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精准资助育人工作机制的构建

2022-03-13 12:26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35期
关键词:根本任务立德困难

杨 赛

(北京服装学院党委学生工作部,北京 100029)

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政协医卫、教育界联组会上再次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也必然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根本任务。当前,高校学生资助体系日臻完善,已经建立起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阶段的全覆盖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使“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庄严承诺得以实现。一直以来,高校学生资助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与此同时,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学生资助在识别受助对象,学生需求和资助育人的精准性层面还存在不足。因此,可以从正确认识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精准资助育人内涵,探索构建高校精准资助育人工作机制着手,进一步提升高校学生资助的精准性,充分发挥其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重要作用。

1 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精准资助育人的内涵

“立德树人”是当前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与目标,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灵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立德”就是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树人”就是为建设社会主义培养优秀人才。2017年,教育部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十大育人体系”[2],其中强调要“全面推进资助育人”,“把‘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结合起来”,由“助困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转变,将物质帮扶与思想引领,道德培养、精神激励好和能力素质提升有机融合,使受助学生能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由此可见,当前,高校精准资助育人应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精准帮扶措施为受助学生解决差异化的个体成长和发展困难,指引他们走出精神和思想上的迷茫与困惑,把精准资助与精准育人相结合,助力受助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 立德树人背景下构建精准资助育人工作机制的重要意义

2.1 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成效的重要抓手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当前,随着我国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逐步完善,高校学生资助已不仅仅只局限于“大水漫灌”式地解决学生的经济困难,而是遵循青年学生成长规律,“因人施策”地解决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生活、学业、人际交往、心理和就业等方面的各种困难和困惑。这些问题往往也是他们思想问题的根源。解决这些学生的思想问题既需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也更需要精准聚焦他们的实际困难和需要,在办实事、解决实际困难中融入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因而,精准资助育人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成效的重要抓手。

2.2 是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提高青年学生的身体素质、科技文化素质、思想道德水平,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高校学生资助政策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安心学习,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保障,如果缺少这一重要保障,学生也就无法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文化素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就无从谈起。因此,精准资助育人是高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

2.3 是当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现实需要

当前,高校学生资助体系逐步完善,资助经费投入逐年加大,在物质保障的层面已取得显著成效,但提升资助育人精准度和育人成效的长效机制还有待完善。因此,围绕“立德树人”,建立精准资助育人机制,进一步推进高校资助育人精准化,提升精准资助育人的成效,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现实需要。

3 立德树人背景下构建精准资助育人机制的构建路径

高校学生资助归根结底是要服务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应该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学生资助旨在“育人”,但贵在“精准”。为更好实现精准资助育人目标,充分发挥高校学生资助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作用,尝试从资助育人的思想引领引导、实践拓展、制度保障、环境优化和评价反馈进行整体建构,进一步完善精准资助育人工作机制,增强精准资助育人成效。

3.1 坚持分类指导,建立各有侧重的资助育人思想引领机制

构建精准资助育人的思想引领机制首先要发挥各类资助项目育人的载体作用,以有形帮扶为载体,充分挖掘育人功能导向,将资助育人功能寓于各类资助项目的全过程,使受助学生受资助即受启迪。一是以助学金等助困类资助在受助学生中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厚植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情怀,引导学生知恩感恩,懂得奉献担当。二是以奖学金类资助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奋发向上,努力增长建设社会主义的才干,成为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三是以助学贷款提高学生对个人信用的认识,引导他们诚实守信,诚信还款;帮助他们了解金融知识,提高他们对不良校园贷款、电信诈骗的防范意识,引导他们树立理性的消费观。四是以应征入伍学费资助解除大学生应征入伍在经济上的后顾之忧,增强他们对保家卫国神圣使命的荣誉感,引导他们爱国奉献,投笔从戎。五是以毕业生学费资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鼓励大学生扎根基层,引导他们到祖国的广阔天地有所作为。其次,以无形帮扶为延伸,关注受助学生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克服成长过程中的困惑与挫折,培育他们积极心态和健全人格,给予他们成长成才的精神力量。

3.2 立足学生需求,建立因人施策的资助育人实践拓展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实践锻炼对于青年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他指出,“广大青年要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学习,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注重学习人生经验和社会知识。要坚持知行合一,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炼、增长本领”。当前,高校困难生在解决了经济困难的同时却面临各种发展上的瓶颈与局限。为此,应遵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结合学生的需求和意愿,搭建能力提升和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平台,补齐资助育人的“短板”。对于低年级困难学生,着力以勤工助学、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等形式引导受助学生直面困难,热爱劳动,心系社会,关心国家,成为自立自强,求真务实,有大爱大德的人;对于高年级困难学生,为他们提供专业实习机会和创新创业指导,深化他们对本专业的认识,引导他们热爱专业,增强专业实践能力,为融入社会做好准备;激发他们的创新创业热情和精神,为他们创新创业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和专业指导,鼓励毕业生积极投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每个受助学生发展能力的提升提供良好实践平台。此外,围绕专业实践能力提升,建立“以赛促学”激励机制,设立专门奖学金,鼓励困难学生积极参与国内外专业学科竞赛,对于在各类国内外竞赛获奖学生给予物质奖励,促进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提升。

