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精神”融入高校体育实现路径研究

2022-03-14 09:37
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中国精神体育精神思政

高 雪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唐山 06329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此时的中国比以往更需要精神的力量,培育大学生的“中国精神”是其中的重要一环。“体育”在汉语词典中解释为以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为主要任务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从实现中国梦的战略高度重视发展体育事业。青年学生体现着民族旺盛的生命力,也肩负着民族复兴的伟业,因此,其是否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是影响民族未来发展的基础问题。将“中国精神”有效地融入大学生“体育”培养过程,能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并有助于我国实现体育强国建设目标。

1 “中国精神”中的体育因素

弘扬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要条件。“中国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国共产党在带领广大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奋斗历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彰显民族精神、体现时代要求、凝聚各方力量的精神意志和思想品质,这些都属于中国精神[1],其中也包括“中华体育精神”。

“中华体育精神”既是中国特色的体育精神,也是体育领域的“中国精神”[2]。它不仅体现在以为国争光、攀登高峰、顽强拼搏为主题的竞技体育中,也体现在以团结协作、不怕挫折、快乐健康为主题的青少年体育中。“中华体育精神”已经成为学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内容,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在日常的体育运动中养成勇敢顽强、超越自我、积极进取、追求卓越的精神,拥有理性看待比赛输赢的正确胜负观,并且锻炼团队合作能力。它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追求和行为规范,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练就强健的体魄,为新时代健康文明的生活做好准备[3]。

2 体育育人的时代意蕴

2022年全国两会召开后,青少年“体育”成为热门话题。进入新时代,国家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青少年需要强健的体魄。“体育”与“德育”“智育”等教育内容居于同等高度,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担负着培育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

体育育人从物质和意识两个层面体现其时代意义。从物质层面上看,“德育”和“智育”都需要以健康的身体为依托,若没有“体育”来强健体魄、健全人格,“德育”和“智育”也就无从施展。因此,加强校园体育建设,才能让健康中国的发展更有未来。在2019年,我国出台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相关文件,标志着健康中国建设迈出关键步伐,其中将体育运动的作用和价值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人格是全体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础,也是维持社会源源不绝发展的动力,更是强国之路最根本的保障。从意识层面上看,体育活动和体育赛事在丰富人们文化生活的同时,弘扬了中华体育精神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了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向全世界传递了中国的体育热情,也展现了国家文化软实力。竞技场是没有硝烟的战场,对于国家、民族、个人而言均是如此,成绩与收获不仅体现在赢得奖牌的数量上,更体现在自强不息、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精神追求上。

3 “中国精神”与高校体育的结合点

3.1 以两个“百年”节点的相遇启发学生民族精神

2022年是北京成为全球首个“双奥之城”的荣耀之年,也是“百年”遇上“百年”的特殊节点。站在时间维度上仔细思索,更能凸显这一坐标的独特性。首个“百年”在于,我国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已经顺利实现,此时举办的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是处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的关键时期发生的重大标志性活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成功举办,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精神和中国风貌,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另一个“百年”指的是,从1922年现代奥运之父顾拜旦在国际奥委会的巴黎会议上极力主张举办冬奥会,至2022年也恰逢百年之期。“百年”,不仅是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发展的时间长度,也是中国从觉醒、崛起,到复兴的过程在历史经纬中展现出的精神高度。教师可以从两个“百年”节点相遇的角度启发学生,了解我国在奥运会筹办过程中展示出的历史底蕴、综合国力、组织筹划能力和体育竞技实力,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3.2 用新中国的体育发展史激发学生爱国之情

1949年之前的中国体育事业几乎是空白,直到新中国成立,我国体育运动才在薄弱的基础上开始艰难起步。党和国家第一时间将体育的发展作为重要议题摆上日程,在新中国成立当月就组织召开了全国体育工作者代表大会,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方针。朝气蓬勃的中国体育事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步发力,开始走上世界舞台。但是,受当时复杂的国内外局势影响,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遭遇了许多坎坷。1958年,我国被迫中断了与国际奥委会等国际体育组织的联系。在社会主义建设遭遇曲折时期,体育事业也经历了重大的挫折。但在中国体育人多年不懈努力之下,我国体育事业在曲折中发展,并赢得了国际体育界的认可。新中国于1979年恢复了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并由此开启了参加奥运会的机缘。中国体育代表团在奥运赛场上充分发挥了祖国至上、团结一致、顽强拼搏、奋勇争先的精神,取得了傲人的竞技成绩。新中国的体育发展史就是一部意义深远的爱国主义教育史,结合这段历史对学生进行课程思政教育,可以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之情。

