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闫学
记者:闫老师,您好!我知道您和您的团队这些年在语文教学上致力于儿童高阶阅读能力的培养和高阶思维水平的提升,请问您为什么要聚焦于此?在这方面又做了哪些探索?
闫学:在提倡阅读能力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今天,从单一的课内阅读到丰富的课外阅读,从单篇阅读到群文阅读,从整本书阅读到群书阅读,从纸质阅读到多媒体阅读等,学生的阅读现状确实有很大改观。但这些热闹之下也隐藏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浅阅读、泛阅读、功利阅读、非策略阅读、被动阅读、单线阅读,以及读得多而写作能力还是得不到提升等阅读素养不高的问题。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 2018)對阅读素养定义为“为达到个人目标,增长知识和发展个人潜能及参与社会活动而对文本的理解、使用、评价、反思和参与的能力”。这里所指的能力即高阶阅读能力。
这就不得不重新思考阅读能力培养这个关键问题。阅读能力是在阅读实践中培养的,但纵观我们当下的阅读教学实践,某些现象却令人堪忧:一些看似热热闹闹的课堂,其实并没有启迪学生真正的思考;在小手如林、积极发言的背后,可能学生的思维水平始终停留在浅层与低阶,并没有在学习中得到应有的提升。这样的课堂不仅导致了教学的低效,而且浪费了学生宝贵的时间,错过了学生思维发展的最佳时期,对学生高阶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是极其不利的。
由此,我们对高阶阅读能力落地小学语文教学的路径与策略展开了探索,提出了多层面梳理文本信息、多维度发掘文本内容等若干路径与教学策略。
近年来,我和团队在共同研发、创生一门课程——“擦星”儿童主题群书阅读课程。在建构了基本课程框架、完成了课程实施纲要之后,我们开始了在实践方面的推动与探索。所谓主题群书阅读,是指师生为达成一定的阅读目标,在整本书阅读的基础上,基于不同年级与阅读基础的儿童思维发展水平及认知背景,围绕一定的主题或项目,以每个主题或项目平均关联三本或三本以上的书籍,采用丰富多样及有针对性的阅读策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的行动。我们将以美好的课程为载体阶梯式地培养6~12岁学生的高阶阅读能力,在他们语言、思维等各方面能力高速发展的关键期,不遗余力地夯实和提升他们的阅读素养。
记者:您一直强调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的首要基本功,是基于怎样的理解提出来的?在文本解读方面,您和团队取得了哪些成果?
闫学:文本解读很重要,它直接影响着教学目标的制订、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策略的确定,甚至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课堂结构也构成影响……这些都是中小学语文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达成的共识。基于这样的原因,中小学语文教师把文本解读看得十分重要,文本解读也就成了语文教师首要的基本功,甚至成为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
但由于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和阅读视野的狭窄,不少教师对各种文本理论缺乏系统的学习,因此不具备基本的文本解读能力,以至于把教参当成唯一的备课资源。这样的教学无疑是封闭的,无法与学生形成高质量的教学对话,所谓语文素养的提升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有的教师解读文本只是单纯地从经验出发,没有学会基本的文本解读方法,在解读文本时往往束手无策。另外,有的教师虽然具备一定的文本解读能力,但不能将文本解读的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资源,文本解读与课堂教学是脱节的。我的《小学语文文本解读》一书的写作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
记者:您率领团队老师历时九年,构建了丰富、立体的儿童绘本群书阅读课程体系,请问该课程体系的创生与实施基础是什么?可否介绍一下目前该课程体系的最新研究成果?
