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在《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课程建设中的探索与实践*

2022-03-12 17:47:34荆雪宁王丹丹刘娟娟王金凤
中文信息 2022年12期
关键词:育人德育考核

荆雪宁 崔 敏 王丹丹 刘娟娟 王金凤 陈 莉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山东 烟台 264100)

本文以护理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为例,对德育教育示范课建设过程中的探索与实践进行总结,提出具体的建设路径和方法,形成可借鉴、可复制的建设模式,以期推动其他德育教育示范课的建设。

一、德育教育课程建设总体设计

1.基于办学定位与专业特色,把握德育教育课程建设方向与重点任务

结合学校“融入产业,服务行业,面向基层医疗卫生事业与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培养‘品优技高’中医药人才”的办学定位,护理专业“做优做宽,培养‘德诚技精’专业文化教育品牌”的专业特色,确定德育教育课程的建设方向为把握学生成长规律,尊重道德内化的本质和规律,坚持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维提升、价值塑造和素养提高“五位一体”,让价值引领与专业学习同向同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2.基于教学规律与学情分析,明确课程教学目标

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的课程建设要遵循课程自身的教学规律,潜移默化地融入德育元素。其德育教育课程建设目标定位为:建设专兼结合、懂专业、能育人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协同、系统、开放、共享的德育教育课程教学资源,构筑全方位立德树人的教育模式,使学生能够在优质的生态教育环境中获得高质量发展,具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病人为中心、勇于奉献、大医精诚、防未病等职业素养,具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批判思维等创新能力,提高服务健康中国战略的能力,以此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二、德育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1.加强团队建设,提升总体育人能力

课程以“三全育人”为指导,让专业课教师从思想上树立起德育教育理念。课程构建包括课程教师、前后续课程教师、护理专业教师、辅导员、医院护理专家等在内的德育教育课程教学团队,重构教学组织,形成目标一致、专业互补、能力互促、协同配合的育人共同体。通过线上线下的互动交流以及联合开发课程资源、多方位合作育人等方式,加强联动。从历史文化、中医药文化、医学人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素养、工匠精神、科学素养、时代精神等方面挖掘德育元素60多个,形成典型案例112个。团队教师通过参加德育教育课程专题培训、内部交流等途径提高德育教育理念,参加混合式教学、资源库建设等专题培训提高资源建设和混合式教学能力,通过磨课会、公开课展示等方式将德育资源融入任务驱动、混合式教学等方法,探索德育教育课程的实施策略和路径。将德育教育融入新形态教材,把立德树人的理念落实于教材编写的具体实践之中,积极以德育教育示范课的建设践行“三教”改革。

2.优化课程内容,深入挖掘德育教育课程元素

德育教育课程需要结合时代、结合社会实际进行德育元素的挖掘与引导;其次需要在理论中进行具体案例教学,紧扣教学内容选取案例,充分发挥案例的吸引力和导向性[1]。基于新时代对护理专业典型工作岗位和新岗位的能力需求,将课程内容整合为2个专题,15个学习单元。各专题内学习单元从基础到应用,结构合理,衔接有序,层层递进。基于岗位需求、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以及学校中医药文化氛围浓厚的特点,规划德育教育课程的供给途径为:以“教师-学校-社会-学生”四主体共同建设教学资源,通过线上线下、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相结合的方式,将德育理念、历史文化、中医药文化、医学人文、职业素养、工匠精神、科学素养、时代精神等元素以丰富的教学活动融入课程教学过程中,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培养热爱中医药文化、致力于健康中国建设、以病人为中心的品优技高的护理工作者。

3.创新教学模式,实现多主体、多元化、立体化教学

课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基于在线开放课程、职教云、优慕课等平台的线上线下混教学模式,进行供给侧改革的实践和探索,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构建多主体参与、多元化、立体化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德育教育课程体系。

3.1 “多主体”的育人方式。课程打破学科边界,充分利用校内外育人资源,进行协同教学。课程团队通过德育教育主题教研活动与一线护理工作者探讨护理专业职业道德、工匠精神、临床思维能力、科学家精神,挖掘职业素养与科学精神元素、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元素。与护理学教师、中医学专业教师探讨中医药文化融入现代护理的意义与实施路径。

3.2 “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课程团队将德育教育课程建设与混合式教学结合,通过线下情境导入、案例导入、启发互动式教学及小组讨论,引发学生深度思考,树立基础与临床融合的思维。能运用基础医学的知识分析、解决以及预防护理临床问题,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通过线上进行头脑风暴、典型案例分析、学习成果分享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以及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并树立积极向上、追求进步的理念。课上展开以讨论、翻转课堂、情境创设为主的教学活动,突出教师引导下的以学生为主导的学习,激发学生思考、归纳、总结及质疑。课下以思维导图、制作主题画报或短视频为主要载体进行社区、同伴科普宣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学以致用的能力。校内围绕教学目标开展设计性实验、水痘及麻疹等常见传染病防治宣传等校内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批判思维,拓展送医送药、义诊、角色体验、防治知识宣传等社会实践,将学校所学知识进行延伸,转化为服务健康中国的具体实践,增强职业热爱,形成“线上线下、课上课下、校内校外”三结合的开放式多元化教学模式。

3.3 “立体多向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根据课程特点及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团队采用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德育元素的融入,润物无声地引导学生在获得专业发展的同时,也收获个人的成长。例如,可以设置课前5分钟学生“微讲坛”,由学生自选课程相关内容,拓展延伸讲述;教师指定主题,小组协作收集资料、准备内容,进行翻转课堂,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合作学习、交流沟通及表达能力。运用恰当的案例及社会热点讨论,以理服人、以情化人、以思醒人。通过校内校外的综合实践,实现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增强奉献、担当的时代精神。

