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帅 李谭
当前,我国金融业已经逐步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正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目标而奋斗前行。作为我国银行机构体系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商行将如何更好地顺应新形势,服务于国家及归属地战略布局中,实现自身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是亟待攻克的课题研究。
回顾城商行的发展历程,其在支持地方金融发展中的积极作为、促进区域转型升级:作为服务地方的核心主力之一,应深耕本地市场,助力当地传统优势行业及现代商贸物流、地方深度文化旅游等当地重点打造的特色产业做大做强;作为服务城市建设的强有力推动者,顺应城镇化高质量发展趋势,深度耦合地方政府政策,为城市更新改造、基础设施建设等发展方向提供基础保障[1];作为地方服务社会民生的主要参与者之一,城商行应发挥了解地方、熟悉民情等自身优势,在普惠金融、绿色金融、供应链金融等领域,培育好特色业务、承担住社会责任,逐步成为服务城市发展和满足居民金融需求的生力军。
在最近几十年的发展进程中,城商行的具体发展逐渐出现了较为明显分化:一批城商行实现了自身高质量发展,在业务规模、经营效能上逐步跻身自身领域顶 端[2]。与此同时,也有部分地区的城商行管理上较为粗放、经营情况面临困局,部分银行甚至出现了重大经营问题而被地方银监会直接全面接管重组[3]。究其根本,城商行发展出现了层层分化的核心原因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是否能积极主动融入地方实体经济中并稳步推进自身转型,在与城市发展协同演进中做优做强[4];其次,是否不断开拓进取,以精细化管理服务带动专业化经营,激发自身的活力和效能;最后,是否能守住好风险合规底线,在主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中行稳致远[5]。大部分的城商行也已经认识到以上几个原因对于其发展的重要性,不断探讨与学习,加快转型提质步伐,呈现出各自独具特色的发展典型模式。
典型地区模式,以台州市为具体案例,台州市域的三家城商行及部分其他地区城商行台州分行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特色鲜明、行之有效的小微金融服务体系。通过深化具体村居、工业园区、基本市场、行业经营,推动客户建档,开展自上而下全面授信,与客户做朋友;加快现代科技在小微金融服务中的应用,客户经理可以手持Pad 深入社区、市场乃至田间地头,实现了对小微企业全面深入了解,设计出更贴合客户需求的具体金融产品;通过多年探索,形成了“三品与三表”“三细看三不看”信贷风控模式,通过交叉信息验证,获取客户真实信息并了解实际需求动因。机构业务模式,政府机构、学校院所、医疗看护等机构业务已成为城商行公司业务的重要抓手。部分城商行依托与本地政府部门天然联系,建立起良好的政银合作关系、互信沟通机制和业务服务网络,机构业务主体地位不断筑牢;构建起较为完备的政务产品基本账户、业务系统和服务体系,取得了地方财政国库的集中大规模支付、人社、国土、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及非税收入等领域直接代理行资格,承办医保、养老保险等多项民生业务[6]。资源禀赋模式,部分城商行结合本区域经济发展独有特点、区位要素优势、区域重点产业发展概况等,把握国家重大战略及地方发展规划等带来的发展机遇,充分挖掘自身资源优势,打造独具特色的金融专业品牌[7]。
在当前经济发展压力巨大、新旧动能转换的宏观大背景下,银行作为典型的顺周期行业,发展面临了不少挑战。特别是对于扎根城市基层的城商行群体而言,其经营管理面临着更高标准的要求、发展环境面临着更为波动的变化。从内部来看看,城商行既有经营机制决策灵活、决策链条相对较短、熟悉所在城市区域等明显优势,也存在者发展规模效应不足、管理较为松散等问题[8]。因此,外部环境的变化带来的最终是机遇还是挑战,关键在于客观分析环境的基础上,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加以有效应对与化解。而深化“三个服务”的具体定位,恰恰是城商行发挥自身优势、把握外部机遇的大方向。
当前,城市发展的外延和内涵正在发生深刻而剧烈的变化。我国的城镇化率整体已超过60%大关,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更是已突破80%;与此同时,在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具体引领下,城镇化正以城市群、都市圈等为直接主体加快顺势发展,这当中蕴含着极大的市场空间。以上海银行这一典型城商行为例,既拥有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实施带来的国家政策红利,又有上海市提出“五个新城”、打造浦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临港自贸新片区建设的地方政策机遇。面对如此区位优势,上海银行要主动进行作为,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化做优做强,提升服务效能,竭力成为所在城市的主流、优质金融服务提供商[9]。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的大背景下,产业布局变化正在加速而深刻的演进,我国国民经济对于房地产、传统大基建等行业的依赖度逐步线性下降,而高新装备制造业、绿色可再生能源、质子生物医疗等新兴产业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生力军。