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莉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创新是发展第一动力。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产业复杂化,企业创新呈现出需加强内部和外部资源协同和融合的态势,如何将“内部”和“外部”两种创新渠道深度整合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创新和市场拓展都非常关键。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企业应不断调整知识产权管理策略、不断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在开放创新背景下的知识产权管理,应重点关注如何将知识产权作为产业间各企业间协同的介质,充分发挥好合作共赢的黏合剂作用。
文章研究从一个科技创新企业如何融入产业生态开放创新实践出发,主张将知识产权作为企业核心战略资产进行管理,从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模式、获取能力、合作管理、能力储备四方面给出企业创新管理的实践建议。
开放创新(Open Innovation)是指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通过与外部组织的广泛合作,整合内外部创新资源进而提高创新效率与效益的一类创新模式。科技创新已不是一个国家、一个企业能够完全独立完成,全球化的产业链生态布局让各企业能在全球范围内找到技术方案、构想等创新资源。
首先,开放创新属于一个全新的科研管理命题。开放创新模式真正起到助力企业创新,会受到内外部特定环境和因素的影响。企业应该思考的是“哪些项目或者产品需要开放创新?”“采用哪种模式进行开放创新?”“和谁一起开放创新才能达到短期和长期目标?”“如何做好开放创新的过程管理”等实质性问题。企业应通过体系化的深度思考研究,进一步明确各自不同的开放创新模式的获利机制。
其次,应避免过度开放降低企业自身竞争优势。知识和技术等创新资源在外部环境和组织内部创新过程之间合理流动。过度分享会导致一个企业泄露关键核心技术、流失技术骨干人才,导致被第三方企业弯道超车丧失自身竞争优势。同时,如果过度依赖外部创新技术的引入,在合作过程中没有做好外部知识的内化吸收,企业可能会陷入被合作方“捆绑”的困境,日积月累还将有被第三方企业彻底顶替市场地位的风险。
最后,避免未充分沟通必要信息导致项目失败。合作方若过分强调保护自身信息,容易走上故步自封的误区,进一步直接影响到合作合同中对权利和义务的法律规定,也会走到另一个极端“项目失败”。
总之,开放创新对企业发展战略、科技创新管理、研发激励文化都提出了较大挑战,企业应深度思考做好内部制度的顶层设计,进一步发挥知识产权重要战略资产作用,紧密围绕企业发展策略优化创新管理策略和体系。
知识产权是指民事主体对其创造性智力劳动成果、商业标志以及其他具有商业价值的信息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知识产权体现了不同创新主体对于自有智力成果的支配权和获利权,知识产权是一种保护和激励创新的法律制度,通过“严保护”让企业因为创新投入收到经济回报、让研发人员因为创新方案收到激励反馈,进一步引导市场中各创新主体积极投入开展持续创新,促进市场活动中的良性竞争。
在开放创新中,企业知识产权的跨组织流动能够实现商业化,体现知识产权管理的价值性。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采取委托研发、联合研发、创新联合体等多种方式获取创新技术融入自身企业经营中,同时科技创新的产出成果也逐步超出企业自实施的场景,可以采取技术授权、代码开源、制定标准、技术转让、投资公司等方式创造更多价值。
开放创新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策略是否妥当、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是否完善合理。
应自上而下建立重视知识产权质量的价值观,力求在质量和规模上达成平衡,因为只有高质量的知识产权组合才能在未来护航开放创新和企业发展,促进产业共同繁荣。
首先,从整体上应加强高质量知识产权培育和运用闭环管理。在开放创新中,知识产权是企业核心战略资产,“如何实现知识产权价值转化、如何通过知识产权实现权益再分配”是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重要目标。因此,需要建立以运用为导向的高质量知识产权培育机制。高质量培育是知识产权后续成功运用的前提条件,因此,从价值观到具体事务中的各项管理中都应强调高质量培育和运用闭环管理。同时,因业务不同一个企业会涉及多种知识产权类型,高质量培育应强调“知识产权多种类型组合”和“单项知识产权元素”两个层级,尤其是两层逻辑之间的深度融合[1]。
其次,应特别关注压实集成电路的特色管理要求。企业应加强集成电路的专项管理能力,紧抓集成电路、专利与技术秘密之间的协同保护,构建高质量知识产权资产组合。在芯片采购中要做好对供应商的资质审核,要求供应商对其提供的产品和技术作出不违背美国出口管制相关要求的承诺,确保不发生连锁风险。
最后,企业应密切关注数据要素等新兴元素发展。在数据经历资源化、资产化、资本化,最终实现价值化的过程中,数据要素市场也正逐步形成。现阶段,我国数据要素市场规则体系尚未正式建立,在实践中主要通过《民法典》《数据安全法》以及《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规范与行业标准对数据要素市场加以规制和指引。近期,国家知识产权局已经在探索数据要素这类知识产权的实践需要和管理要点,数据要素的规则将直接影响整体产业、企业的发展,各企业应提前布局加强相关能力储备以便于及时构建合理的管理模式。
企业作为一个组织,应强化自身获得知识产权的能力,借以实现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的可持续提升。企业获取知识产权的能力主要涵盖:扫描合作伙伴、吸收外部知识、激发自我创新、打造无形资产。