3.3 “体育之效”的思维凸显时代精神

毛泽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论述了体育的效用在于强筋骨,并指出身体素质的强弱与体育锻炼之间的逻辑关系。“弱”者通过谨慎自持、自觉锻炼,最终能达到“强”的状态。从另一个角度看,自视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就可能转而变弱;生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加自己原本缺少的才识和能力,最终能够变强。通过这样的辩证思维,凸显了体育的效用中蕴含的自励自省、拼搏进取、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4 “中国精神”与高校体育的融合路径

4.1 以体育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就是将思政元素融入体育课程教育教学之中,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效整合[5]。在课程设计阶段,理论教学内容可以划分为健康知识和体育文化两部分。体育文化包含着体育精神、体育领域的先进技术、中华体育精神、体育爱国事迹等内容。我国的体育发展史是中华民族奋发图强史的组成部分,每一步都体现着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将体育领域中先进的、爱国的、感人的事迹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可以引发新时代大学生从心理、思想、情感上产生共鸣与认同[6]。例如,教师在排球教学中,讲述中国女排再次夺冠背后的内在动因;乒乓球教学期间,讨论中国乒乓球能够长期保持世界领先水平的原因;在足球教学中,对中国足球现状进行SWOT分析,引发思考更适合中国人的战略战术和训练方法;在武术课堂上,要求学生用武术礼节约束自己,习武先习德等。

4.2 以体能锻炼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体育课的首要教学目标就是通过进行体能训练来强健学生的体魄、磨炼学生的意志。坚韧顽强、锲而不舍、积极进取、公平诚信、团结协作等品质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国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学生在体育课程中能够养成的优良品质。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会经历身体上的疲劳和心理上的倦怠。但通过加强体能锻炼,学生能够在课堂项目练习中培养坚韧顽强、锲而不舍的意志,逐渐克服生理和心理上的困难;在体育竞赛中培养积极进取、公平诚信的精神,强化规则意识;在战略战术训练中培养大局意识,提升团队协作能力。运动能够促使大脑分泌多巴胺,为人们带来愉悦的情感体验,改善焦虑、烦躁等负面的情绪状态。在运动过程中,学生之间能够形成良好的人际沟通氛围,建立起真挚的友谊,提高学生适应他人、适应社会的能力。

4.3 以体育竞赛激发学生的拼搏精神

体育竞赛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教学中可以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基于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竞赛,可以引导学生深入体验运动的乐趣,在竞争中理解运动的价值,进而潜移默化地达到锻炼身体和增强团队意识等教学目标。具体而言,体育竞赛可以从四个方面起到培育精神力量的作用:第一,通过竞赛来检验课堂学习的成果,可以令学生巩固和提升运动技巧。第二,通过个人赛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拼搏心,培养其积极进取、顽强拼搏、尊重对手、挑战自我、追求卓越、公平竞争的体育品德,同时引导其认识拼搏与成功的关系,树立正确的“胜负观”和“胜不骄、败不馁”的体育精神。第三,通过团体赛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使其能够正确看待个体之间的“合作+竞争”关系、个体与集体之间的依存关系、集体之间的良性竞争关系,认识合作与成功的关系等,进而加强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合作意识。第四,指导学生学习并遵守比赛规则,使其形成规则意识,进而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和遵纪守法的品德。

4.4 提高任课教师的思政教学能力

教师的育德意识和思想政治素养将深刻影响本门课程的思政育人效果和教改效果。任课教师要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养,积极学习思政理论和先进的教学方法,优化传统体育课程教学理念,深挖各个体育项目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将“德育”和“体育”有效地融合于教学实践中。学校可采取如下具体措施:第一,重视对教师综合能力的培养,如开展思政理论知识和教学方法的培训、完善激励机制、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课程思政比赛等;第二,推动体育教师与思政教师的“跨界合作”,通过集体备课、交流合作等形式,一方面,可以共同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另一方面,借助专业知识和典型案例向学生传递健康思想和伟大精神,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

4.5 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宣传

教师要适应新时代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想特点,采用可视化、沉浸式、互动式的多媒体教学方式,利用网络开设“云课堂”。教师应当充分利用现代化宣传手段的优势,选取既通俗易懂,又具有感染力的题材,依托“互联网+”平台,如学校网站、微信公众号、社团公众号、QQ、微博等网络宣传渠道,向学生推送体育文化知识、体育时事热点、体育报国经典事例等教育内容,用生动可感的宣传,营造出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氛围,达到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体育正能量的效果。

猜你喜欢
中国精神体育精神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真正的体育精神
The true sportsmanship 真正的体育精神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浅析弘扬中国精神与激发改革创新实践活力
“感动中国”视域下少数民族模范人物的中国精神特质评析
“中国精神”研究综述
体育精神文化建设理念下高校足球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