新兴产业发展中,中小企业是行业构成的主流之一,这为城商行服务中小企业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应用、大数据中心运营、云计算的推广等技术的快速普及,大幅提升了金融服务的效率,以在线供应链金融为典型的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势必将拓展银行服务边界,为银行触及更多中小企业客户提供便利[10]。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高质量发展,我国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及金融需求正发生深刻的革新。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直接有效提振居民消费意愿及能力,并带来更多元的财富管理新需求;人口老龄化进程亟需我们注意,市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追求势必将催生养老、医疗等民生产业高质量发展;居民消费行为的快速变化,从“线下面对面”到“线上全程无接触”、从单一业务结算服务到综合业务金融服务、从特定具体场所到融入随机场景生态,也对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更全的要求。这些变化将为城商行聚焦居民消费金融、民众财富管理、养老普惠金融等重点领域,创新服务方式、优化客户体验感官带来更加广泛的拓展空间。
深化金融数科应用,拓展具体服务区域边界。以数字化赋能客户管理与服务,通过线上渠道触达更多潜在客户、获取海量的具体用户数据,并基于对客户行为的深度分析,提升客户全生命周期的价值效益。以场景化来丰富业务服务内涵,借鉴元宇宙思维,突破传统银行物理网点和电子银行的固有局限,将金融服务下沉至市民衣食住行等高频生活场景布局,打造特色场景生态圈,为客户提供不止于狭义金融的综合服务,也能积极主动融入国家和区域经济产业布局。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关键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其中,大规模产业布局既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动力,也是城商行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实际落脚点,既要着眼于大局,将自身转型发展的内生需求与外部区域产业结构相结合,主动优化金融供给具体结构,将更多资源配置到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领域;也要牢牢把握主线,在产业对接的广度上,不宜追求面面俱到,而应当结合自身优势,以重点产业为切入点,做精、做优及做深,培育独有业务特色。当前,科技创新是国家推动产业升级的一条重要政策主线,也是银行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发展的核心所在。但在实务中,数科企业大多具有专业性较强、资产结构较轻、经营发展不确定性较大等特点,需要城商行在机制、产品等方面加快进程进行突破。近年来,上海银行在服务数科金融方面探索出一条比较可行的路径。发展方向上,重点聚焦人工智能、医药生物和手机芯片三大先导产业。此外,设立科技类专营支行,并推行差异化的授信审批和激励约束机制。最后,通过与产、教、学、研、政五方通力合作,以联合创新研发中心、科创金融业务行为实验室等为载体,研发创新型金融产品,特别是在具体的集成电路及芯片领域,已初步形成“一套体系、一个专家库、一组特色金融产品”。同时,结合不同发展阶段的数科企业需求,持续完善科创贷款、产业链金融服务、投贷保联动等产品体系。截至目前,上海银行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已超过5000 户之多,并为经营所在地四分之一的数字科创板上市企业提供具体专业化服务。对于经营环境的变化,城商行要从自身禀赋出发,坚守不变的定位,在变化的环境中看清走向、明确策略,把握发力点和突破口,不断打开银行的发展新格局[11]。
深度参与城市运营转型,聚焦智慧绿色低碳转型等领域,加快提升服务能级。与此同时,融入城市建设,城商行应当加强主动对接。对内从体制、机制、资源等方面完善体系化安排,对外加大与当地政府机构和主管部门的对接,从源头及时了解项目信息,提升业务落地转化效率。同时,应当加强同业合作。城商行受限于规模、渠道、风控能力等因素,在参与区域和城市重大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单体服务能力可能无法满足要求,可通过城商行之间或与大型银行、政策性银行加大信息交流和业务合作,分享城市发展红利。近年来,上海银行在服务城市建设和低碳转型方面进行了不少探索。在服务区域协同发展方面,聚焦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成渝都市圈,完善总行顶层设计和经营策略,优化当地经营机构发展布局,提升对接服务能力。在服务城市建设方面,聚焦城市更新改造,在上海新一轮旧改工作中,牵头多个重大项目,并将上海经验拓展至上海以外地区。聚焦上海“五个新城”建设,与所在区政府机构深化对接,围绕智慧城市、基础建设、公共服务、人居环境等,“一城一策”研究编制了综合金融服务方案,并将在“十四五”期间安排不少于2000 亿元的专项资源予以支持。在服务城市低碳转型方面,上海银行以“双碳”目标为引领,聚焦大气治理、新能源、绿色建筑等重点领域,推进绿色金融发展。以建立“绿树城银”品牌为契机,发布了《上海银行双碳白皮书》和《绿色金融行动方案2.0》,明确发展目标和实施路径,推进自身低碳化运营,赋能绿色产业和绿色城市建设[12]。