闫学:“童年的星空,如果没有绘本,会是什么样子?也许没有什么不同。日月依旧流转,即便是灰蒙蒙的星星,也依然会长大。只是——你不去叫醒星星的耳朵,他也许会沉睡不知天明;你不去擦亮星星的眼睛,他也许会忘记自己能发光……可是,如果你用绘本去擦一擦那些星辰呢,世界就变得有点儿不一样了。你默默种下的那些绘本的花朵,会渐渐弥漫出灵魂的香气;你悄悄洒下的那些阅读的光辉,会慢慢地发散出精神的光亮。”这是我们团队创生“擦星”儿童绘本群书阅读课程的一段宣言。用绘本擦亮童年的星辰,让美好的书籍与童年相遇,是我们的初心,也是我们的痴心。
2013年,我离开教研员的岗位回到学校做校长,就提出了“无边界教育”的课程,主张课程应打破学科界限,开拓学习时空,寻找、纳入、整合、建构、创生各类优质、美好的课程资源,将生活与世界作为教科书,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整合贯通,从而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开启学生的智慧,丰富学生的精神,丰盈学生的生命。
绘本就是这样一种美好的课程资源,不仅天然地适合儿童,也是可以读一辈子的书。它是图文的合奏,用孩子们能够理解的、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浅出地讲述一个个或温暖、或忧伤、或绚丽的故事,其丰富的内涵和多样的题材使它具有多种适应性和长久的生长性。从没有任何一种书,能够像绘本这样承载那么多丰富、润泽、美好、让人能够感念和回味一生的东西。把绘本作为课程资源引进课堂,会让课堂也变得丰富、润泽、美好起来,会让孩子们走出课堂后能够不断地感念、回味,并且伴随他今后的人生。因此,观照儿童生命成长的秘密,充分挖掘不同绘本的特定元素,与儿童生命成长建立丰富的联结,成为我们对绘本阅读课程的定位。
历经了九年的时间,有过几次课程的更名,绘本群书阅读课程呈现出一门卓越课程慢生长的实践样态,每一次名称的改变也意味着对课程本身的超越。迄今为止,它已经成为一个比较完善、丰富、立体的课程体系,从课程资源、阅读空间的建设,包括课程板块的架构都是比较成熟的。目前,“擦星”儿童绘本群书阅读课程已经拥有完整的九大主题板块,即儿童智慧开启、儿童亲情体味、儿童哲学启蒙、儿童美学鉴赏、儿童国际理解、儿童品德涵养、儿童心理治愈、儿童人际交往、儿童创作评鉴。每个主题板块之下精选若干本经典绘本组成“群书”,并以启读课、赏读课、创读课的课型实施主题群书阅读。同时,我们建成了包括课程手册、课程音频、教学课件、阅读微课、原创绘本、课程评测等在内的全套课程资源,形成了一个课程群的体系。我们也相继出版了《绘本课程这样做》和《绘本课程实施手册(1~6年级)》,希望我们团队的研究成果能给有志于绘本阅读推广的老师们提供些许借鉴。
记者:在教师培养方面,您一直主张“阅读是一种本源性研修”,怎样理解这一主张?团队是怎样通过阅读提升专业水平的?
闫学:阅读不仅应该成为研修的核心,而且应该成为研修的起点。假如没有阅读作为一个教师的精神底色,所谓磨课就很容易沦为一种纯粹的技术操练;同样,假如阅读没有成为教师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做教科研、开发语文课程以及教育写作、教育反思就成为无源之水。因此,我们把阅读称为一种本源性研修。
我一直倡导并秉持这样的理念:一个真正的优秀教师,应该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精深的专业知识、深厚的教育理论基础、开阔的人文视野,而优秀教师是读出来的。这句看似偏激的话语并非否认课堂教学、教育科研的重要性,而是强调阅读在教师成长中的核心作用。决定一个人成为优秀教师的因素固然很多,但我们都无法否认这样一个事实:如果一个教师不读书,他就不能在教育教学这条路上走得很远。换句话说,一个不读书的教师,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优秀教师,优秀教师首先应该是个读书人。
