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培养与提升路径研究

2022-03-14 09:37赵书红
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专业课专业课程育人

赵书红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400)

0 引言

为切实把思政教育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当前使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作用,已成为各高校的育人共识[1]。高等职业院校作为实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注重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素养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其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方可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但由于可复制、易推广的课程案例较为有限,在实践层面上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积极性不高、能力不强等现实问题,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育人效果[1]。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培养,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育部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方能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2]。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要拥有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较高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因此,要顺利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提高育人效果,加强对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而且必要。

1 提升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重要性

1.1 提升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使用,人们更易受到各种思想和信息的影响,高校更是各种意识形态的汇集地。而大学生正是形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3],他们价值观的正确与否,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发展,更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以及中华民族的未来[4]。相对而言,高职学生自我管控能力较差、学习基础薄弱、信息判断能力不强、抵制外部诱惑能力差,更容易在复杂多元的信息化时代迷失自己。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否能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中,能否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离不开高校教师的培养。广大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培养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要始终围绕“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开展教育,坚持“三全育人”“五育并举”,才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高等职业院校作为实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落实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时,只依赖思想政治课程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近几年高校里常见的“校园贷”、学生上课出勤率不高、学生在顶岗实习中频繁更换单位等现象体现了当代大学生抵抗外界诱惑能力不够、行为习惯比较懒散、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等。要改变高职学生的整体精神面貌,让他们能“眼中有光,脚下有路”,这就要求将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能育人[5]。专业课教师要增强育人意识,自主、自觉地将价值引领与专业课程知识传授、技能培养相结合,营造职业教育“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浓厚气氛,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1.2 提升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保障

高校的重要使命是立德树人,不仅要实现知识探究、能力培养、人格养成,更核心的任务在于价值引领,担负起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使命[6]。“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古往今来,教师都是学生人生的引导者。这句话道出了老师的责任——传道、授业、解惑。所谓“传道”是指传授、教育道德观念。“亲其师”方可“信其道”,“立德”方能“树人”。“传道授业解惑”以“传道”为先,说明了德育的重要性。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人类灵魂的塑造者,不仅要做传授知识的教书匠,更要做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和品味的“大先生”[7]。因此,教师不仅仅要有较好的专业技能,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修养,拥有高尚的师德师风,坚守自己的初心,加强自我提升和自我约束,以身作则,从平时的一言一行去影响学生,做学生学习、做事、为人的榜样。专业课教师还要将立德树人的理念厚植到课堂的教学中,在提升自己政治修养和专业素养的同时,要善于挖掘相应课程的思政元素,将其巧妙地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融入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使学生的价值观念、知识水平和实践技能得到同步的提升,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3 提升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是“课程思政”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

长期以来,有些专业课教师一直认为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是自己的主要职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师和辅导员应该承担的工作[8]。但是,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学生所具备的不仅仅是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还应包括理想信念、家国情怀、品德修养、行业规范、奋斗精神等。知识传授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课堂教学是育人的主渠道。因此,要使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发挥良好的育人效果,光靠思政教师和辅导员是远远不够的,所有的老师、所有的课程、所有的环节都应承担起“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的育人使命[9]。作为高校人才培养中占据较大分量的专业课程的教师,更是责无旁贷。专业课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价值引领,通过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找到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切入点,以专业知识为载体,通过言传身教,实现育人的目标。

同时,专业课教师在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中结合思想教育,来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价值,可以使学生形成刻苦学习、积极向上的内驱力,形成良好的学风,从而提高专业课程教学的质量。专业课教师将价值观的培育和塑造“基因式”植入课程,创新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融入人文和情感因素,可以提高思政教育的亲和力、说服力和感染力,增强专业课教学的吸引力。只有专业课教师认真践行课程思政的理念,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环节,才能更好地提高育人的工作质量,才能使课程思政工作取得长足的实效。

2 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现状分析

2021年6月教育部遴选了699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699个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以及30个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旨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课程思政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多个方面。课程思政的建设在某些示范性院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一些反应滞后的高职院校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2.1 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和素养有待进一步强化