4.完善课程评价办法,促进长效育人格局

课程评价是检验德育教育体系实效性的指标之一,课程初步建立了“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课程评价体系,多节点、多方位反馈德育教育效果,有助于德育教育课程教学方法和效果的持续改进。

4.1 多元化考核主体。将学生评教、课程教师互评、专业教师评教及专家评教四者相结合,形成多元化考核主体,保证考核的公平性和精准性。教师设计评价方案,组织实施参与评价,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进行评价,同时引导各评价主体。学生通过自评、互评等方式参与,从教学知识点、德育映射点等进行评价。校内教学督导专家和校内外护理专业教师评价德育教育设计的结合度,主要包括目标体现、内容结合和成效等方面[2]。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主流价值引领,实现价值塑造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一体化推进。

4.2 过程性考核评价体系。课程成绩评定由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组成,评价方法上注重学生的成长进步趋势,淡化分数和名次,将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将德育教育元素纳入教学评价中。过程性评价贯穿整个教学活动。例如,课程全程运用在线学习平台依据教学互动等量化结果对学生进行线上学习考核评价。通过知识性考核、参与性考核、合作性考核进行课堂教学考核评价,在知识性考核中逐步引入德育教育相关内容,在参与性考核与合作性考核中实现理论知识的内化。以“教师学生双主体”参与、团队考核和个体表现两种形式进行实践教学考核评价,实现实践转化。

三、课程改革成效及创新点

1.教学成效显著,师生反响良好

1.1 教学活动与德育教育形成协同效应。课程团队不断创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堂设置和实施路径,有效地破解了德育教育课程建设“单兵作战”和“孤岛化”困境。课程实施分段式教学,整门课程推进德育教育课程,课程教师全员参与资源建设、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与反思,使教学活动与德育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1.2 学生学习能力及综合素质全面提高。通过问卷和座谈,大多数学生认为,德育元素的有机融入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更具有吸引力。德育教育初见成效。学生实现专业知识与德育素质的综合提升,自主和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人文情怀得以构建,系统观、辩证观、防未病等中医药文化素养大大提升,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意识初步具备,树立了以病人为中心的职业精神,勤学苦练、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创新严谨的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奉献与担当意识和能力明显提高。

2.创新德育教育教学模式,引导行为自觉

2.1 “四主体”课程资源共建。合适、有效的德育教育资源是落实德育教育的关键。课程构建了以课程团队和相关课程教师、学校德育教育研究中心、用人单位、学生等多主体参与的育人模式,共同挖掘课程中的德育元素,有利于合理、全面的建设德育教育课程资源。

2.2 “三结合”教学模式创新。课程团队构建了“线上线下、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的开放式多元化教学模式,依据教学目标和德育教育的特点,设计“悬念”“冲突”等教学活动,构建线上线下紧密衔接、课上课下有序整合、校内校外综合实践的开放式多元化教学模式。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有效地解决了专业基础课程对护理临床课程的支撑不够的问题,通过临床案例、校内外实践,使学生及早形成临床思维,善于用基础医学的知识分析、解决甚至预防临床问题,培养学生的职业热爱,也有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

例如,在学习“消毒与灭菌的重要性”时,充分挖掘护理专业相关课程资源,应用“线上线下、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提升爱岗敬业、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职业素养。

2.3 “全方位”评价体系构建。将学生评教、课程教师互评、专业教师评教及专家评教四者相结合

考核的主体是学生、课程教师、专业教师及教学督导专家,保证考核的公平性、全面性和精准性。注重过程性考核评价体系,从线上、课堂、实践三个层面多个环节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评价,确保考核贯穿课程全过程。

四、展望与思考

课程建设虽然已经取得一些成效,并在全校乃至全省获得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但德育教育建设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不断地完善。

1.提升德育教育建设能力和教学水平

首先,要完善育人机制,加强与相关课程教师、临床护理工作人员及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好教师的德育经验和辅导员队伍在德育教育中的中坚力量,形成“师校社生”协同建设机制。其次,建设高质量德育教育课程资源,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凝练课程承载的主要德育元素主题,加强德育教育课程的资源开发,做到拓展化、系统化;开发典型案例,编写案例集;开发德育教育的特色教材。最后,加强教学研究,优化课程设计,科学、合理地拓展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达到育人效果。

2.完善德育教育考核评价体系,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目前德育教育是教学研究的热点,但是关于其有效性的评价、绩效评价及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相关的研究还较少,尚无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3]。德育教育评价的首要标准是育人效果,首要对象是学生[4],其育人效果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常体现在学生的外在行为,很难用试题、试卷的形式客观地评价其效果,也难以进行定量评价。课程团队正探索对立德树人效果进行过程性和增值性评价。加强对课程评价的理论学习,选择恰当的评价模式是科学评价的基础。从学生思想、能力发展等层选取观察点,能客观反映德育教育课程教学对其思想启迪和价值引领的结合程度。细化评价的流程,既要从单次授课进行评价,也要对整体育人效果进行评价。同时,在德育教育评价体系中也要完善对德育教育课程教学情况的评价。基于对育人效果的总结与反思,修正德育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资料、教学活动等内容,以期达到更好的效果。

猜你喜欢
育人德育考核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中国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 09:09:50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内部考核
童话世界(2020年10期)2020-06-15 11:53:22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40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中国卫生(2016年2期)2016-11-12 13:22:24
家庭年终考核
海峡姐妹(2014年5期)2014-02-27 15:0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