比如,我们未来科技城海曙小学的校本研修分为三个主要模块:“向晓”研读、“启明”课堂、“扬辉”论坛。“向晓”研读就是教师读书会,我们每学期指定一本教育书籍大家共读,结合自身教育实践开展读书报告。我们已经共读了《教学勇气》《势不可挡的学习》等书籍,《教学勇气》的译者吴国珍曾来到学校参与老师们的读书分享。同时,我们要求每位教师自由选择至少一本自己感兴趣的书籍独立阅读,进行“好书推荐”的分享。老师们读《教育情调》《数学之美》《追风筝的人》,也读《学记》《中国哲学史》《小说面面观》……即便在疫情肆虐期间,读书的步伐也没有停歇,我们总是如期相约“云上书房”。因为阅读,我们不断在精神上实现突围,心灵变得敞亮起来,知识结构不断完善,课堂实践不断循环上升,教育研究与反思也不断走向纵深。我们在一起,会一直读下去。
记者:多年来您形成了“神韵如茶”的课堂教学风格,请谈谈您对好课的理解。
闫学:我曾欣赏过一些优秀教师的课,常常感佩于这些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出良好的教学技巧。圆满的环节设计,精妙的教学语言,恰当的媒体使用,适度的鼓励夸奖,都是深深吸引学生的妙方。学生喜欢这样的课堂,喜欢这样的教师,这是一种非常好的课堂状态。这样的课,常常也被认为是好课。
但是,这样看似无懈可击的课堂,却恰恰隐藏了最大的问题,因为这样的课堂更多的是动人的吸引,是完美的控制,是知识的最大化传递,而没有给学生更多思考的空间,没有激发学生追问的意识,教师只是把现成的知识从口袋里拿出来双手奉送给了学生。这样的课堂虽然展示了知识本身的美,学生却变成了知识的俘虏,逐渐丧失了自主寻求知识之美的能力。
好的课堂,不仅仅是对学生的召唤与吸引,更应是一种解放与激发,是使学生自由地驰骋于思维的无限世界中;好的课堂,不是一座禁锢与控制学生的华丽建筑,它应该是一个没有边界的星球,有着适合种植任何一种植物的土壤;好的课堂,不是精致与紧密的行云流水,而是赋予学生沉默静思的时间与空间,激活学生内部真正的思维挑战,在课堂上构筑高质量的互动对话。而好的课堂上的教师,一定是一个引领学生不断向思维高处攀登的人,一个努力帮助学生看到自身潜质的人。
记者:您主张每一位教师都要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教学领域,逐渐形成自己专属的教学品牌,请谈谈您的看法。
闫学:众所周知,一个企业若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必定是拥有自己的王牌产品或者品牌形象,从而具备了一定的核心竞争力。教育亦然。很难想象,一所好学校会没有自己的教育品牌,一个好教师会没有自己的教育品牌。如果一个学校有许多“品牌教师”,我相信这一定是一所好学校。
我主张每一位教师要树立品牌意识,实际上希望成长中的教师去发掘自身的优势,让自己成为应该成为的美好样子。我一直在跟年轻的教师朋友们讲,在职业生涯的最初几年,一定要在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多方出击,进行多种尝试,以寻找自己专业发展的最佳方向与最擅长领域。我相信,只要有发展自我的意愿,总有一款适合你。比如,我们团队的教师或是在朗读教学、儿童诗教学、单元整组、学科统整等课题研究方面,或是在习作能力培养、绘本读写、整本书阅读等课程研发方面,都在朝着自己既定的方向开展探索实践。个别教师出了专著,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已经颇有建树。
一旦你找准了方向,就要下决心在这个领域打造自己的专属品牌。走这条道路并不容易,既充满了孤独,也浸透了汗水。因为真正的教育教学研究,从来就不是喧嚣的,不是呼朋唤友一起玩的,它要求你能够耐得住寂寞,摒弃急功近利的杂念,沉静下来,在自己的课堂上脚踏实地去实践、反思、提炼、总结。当你沉潜数年,术业有专攻,才会小有成就。当你“小有成就”了还不够,还需要“咬定青山不放松”,继续钻研,持续努力,在这个领域打上自己的独特标签,成为公认的行家里手,才能成就自己的教学品牌。
如果有一天大家提到教学的某一个领域,就会自然提到你,或者当大家看到你就会自然想到某一个教学领域,你就拥有了自己的专属品牌。而拥有专属品牌的最大好处,是从事教师这个工作满满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同时這份尊严和荣光也会成为擦亮自我品牌的永动力。
记者:能谈谈在您的专业发展道路上,哪一个人对您产生了深远影响吗?