第一要提升扫描合作伙伴能力。扫描合作伙伴能力,就是快速识别和本企业形成知识产权积累互补、且能匹配推进项目需求的合作伙伴的能力,“找到最恰当合作伙伴”是一个开放创新项目走向成功的第一步。企业在进行外部资源开放利用时,首先需要完善知识产权准入的评估体系,对于开放创新合作伙伴、技术选型、专业人才的引入中要充分利用多种知识产权情报分析方法摸排实际情况,中压实引入资源合理性、合规性责任,尤其需要在重大合作业务、投资转让并购等关键环节前或环节中增加“尽职调查”环节,提升识别能力并助力将引入资源真正用好[2]。
第二要提升吸收外部知识能力。吸收外部知识能力,就是真正把外部渠道提供的创新方案、关键技术、隐性知识吸收消化为自身拥有,以便于服务未来。在开放创新中,需要在“防止过度知识外溢”和“利益一致共建共赢”两者间达成微妙的平衡,这需要合作团队要深度嵌入开放创新的整体流程,通过陪伴式交流用“咖啡”把知识武装到自己的“脑袋”,以便于当下合作目标的顺利达成,也给公司带来创新知识的真正积累。
第三要提升激发自我创新能力。“如何充分激发研发人员主体的微观活力”是企业创新自驱力充足的关键问题,也是企业创新管理的重要命题。知识产权是企业内进行价值再分配的介质,能相对客观评价一个研发人员的创新价值,并进一步影响后续“创新贡献-利益份额”的分配,正向引导形成“多创新多收获”的激励文化。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资产专业、评估、作价入股等制度体系,积极探索通过技术入股、运用奖金、质押融资等激励方式调动研发人员中长期的创新活力。
第四要提升打造无形资产能力。如何将创新、知识打造成为高质量知识产权组合,也是对企业极大的考验,是目前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中较为重要的问题。尤其应该关注如何将多种知识产权协同保护,形成更有价值的知识产权资产组合以应对未来挑战,这也增加了企业对于复合型知识产权管理能力和团队的诉求。同时要强化公司内部和外部合作伙伴知识产权的生产水平,培育知识产权专项人才,加强知识产权培育的过程管理,聚焦资源打磨精品无形资产,最大程度将创新成果形成高价值知识产权。
开放创新中,“如何处理好彼此利益冲突加强开放创新效能”是知识产权管理的新问题。
第一是坚持“市场客户是共同服务终点”导向,建立责权利对等合作框架。知识产权归属是各主体间利益分配的前提,关系到协同创新组织的长远及可持续发展。我国《民法典》《专利法》等法律中,对合作开发合同的知识产权归属采用约定优先原则,体现意思自治,同时规定在没有约定的前提下,知识产权共有[3]。在开放创新中,合作伙伴间应充分考虑合作双方资金投入、智力支持等实际投入,对知识产权归属、创新成果使用、创新收益权益进行明确约定,避免因知识产权利益冲突影响开放创新项目推进效果。
第二是夯实合同关键条款管理,结合具体场景提前约定并加强履行。一是保密条款。为防止出现知识过度分享产生不合理外溢,需要对保密范围、涉密人员、期限以及双方泄密责任等明确约定,同时,日常工作中要从技术上和管理上注重对技术资料的保密。尤其是技术合作开发合同大多需要使用到一方或双方已有的技术资料,这些技术资料可能还处于保密的状态,当事人双方可约定“无论合同是否变更、解除或终止,保密条款不受其限制而继续有效,各方均应继续承担约定的保密义务”。二是技术风险。技术开发往往存在成功与失败两种结果,开发失败可能是因为技术风险的存在。技术风险属于特殊的不可抗力,应在合同中明确技术风险的界定方式、责任承担方式,包括不限于合同目的变更、投资报酬返还,以免后续引发争议。三是投资条款。开放创新合同中,关于投资的约定应当体现合作双方对于研究成果的资金及技术贡献大小,明确合作双方各自投资的金额及在投资中所占的比例,对于以设备、场地、专利、技术等进行的投资,应折算为相应金额,前述投资具体约定对于知识产权不明确时确定双方份额比例具有参考价值[4]。
开放创新背景下,知识产权的管理内容多元化,尤其是目前知识产权“严保护、大保护”格局下,企业应建立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以应对未来潜在风险。
第一是优化成果管理。开放创新会让一个产品上叠加多个权利人的知识产权成果,且每个成果都可能附带复杂的使用权、收益权等权利义务。上述现象会增加未来知识产权归属的纠纷数量,同时也会提升纠纷处理难度。“如何减少纠纷?如何有效处理纠纷?”,需要各企业审视创新管理体系是否完善度和可靠性,具体可包括:成果管理颗粒度是否能细化到具体产出权利人、提前设计的收益模型能否引导双方长期良性互动、创新过程留痕能否应对司法有效证据的抗辩。
第二是培养专业团队。当知识产权风险突然出现时,第一时间的专业响应是将风险和影响降低到最低的关键环节。由于开放创新直接引入了多种外部创新资源,企业需快速涉猎包括专利、商业秘密、商标、著作权、开源、集成电路等在内多种知识产权类型,不同类知识产权的概念要旨、管理流程、司法实践等都各自不同,需要企业迅速补全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框架、专业人员,按照重要等级逐个主动升级专项审核机制,切忌停留在老习惯、旧理念中。
第三是深化外向模式。在开源、标准/行业组织、产业联盟等外向模式中,需要注重公司分享知识与企业战略、策略的匹配性,同时应加强公司参与过程中类似于标准必要专利的高质量知识产权生产,还应充分尊重上述模式中如产业政策、知识产权政策、专利披露等运行规则。同时,应加强对国家新法修订中出现“专利开放许可”新规定的研究,紧密跟进部委相关政策机制,从产业健康发展、企业业界形象的角度出发来思考并推进相关事宜。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知识产权应在顶层设计被考虑,以促进企业更好更主动地融入产业高质量发展中,设促进产学研一体共建共赢。开放创新要成功,必须做好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将促进开放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