以市民储户为中心,提升经营发展能级。客户基础的优劣决定着一家银行发展的边界和潜力。城商行要实现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转变思维,将客户作为经营管理逻辑的起点,加快建立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产品服务体系,聚焦客户需求和体验,推进产品服务、业务流程的设计和迭代更新,提供一站式的综合解决方案。充分利用反应速度快、决策链条短、地缘人缘熟的优势,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满足城乡居民多元化需求方面与大型商业银行展开差异化竞争。在客户选择上,着力发掘并解决那些尚未被金融服务覆盖且实质风险可控的客户。在流程机制上,重视质效管控,流程链条科学,删繁就简。在产品服务开发上,形成标准化及个性化两套规则体系,既要有标准化产品去匹配特定客户,还要建立及时响应客户诉求、迅速进行专业定制的个性化产品企业。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城商行是义不容辞的。城商行要致力于提供高品质、有温度的金融服务,以增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具体要从两个方面着手。提升网点经营能级,深耕当地客群。城商行源于地方、服务地方,应当利用本地机构布局相对密集、客户基础和信任度相对较好的优势,着力发挥网点三方面的作用。首先是作为拓展新客户、深化客户经营的堡垒,辐射和带动周边区域客群。其次是作为交易服务的中心,为线上渠道使用不熟练的中老年客群,以及具有复杂金融服务需求的高净值客群等提供差异化服务。比如,上海银行坚持为老年客户提供专属服务,打造养老特色网点、支持存折的智能机具等适老服务渠道,并借助线下网点开展市民课堂,帮助老年客户更好融入智慧社会、乐享美好生活,得到了老年客户的广泛认可,服务养老客户数量在上海地区长期保持首位。最后是作为展示企业形象的重要窗口,改善网点服务环境,提升网点服务质效,从而优化客户到店体验,增加客户的黏性和忠诚度。
2022 年,面对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等多重内外因素考验,总的来说,城商行直面各种问题,整体上取得了积极且长足的发展。但城商行在盈利能力提升、业务结构优化、资产质量管控等方面还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在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城商行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但我国经济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也将为城商行发展带来发展机遇。城商行需要继续坚守市场定位,下沉服务重心,培育核心竞争力,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努力推进高质量发展。
引用
[1]张甜,曹廷求.地方财政风险金融化:来自城商行的证据[J].财贸经济,2022,43(04):21-35.
[2]王可,周亚拿,罗璇.银行互联网化、区域经营跨度与商业银行的发展——基于城商行设立直销银行的证据[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22,37(03):49-65.
[3]庞明,吴莎.城市商业银行盈利与风险承担——基于盈利结构和盈利能力的双重视角[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1(02):10-17.
[4]石实.股权结构、股东异常行为与中小银行风险承担——基于我国70 家城商行2015—2019 年的实证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22(05):61-69.
[5]大连银行博士后工作站课题组.2021 年中国城商行发展评述[J].银行家,2022(03):50-55.
[6]邢振明.城商行发展金融科技难点[J].中国金融,2022(04):101.
[7]王海,吴梦萱,尹俊雅.地区金融机构与僵尸企业——基于城商行设立的准自然实验[J].统计研究,2021,38(03):58-70.
[8]张骏逸,陈谐.商业银行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评价体系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21(12):79-87.
[9]李晓庆,杨帆,朱苏祺,曹广喜.公司治理效率、外部治理与商业银行绩效[J].江淮论坛,2021(01):44-53.
[10]武佳琪,张成虎,杨景涛.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的评价与实证[J].统计与决策,2020,36(11):154-157.
[11]刘向明,邓翔欧,藏波.市场模式、政府模式与城商行流动性风险化解——一个三期博弈的分析框架[J].金融研究,2020(04):131-146.
[12]宋博,董静,王宁.新时代中国城市商业银行改革与转型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20(03):123-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