闫学:1991年,我走上教师岗位,2002年被评为特级教师,2004年成为语文教研员,2013年做校长至今,许多人讶异于我的成长速度之快,猜测我是否有什么过人的天赋,或者得到了什么特殊眷顾。其实,如果说我得到了什么特殊眷顾,那就是我在教师生涯的起始阶段就非常幸运地遇见了一个人——苏霍姆林斯基。
我做一线教师的那十几年,正是一个青年教师逐渐成长、形成教育信仰与价值观的关键阶段,苏霍姆林斯基无数次将我从迷惘与困惑的泥潭中拉了出来。对我来说,他不仅是一位精神导师,而且在许多教育教学的具体问题上,他的一系列百科全书似的著作都在不断地指引和教导着我,成为我直面问题、解决问题最好的教科书。不仅如此,他让一个青年教师懂得了一个非常重要又非常素朴的道理:好老师都是为了爱孩子而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人,而孩子们都只爱那些爱孩子的人,这是教育成功的前提和关键。否则,再多的智慧、再高明的技巧,都是徒劳。
在遇见与追随苏霍姆林斯基的20多年里,2009年,我完成了《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一书;翌年,我又完成了《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一书。这两本书一经问世,便受到一线教师的热烈欢迎,多次重印,成为教师用书市场上的一个奇迹。其实,真正让我自豪的是,当我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书,写下这些与苏霍姆林斯基有关的文字,就是在与一颗伟大的心灵对话,他的著作中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悲悯的情怀、心灵的关切、人性的尊重,以及永不言弃的理想与信念,也深深地鼓舞着我:在这个世界上,教育这项工作固然充满了艰难和历险,但它是值得做的,因为当你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你就一定能够找到每个孩子心底蕴藏着的宝藏,也一定能够想到办法去挖掘这些宝藏。
记者:您和团队在儿童阅读课程未来课堂
的探索方面有什么新打算?今后在这方面的研究有什么新计划?
闫学:我们处在未来已来的多媒体时代,虚拟社区、海量资源、云端课堂等这些新社群、新媒介、新工具正在悄悄改变阅读课程的“脸”。我们团队顺势而为,正致力于“擦星”儿童阅读课程新型“文学圈”的构建,打造技术支持下以儿童为中心的阅读新环境,培育新型的良好的阅读生态,使阅读课程本身不断绽放新的活力。
我们认为,课堂的“未来性”,不仅仅是技术层面上的,还指向人的“未来性”的实现,也就是能够促进儿童高阶思维、沟通与合作、批判与创新等能力的形成。因此,未来课堂的内核——面向6~12岁儿童的“擦星”阅读课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将是我们研究计划的重点。
同时,我们将继续利用在线直播平台打造“云课堂”阅读教室,根据阅读主题活动的需要跨越时空、灵活开放,让全国各地甚至世界每个角落的孩子都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参与,让自主性、个性化的学习成为现实。
我们也将遵循儿童心理發展特点和阅读活动规律,优先选择运用适切的小程序、APP、软件等新工具,并针对个性化学习需求,实现工具软件的叠加运用和即时转换。比如,运用“草料二维码”,整合阅读海量资源,在导读过程中提供给儿童丰富的阅读背景、思考材料;运用思维导图APP,让阅读思维可视化,开展以儿童为中心的交互式深度阅读;运用讯飞语音软件,打通说与写的智慧通道,让识字量偏少的低年级学生也能自如地进行阅读表达。再比如,通过“喜马拉雅听书”,随时随地开展“叫醒耳朵”的阅读,让每一天的晨诵暮读、午听夕闻,都能成为与名篇经典的相约之时。
我们希望“擦星”阅读课程的未来课堂,让儿童得以沉浸于长时、海量、高质的阅读现场之中,我们更希望孩子们在这样的课堂中爱上阅读,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将阅读作为一种日常生活。当童年与书籍相伴,书籍就成为孩子生命中的一部分,他们会找到自己,认识自己,看到更大的世界,成为一个真正的“未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