年8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施建构了基本逻辑,指出了劳动教育的性质、目标、内容和实施评价。为新时代劳动教育提出了基本要求。基于该纲要,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就劳动教育单独设立了劳动教育课程,至此劳动教育弱化的现象进行了调整,但是劳动教育的实施需要相关课程理论的辅助和重点把握劳动教育的规律,因此劳动教育的设计与实施应该成为学校教师重点研讨的内容。
(1)人工智能时代,劳动价值观培育的目的不应仅仅停留在满足日常生活所需的劳动能力的培养。人工智能时代劳动价值观的培育,除了培养学生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更多的是要促进学生手脑并用,帮助学生在个体层面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而协调的发展,帮助学生在集体层面,实现兼容并包、合作共赢、互利共享的发展。近些年以来,职业院校学生的劳动教育状况呈现出“有劳动无教育,有教育无劳动”的典型特征,在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教育目标模糊、落后的现象较明显,此类现状容易使学生滋生出坐享其成,不珍惜他人劳动成果,甚至会出现不尊重普通劳动者的价值观现象出现,也会导致很多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技术带来的便利,过分依赖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带来的便利,而无法意识到自身劳动能力、劳动观念应随时代变化而变化。这些劳动价值观“异化”和落后的现象如果不得到及时的匡正,将对当代青少年核心价值观培养造成不利因素,甚至会使部分青少年的价值观被以金钱至上、不思进取、坐享其成、嫌贫爱富、好逸恶劳,追求“一夜成名”,“暴富”等世俗化的价值取向占据。教育者应当重视劳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不足,明白人工智能时代劳动教育的目的要顺应时代的变化而发展。劳动教育必须重视学生劳动价值观的澄清和塑造,培养学生顺应社会发展的劳动观念、进而引导学生的劳动行为、塑造学生劳动品质和提升学生劳动技能,引导学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2)人工智能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培育应注重劳动与教育同向同行。陶行知《在劳力上劳心》一文中指出:“劳力而不劳心,则一切动作都是囿于故常,不能开创新的途径;劳心而不劳力,则一切思想难免玄之又玄,不能印证于经验。”[2]该文论述了劳力和劳心二者的关系问题,但是反观劳动与教育的关系,有劳动无教育,有教育无劳动是不可取的,劳动和教育二者相辅相成只有劳动而没有教育不行,只有教育而没有劳动同样不可取,在劳动的基础上进行教育才能达成更好的教育效果。依托教育劳动才能达到真正的目的。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要注重劳动与教育同向同行。
(3)人工智能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劳动价值观培育的方向是提升个人劳动的价值追求。个人劳动的价值追求具有可塑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事实上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其价值观体系不断构建和自我修正的过程。张策华在《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追求和实践进路》一文中指出:“新时代劳动教育具有培德价值、益智价值、健体价值、审美价值。”[3]那么,个人劳动的价值追求又在哪里呢?
首先,个人劳动的价值追求根植于中华民族“勤劳自立”的传统美德。长城、故宫、丝织品、中医药、饮食、四大发明等物质文化遗产,无不彰显中华民族勤劳自立,善于创造性劳动的精神。谚语、诗词、童谣、山歌等文艺作品中体现出的勤劳勇敢的精神文化遗产更是代代相传。个人劳动的价值追求应根植于千百年来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其次,个人劳动的价值追求要根植于勤劳节俭的红色革命文化之中。勤劳节俭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广大劳动者经过多年艰苦奋斗,解决了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依靠靠的就是全体中华儿女勤劳节俭、奋斗不息的精神。近年来中国制造、中国智慧正在凝聚越来越多的共识。习近平总书记也高度重视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天道酬勤,日新月异。”“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是幸福的人生。”[4]“历史由勇敢者创造,时代由奋斗者书写”等观点都指向个人劳动的价值追求应来自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艰苦奋斗,勤劳自立的红色血脉不能丢。
再次,个人劳动的价值追求还应统一于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呵护生命、生生不息的生命教育和自然教育的价值观中。对个人生命发展而言,劳动是最基本的生存方式,个人生命力的发展离不开个人的自我发展与改造,不论是体力劳动、脑力劳动,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生命个体完成自我成长和发展,帮助生命体理解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呵护生命。
最后,个人劳动教育的价值追求也矗立在纯净心灵、陶冶情操、涵育人生的美学教育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心灵美,风吹麦浪的自然美都是人们通过劳动创造的,劳动创造美,劳动能够使劳动者主体能提升其自我精神价值,从而获得成就感、美感、美德感,个人的劳动活动具有社会性价值、经济性价值和发展延续性价值。个人劳动教育的价值追求应是对美的孜孜以求,更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现实需要与精神需求。
提升个人劳动的价值追求就是提升劳动者的主体地位的意识,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弘扬工匠精神、劳模精神,重视创造性劳动。培育人工智能时代高职学生会劳动、热爱劳动、创造性劳动,具有重要意义。