不少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概念及其内涵认知不清楚,只是根据自己的学识经验从字面上去理解,因而会出现对课程思政的理解不够深入、重视程度也不够,认为在专业课堂上只需要将专业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就可以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教师和辅导员的工作职责[8]。有些专业课教师认为在课堂教学中维护课堂纪律,约束学生的课堂行为习惯,做好学生课堂管理就是进行了课程思政,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师进行,甚至有“思政”会冲淡专业教学的思想顾虑和误解,这是对课程思政理解上的偏颇,在思想认识上存在问题。

同时,由于专业课教师长期侧重于专业领域的研究与学习,对所属专业领域的课程教学有系统的知识体系和成熟的教学机制,而对如何在自己的专业课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直接可以借鉴的经验,自身也不善于挖掘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因而在某些程度上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这就导致在专业课的教学实践中,在有些专业课教师的课堂上,存在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脱节”的现象,出现思想政治教育 “缺位”的情况。

2.2 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由于专业课教师本身思政素养有限,因此有些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不足。他们在课程思政实施的过程中往往会显得力不从心,对于如何在专业课上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感到手足无措。首先,部分专业课教师在参加“国培”“省培”及其他培训项目时,更多地选择专业技能类的课程,而忽略思政素养提升类的课程。殊不知,专业课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要负责人,他们的思政意识、思政素养和思政能力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至关重要。其次,在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过程中,由于学习不够、领悟和消化不够,有些专业课教师不能充分挖掘相关专业课程隐含的思政元素,有些即使挖掘出课程中的隐性思政内容,但由于无法准确找到与专业知识融合的切入点,导致教学出现“生搬硬套”“两张皮”的现象。第三,在课程思政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多以空洞的“说教式”“命令式”为主,尤其在结合思政元素的内容时,甚至采用“灌输式”的方式教学,无法触及学生的内心深处,难以产生共鸣,学生对此认可度、接受度较低,因此育人效果也大打折扣。

2.3 “课程思政”建设的合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研究发现,在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因不同主体的职责和目标不同,导致课程思政建设的合力不够。首先,部分专业课教师在践行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对于“课程中蕴含哪些思政元素”“哪些思政内容才是核心”的认识比较模糊,难以准确把握思政元素与课程知识点的融合时机等。因此,专业课教师在进行课程思政的建构时,需要思政课教师的指引和帮助,需要加强与思政课教师的密切合作。其次,同一专业下的各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合力不够,各专业课往往以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的方式进行课程建设,缺少相互配合,缺乏系统性,甚至存在思政元素重复建设的现象,没有从各专业课程体系的角度进行课程思政建设。

3 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高职院校要顺利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提高育人效果,首先要提升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专业课教师能立场坚定讲思政、条理清晰讲思政、不动声色讲思政。

3.1 提高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价值认同

课程思政强调的是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它要求所有教师肩负起育人的职责,必须自觉树立牢固的育人意识。但事实上,有些专业课教师对此并不理解,因此必须改变他们“重知识技能传授,轻价值传播和引领”的观念。专业课教师不仅应该是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引路人,也应该是学生锤炼品格和奉献祖国的领航者[9]。首先,专业课教师要提高自身辨别、抵制和批判错误思潮和言论的能力,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理想信念,站稳政治立场,强化政治意识,增强政治定力,严肃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提高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自觉抵制西方价值观念的侵蚀。其次,专业课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专业课教师要学习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党史国情,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9]。要能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专业课教师要消除“思政”会冲淡专业教学的思想顾虑和误解[6]。有的专业课教师担心,专业课中引入思政内容会冲淡专业学习,会影响专业内容的教学进度[6]。这种顾虑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如果处理不好思政和专业的关系,就会出现生拉硬拽、“两张皮”的现象,这时,会出现适得其反的后果[9]。但是,如果处理得当,做到隐形渗入,就会出现“思政”与“专业”相长的良好局面。为消除“引入思政元素会影响专业课程的教学进度”的顾虑,教师要有改革创新的勇气,积极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做好课程资源建设,探索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之路。这样混合式教学模式不仅突破了教育的时空限制,还实现了师生间的良好互动,切实提升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实践证明,思政教育不仅不会干扰专业课自身的教学活动,减弱教学效果,相反还会提升专业教学的思想性、人文性,深化教学的内涵,提升教学的效能。

