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焕,沈 方,冯云飞,江孝君
(1.唐山师范学院教务处,河北 唐山 063000;2.唐山师范学院资源管理系,河北 唐山 063000)
目前,网络化发展使得当代大学生接触到的各种信息良莠不齐,大学生明辨是非能力有限,多元价值观的冲击对当代我国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带来了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1]。在当前多元价值渗透的复杂国际社会背景下,不能仅仅局限于依赖大学开设的纯思政教育公共课程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引导,加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完善专业课程的育人体系,借助专业课程载体,实现专业课程思政成为目前高校教学课程改革的研究热点[2]。如何发挥各学科、各专业课程的优势,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高校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从而达成全方位的思政育人目标,是当代高校专业教师的重要任务和使命。
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的空间环境特征、演绎变化规律和分异过程的一门自然科学,涵盖地貌、水文、气候、生物、土壤等自然地理元素,具有区域性和系统性的特点[3]。自然地理学是地质学、地理科学及其他地学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是大气系统、生物科学、水文学、地质学的交叉学科,也是地理科学与其他学科联系的纽带。
就教学体系而言,自然地理学系统地阐述地球表层的作用机制与相互关系,以及人与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4]。随着全球环境变化越来越引起人类的关注,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和实用性进一步凸显。与此同时,人地关系作为永恒的科学问题,自然地理系统关系到人类的安居乐业,这为自然地理学课程成为适宜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教改课程奠定了基础。
就课程属性而言,自然地理学属于课程思政教育的隐形课程类别,研究对象为自然地理环境,有助于培养学生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明辨是非的能力和爱国爱家情怀等德育素养。自然地理学课程的思政教育重点在于依托课程知识体系,深入挖掘思政教育要点,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来进行价值观引领,引导学生深入积极思考,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自我践行,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该课程的课堂育人功能,助力立德树人目标。
就课程目标而言,根据新时代课程思政育人要求,自然地理学课程目标不仅体现在专业知识的传授上,更注重对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新修订的课程大纲中课程目标加入了相关课程思政元素,主要包括:(1)掌握地质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2)掌握地质学各要素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特征;(3)能够分析地质与其他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4)掌握地质学领域的国家社会需求及最新发展动态;(5)激发学生从科学、理性的角度认识地球,理解地球环境对于人类的意义,从而发自内心地去保护地球、珍爱生命,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态文明建设、合理开发矿产资源等科学的发展观。
课程思政要培养知行合一人才,知行合一人才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靠真正本领和个人业绩践行悟道,为社会做出真正的个人贡献。促进地学工作者德智体美劳等要素全面发展、互促共进、相互交融,应是自然地理学课程思政努力追求的目标。
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展课程思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课堂教学中去,以知识点为主线,以思政教育为资源,引领大学生以德修身、以德领才、以德润才,教育大学生履行社会责任和青年担当,引导大学生价值取向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自然地理学”课程思政可设计家校融合、家国融合的教育载体,如爱家庭、爱家乡、报效家乡等题材的课程思政内容,有效推进家风家教和乡音乡情进校园、进人地学学者心里。引导青年地学人才自我建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把自身人格素质修养与国家发展命运相结合,把个人梦想与国家梦想、个人价值与社会发展相结合。
课程思政注重科学前沿与中华传统融会贯通,要在致力研究地球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学好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时事政治和理论体系。对于地球科学人才,学生要摒弃为了个人声誉、家族荣耀而学习的传统单一观念,要向“学习为了祖国”的大思想观念转变,强化个人兴趣和国家目标相结合,充分认识到自然地理学是地球科学文化的重要基础,提升学生对专业的热爱。
课程思政要用独特的地球科学文化内容和爱国爱民的学术情怀去引导地学类专业的大学生,用思政教育资源和合理的课程设计融入大学课堂,提升学生专业兴趣和专业自信,形成敢于接受新思想和热于追寻学术新前沿的开放心态,主动发现新问题,积极寻求新的解决办法,通过大国地学的熏陶,帮助学生树立宽厚豁达的为人处世方式,塑造地学人服务人民的意识。
根据“自然地理学”课程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对该教材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进行了深入挖掘和系统分析,将该课程的思政点进行提炼整理,主要体现在哲学思维元素、大国力量元素、爱国情怀元素、严谨科学元素、美育素养元素等五大方面。