(4)人工智能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劳动价值观培育的关键是构建学生的劳动素养。人工智能时代,劳动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发展意义。与人工智能时代相适应的劳动教育的变革与发展,其首要任务就是学生集体主义劳动价值观的培育。主要包括学生对劳动的认识、劳动态度、理想信念、劳动责任感、劳动精神、劳动目标的培养,劳动情感的陶冶以及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劳动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方向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以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为遵循,以培养时代新人为指向,进行劳动价值观培育路径的探索与创新研究,促进人工智能时代学生劳动价值观的转变,提升学生对劳动者的主体地位的认识,弘扬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重视创造性劳动。培育人工智能时代高职学生会劳动、热爱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素养这对于培育和塑造研究对象具备符合时代需要的劳动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第一,开设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高职院校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培育和引导离不开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展实施。通过开设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能够让高职院校学生认识和体验劳动价值观的重要性。通过理论课程的开展,包括对学生劳动成就感的培养,自尊心的培育,社会认可度的提升;强调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丽;凸显劳动的艺术和美感,寻找劳动的美育价值;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认识劳动安全的重要性;培育劳动幸福感和满足感;提倡劳动创造美好生活,认识劳动的快乐;培养学生独立劳动选择的自由等。
第二,树立劳动者主体地位的意识。引导青年学生积极主动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将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紧紧相连,自觉肩负起民族振兴的历史重任。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精神品质和尊重普通劳动者的理念。
第三,践行以集体主义为指向的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让学生明白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美丽。帮助学生将劳动教育融入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全过程。
第四,弘扬高尚劳动精神。通过深入实践、挖掘、学习劳模精神、大国工匠精神,学习新中国建设者们的精神品质。通过课程思政、思政实践教学、实践基地学习、技能比赛、校企合作等教育载体弘扬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尤其是立足行业领域,挖掘具有符合本校特色的劳动精神、劳动品质和行业精神等。
第五,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帮助研究对象会劳动、热爱劳动、创造性劳动、合作劳动、和谐劳动,形成一加一大于二的合力,转变研究对象的劳动观念,培养研究对象在人工智能时代学会创造性劳动、提升研究对象的劳动能力和行动力。
第六,明确劳动教育开展的总体目标。优化我校劳动教育课程设置,探索具有我校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等。怎样构建我校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呢?首先劳动教育要保证充足的课时量,其次劳动课程要“有趣味,有体验”,再次“劳动”和“教育”要相联系,拒绝“两张皮”的现象,教师要备课、评价、反馈和考核,要让学生体验到乐趣多、活动多、动手机会多!最后,将劳动教育要与学科教学紧密结合,尤其是要将劳动教育融入职业院校的技能实践课中去,将学科教学中涉及的劳动教育和劳动实践的内容凸显出来,引导学生进行动手实践,最终实现课程化。构建我独具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包括劳动教育理论课程建设,也包括劳动教育实践课程建设。理论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优秀的劳动品质。实践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和劳动能力。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对人们的劳动意识和行为起着重要指导作用。青年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培育应重视劳动人民作为劳动价值主体地位的不可替代性,应继承和发扬以集体主义本位为指导的劳动价值意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以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为遵循,以培养时代新人为指向,进行劳动价值观培育路径的探索与创新研究,促进人工智能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劳动价值观的转变,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对劳动者的主体地位的认识,弘扬工匠精神、劳模精神,重视创造性劳动。培育人工智能时代高职学生会劳动、热爱劳动、创造性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