3.3 立足学生发展,建立精准资助育人就业帮扶机制

“贫困生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弱势群体”[4]。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能就业、就好业事关社会公平,对于其个人发展和家庭经济状况改善至关重要。因而,针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群体,应建立“一对一”就业帮扶机制。一方面,要帮助他们增强就业竞争力,为他们提供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培训;另一方面,针对学生个体情况,推荐与之匹配的就业单位。此外,也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就业观,鼓励他们投身基层,脚踏实地。

3.4 遵循规范管理,完善精准资助育人制度保障机制

要实现高校精准资助育人目标,首先要发挥政策和法律的保障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一方面,在当前“精准资助”的要求下,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应“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聚焦当前资助政策中在实施过程中的“痛点”“难点”,着力提升政策的精准化。目前,“中国高校贫困生无法认定的根源在于信息不对称,中国税收系统和征信系统不完善,无法获知学生准确的家庭收入”[3],如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识别和认定一是依靠学生自己填报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二是依靠对学生平时消费的观察,两者均主管因素较大且无法有效核实和印证。因此,应进一步“因地施策”,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完善区域性的认定细则,制定科学的量化认定指标体系,保证资助对象认定的精准和公正。另一方面,也应适时将学生资助纳入相关法律法规,在学生资助实施过程中增强师生的法律意识,加大对相关违规行为的惩戒力度,增强法律对学生资助约束力。其次,要充分保障学生资助的机构和人员设置。完备的机构设置和充足的人员队伍是做好学生资助的重要保障,对于资助育人成效至关重要。目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多由辅导员承担,而“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仍然存在稳定性不强、专业能力缺失、工作热情不高、梯队结构不合理、综合素质整体欠缺等问题”[5]。因而,高校应按照要求设置校级学生资助管理部门,按照要求配比安排相应专职工作人员。针对当前学生资助一线队伍多为辅导员兼职且流动性强的情况,应尝试设置二级学院相应专职人员负责学生资助工作,充分保证一线工作人员稳定性和专业性。与此同时,应进一步加强学生资助工作队伍建设,定期开展相关政策和业余培训,提升学生资助工作人员专业化水平。

3.5 汇聚育人合力,形成良性互动的精准资助育人环境优化机制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一重要讲话科学回答了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精准资助育人目标,在“如何培养人”这一问题上,家庭、学校、社会都有责任,都应不断优化环境形成学生资助协同育人机制。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家庭教育做了深刻论述,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因而,就家庭环境优化而言,家长应注重言传身教,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家庭暂时存在的客观困难,积极化解家庭矛盾,传承良好家风,为学生成长营造良好的和谐家庭氛围。

就学校环境优化而言,要加强校风和学风建设,树立励志典型,引导学生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和精神追求,摒弃浮躁功利的不良风气,不攀比、不奢侈,营造充满正能量的校园氛围。除此之外,应积极营造全员资助育人的良好氛围。依托勤工助学、“三助”岗位、专业实践等平台凝聚全校师生深入参与资助育人工作,将对受助学生的思想引领纳入学生日常管理和指导中,实现学生资助育人全员参与。

就社会环境优化而言,要大力倡导捐资助学,积极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各种实习、就业和学习交流等平台;同时,要批判和抵制当前社会上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等错误观念,弘扬脚踏实地,靠奋斗和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理念,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此外,要净化网络环境,注重保护受助学生的隐私,大力打击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电信诈骗,网络不良贷款、网络传销等违法犯罪行为,营造安全的网络环境。

3.6 聚焦育人成效,建立精准资助育人的评价反馈机制

学生资助覆盖面广,经费投入巨大,但资助育人成效是否达到了“立德树人”的目标需要由量化的评价和反馈机制进行评估。评估体系应围绕德、智、体、美、劳五个维度评估精准资助育人工作的成效与不足,并将评估结果纳入学校日常工作考核体系,保障资助育人工作的精准化和可持续发展。

资助是手段,目的在育人。“立德树人”既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也是学生资助的最终目标。完善高校“精准资助育人”机制事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成效和“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作出重要指示。当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必须进一步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索完善精准资助育人的长效机制,持续不断推进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精准化,全面助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

猜你喜欢
根本任务立德困难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选择困难症
振兴发展是老区根本任务
“严以修身”先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