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形成机制,自然地理要素的发展规律等章节都蕴含着哲学思维元素。在教学过程中,着重点拨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意义,突出可持续发展观。可将中国如何应对人地关系和谐发展作为小组讨论话题。哲学思维元素还体现在动植物演化、板块运动等章节。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是渐变论,但生物进化中也存在突变或停滞,如何解释生物进化过程中出现的突变和停滞现象,从而引出古尔德的点断平衡理论,得出生物演化同样具有螺旋上升的规律,这是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此外,自然地理学中也存在一些目前科学和技术水平解释不清楚的问题,这也造成了自然地理学中普遍存在的矛盾性和多解性,如矿物的形成过程是从无序到有序,这和热力学第二定律是相悖的,但根据协同理论原理这也是在局部可以存在的。
“自然地理学”课程中大国力量元素贯穿其中,比如资源勘探、地质工程等章节。我国已经在一系列大的国家级的地质工程项目上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比如青藏铁路修建、三峡大坝、西气东输工程等。在西气东输管道修建过程中,必须考虑沿途的地层断层性地质活动是否对输送管道造成影响;在青藏铁路施工过程中必须解决西部常年冻土这一难题,否则将极大影响青藏铁路的修建;三峡大坝的前期选址一定要考虑地质条件,选择地下地质条件稳定,且坝基为非渗透层的地方建坝。这些重大工程项目都需要专业的知识做铺垫,同时大工程的突破也都凝聚着国家实力,象征着大国力量。在地质构造章节,以大庆油田的发现为案例、介绍“铁人”王进喜的英雄事迹。他率领大庆1205钻井队打出了大庆石油会战第一口油井,并创造了年进尺10万米的世界钻井纪录,极大展现了石油工人的气概,使中国彻底甩掉了“贫油论”的帽子。王进喜留下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已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财富。
在生物圈系统、生物多样性等知识点的讲解中,可以渗透爱国情怀思政元素,比如通过观看我国珍稀动植物视频,对我国的珍稀动植物有所了解,从而了解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的自然环境特点。在地震章节,可以通过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几次较大地震,如唐山大地震、汶川地震等,讲解地震形成的机制和我国的主要地震带等知识点。通过播放一些影片或新闻视频,让学生感受地震发生时的痛彻心扉,以及每次地震之后的震撼全国人民的温暖画面和英雄事迹,在那一刻,全国人民共同守望相助、众志成城,全军官兵闻令而动、逆向而行,以生命至上,与时间赛跑,展开了一场生死营救,上演着大爱无声,那是中国的力量。通过中国众志成城抗击灾害的决心及意志,引导学生感受爱国情怀,激发爱国热情。以汶川地震幸存者焦祖惠感恩回报社会的例子作为典型思政案例,通过焦祖惠的事迹,教育学生在灾害面前,迎难而上,同时引导学生常怀感恩之心,通过自己的专业所学积极主动回报社会。
在岩石地貌系统,以行万里路的徐霞客为思政案例,通过课外阅读《徐霞客游记》片段和相关文献,了解徐霞客在自然地理学领域的独特发现和突出贡献,并以课堂讨论或学术作业的方式归纳其思想,深入体会徐霞客脚踏实地的学术态度和为地学事业献身的科学精神。地貌主要包括岩石地貌和动力地貌两大核心知识系统,在系统学习了岩溶地貌和丹霞地貌的相关知识点后,学生就能更直观地感受徐霞客在地貌学领域的杰出贡献。地球年龄测定章节也最能感受科学精神的力量。人类对地球的年龄一直在探索中,达尔文通过测量沉积速度的方法、开尔文通过计算热力学的方法、赫顿通过观察不整合面等多种途径都对地球年龄进行了计算;之后居里夫人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霍尔姆斯确定了通过U-Pb方法来测定矿物的年龄,从而使得地球年龄得到准确的计算。
通过自然地理学课程来提升学生美育素养也是该课程的思政目标之一。在地貌章节,从地球上的经典地貌开始,如红层及丹霞地貌、山岳冰川地貌、风成地貌、火山地貌、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等,以精美的地学地貌照片为主线,向学生传授地球科学知识,对地貌的定义和成因进行解释,让学生学习经典地貌的定义和成因的同时,欣赏和感受大自然之美,提升学生发现和鉴赏自然之美的能力,使其知其美,更知其所以美,同时增强学生自觉保护地球家园和世界自然遗产的觉悟与意识。在矿物章节中,向学生讲解矿物相关知识的同时,注重引导学生欣赏天然精美矿物,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这些美育资源的加入不仅能够深化专业知识的学习,也极大地提升学生的美育素养,激发学生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在“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遵循课程目标进行教学,注重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巧妙设计切合点和融入方式,完善课程教学设计。在教学效果上,基本达成了前期设定的课程思政目标。为了更进一步评价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成果,课程授课结束后任课教师进行了针对该课程教学改革的意见收集,围绕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专业认知和学科素养等方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与个人体会,得到了良好的反馈。结果显示,学生非常认同将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融合一体的教学方式,认为思政教学内容与课程章节知识的映射和融入,能够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使课程教学新颖而有趣,不仅学习了专业知识,更是提升了德育、美育素养。
“自然地理学”课程与人类生存环境密切相关,挖掘该课程的思政育人元素,在自然地理学知识传授中融入思政育人元素是课程思政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需要。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也表明:自然地理学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通过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学生更易于接受和理解自然地理知识和其中蕴含的哲学思维、大国力量、爱国情怀、严谨科学、美育素养等元素,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升,学习成效显著,专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增强,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综合素养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