3.2 提升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的教学能力

推动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工作的胜任善教,有助于提升其育人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课教师要善于发现并挖掘专业课中隐藏的思政元素。专业课教师可以通过常态化的培训学习、课程思政工作坊的学习、同行之间交流思维碰撞等使自己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和人文视野。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加深对“课程思政”理念的理解,可以从优秀的课程思政实践案例和成果分享中受到启发,在所属课程中遵循“思政”与“专业”相长的原则,挖掘专业课教学中具有德育功能的知识点和素材,仔细绘制“课程思政元素地图”,厘清思政元素与专业课内容之间的关系,梳理各思政元素之间的关系,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中[10]。

2)专业课教师要善于找到融入思政元素的切入点。专业课教师由于自身思政理论储备不够,往往在授课过程中随机插入一些思政元素,导致思政元素与专业课内容的结合不够系统,出现生搬硬套的现象,不仅没起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反而会使学生出现抵触情绪,进而也会影响自身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热情。为使“思政元素”与“专业内容”“如盐入水”有机融合,专业课教师要以学生关注的、鲜活的现实问题为切入点,以课堂为出发点,融入思政元素,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国计民生中的热点问题,这样才能实现思政价值观向专业教育语言体系转化。

3)专业课教师要提升自身的教学设计能力。课程思政是一个持久而系统的工程,专业课教师要想做好课程思政工作,必须在教学设计能力的提升上下功夫,具体包括研究学生的学习能力、课程与教材设计开发的能力、课程资源的建设能力、课程思政的教学与管理能力、与学生交流互动的能力、课程思政的评价能力、创新教学方法的能力、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能力等,这样才能做到将课程思政的内容有机融入专业课程中,达到思政育人的效果,切实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3.3 加强课程思政的建设合力

为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提升到最佳程度,以实现育人效果最优化,应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合力,构建一个高校课程体系内部各课程之间的分工、协作、配合、联动的合力机制,这样才能发挥专业课程与价值引导的同向效应[11]。

3.3.1 应加强专业课与思政理论课之间的建设合力

课程思政是思政理论课在专业领域的延伸和拓展,是基于专业课内在体系,对思政理论课中原理的深化和具体化,因此,各专业在课程思政的建设过程中是离不开思政课程的指导和引领的[6]。思政课教师可以参与课程思政的规划设计,为专业课教师提供理论支持以及进行实践层面的答疑解惑[6];专业课教师能为思政课教师提供素材支持和智慧支持。学校应加强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搭建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合作的平台,创新管理体制机制,鼓励多种形式的合作,如集体讨论备课、召开专题讨论会议等,实现专业课与思政课的互补互通和高度协作。

3.3.2 应加强专业课程体系中各专业课程的建设合力

各专业在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时应采用协同作战、系统挖掘的方式。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载体,对标国家专业建设标准,结合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首先确定专业层面的总体培养目标和思政元素的挖掘要求,然后将目标和要求分解到课程群,最后再细分到各专业课程[9],在各专业课程实施过程中,实现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培养。这样可以实现对所属专业的各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系统化的挖掘,一方面可以使不同课程的教师相互启发、避免重复工作。另一方面,比较有利于同一专业各门课程在思政教学方面进行协作配合,形成网络,使各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合力,从而形成协同效应,实现更好的育人效果。

3.3.3 应加强校际、校企的建设合力

专业课教师要利用好互联网平台,与高校同类专业、相同课程的教师通过网络学习交流、共建虚拟教研室等,共同探索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和其他教育教学研究,共建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库。同时,高校在与企业进行合作交流时,可以通过资源整合,共建一批优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如共建大学生塑智拓展基地,以多样、有趣的形式,帮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锻炼心理、培养挑战意识和团队意识。另外,各院系要建设好优秀毕业生资源库,做好毕业生跟踪调查记录。从学生身边的人和事出发,更容易触及学生的内心,燃起其对知识和技能的渴求,帮助其树立良好的职业发展观,树立其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的信心和决心。

4 结语

课堂是实施“课程思政”的主阵场,教师是开展“课程思政”的主力军。然而,有些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和素养还相对比较薄弱,因此使其认识提升课程思政能力的重要性,了解当前专业课程思政现状,并从提高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价值认同、提升其课程思政的教学能力、加强课程思政的建设合力三个方面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猜你喜欢
专业课专业课程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康复专业课程多媒体教学新模式探索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