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斌 陈向平 余静 周慧
摘要:结合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的科研优势,以“产学研创用”五位一体递进式科研项目为主线,围绕大一学年“学习型项目”、大二学年“专业能力实践项目”、大三学年“科创实战项目”的项目结构课程体系,全项目贯通,递进式跃升,打造“科研项目驱动式”科研课堂,是对高职教育“三教”改革实践的一种新尝试。在“产学研创用”五位一体特色科研课堂的开发应用过程中,科研与教学进一步融合,真正实现了育人与服务的深度对接,促进了师生的共同成长。
关键词:产学研创用;五位一体;科研课堂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2)01C-0033-05
当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心转向提质培优、增值赋能高质量发展阶段,关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研究渐次进入攻坚期[1]。高职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新的课程理念、课程标准、课程评价观,强烈冲击着教师的教育习惯与教育价值观[2],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还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3]。如何将丰硕的应用性研究成果融入课堂教学,使得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相辅相成,是当下职教改革研究的热点之一。
將科研引入课堂,充分发挥科研在高职领域的育人作用,在某些课程中引入科研项目,在教学实践一线形成了诸多研究成果。而对于某一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全面实现科研与教学有机融合的案例,尚鲜有成果报道。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聚焦高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主阵地,打造“产学研创用”五位一体的科研课堂,围绕“科研育人”与“三教改革”,从局部到整体进行了科研融入课程的探索,形成了“校企双主体育人、产教专创深度融合、育训研用并举的‘科研驱动式’课堂”开发应用实践模式。
一、基于“产学研创用”五位一体的高职科研课堂开发思路
(一)以“科研驱动课堂改革”为理念,拓展高职科研育人内涵
科研作为大学的基本功能,于本科高校而言,融入教育教学已是自然常态[4]。但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学生层次低、底子薄、能力弱、学习习惯差,科研做不了”的认知偏差一直制约着高职科研育人水平的提升。我们在贯彻落实高职创新行动计划、深化“三教”改革的教学实践中[5],以课堂教学改革的第一资源“师生”为抓手,以“科研驱动课堂改革”的理念转变为行为先导,采取科研项目驱动法,师生协同攻关做科研,将科研育人理念贯穿落实到“课程、课本、课堂”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探索了一条适合高职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新路。在“产学研创用”五位一体特色科研课堂的开发应用过程中,科研与教学进一步融合,服务了师生的共同成长。
(二)以科研项目深度融入专业课程为主线,开发菜单式项目课程
在“科研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整体设计理念指引下,我们首先从高职课程实践性特征最为突出的项目化课程的改革深化入手,以“校企双主体育人,师生共创、共研、共用的科研项目”为主要载体,围绕大一“学习型项目”、大二“专业能力实践项目”、大三“科创实战项目”主线,开发菜单式科研项目课程。我们按照高职学生认知学习规律与企业市场实际应用情况,对项目菜单进行综合梳理并持续优化,依据年级序列,形成项目结构式专业课程体系,将科研育人项目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有效解决了高职课改“教学科研不相融通、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应用相距较远、高职教师科研游离于理论教学之外、高职课堂学生抬头率低、实践应用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
(三)以“课证融通、能力认证”成果评价为导向,推行师生共学共研深度学习模式
科研课堂采取“项目引领、成果导向”的教学策略,将科技创新作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手段,推动课堂改革走向深度学习的快速迭代。“产学研创用”五位一体有机融合是高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科研课堂的开发应用,就是要将校企双主体育人的创新机制具体落实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课堂层面,通过以应用型科研项目为主线的项目课程的教学,促进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师生协同做项目的课堂形式,将打破传统的知识传授与技能教习模式,充分调动师生学习提升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推行师生共学共研的深度学习模式,能有效解决师生之间的单角色定位问题,增加合作者角色,将师生之间单纯的“教”与“学”的关系拓展成平等与合作型关系,通过将双创与科研创新大赛、企业技术革新、研发应用项目移入科研课堂等路径,有效推动产学研创用的有机融合,逐步形成课程教学与研创赛场的一体化。科研成果的导向引领,也能有效推进“课证融通、能力认证”“1+X”证书评价模式创新[6][7],变传统的科研服务为现代技术引领,变原先的嵌入式项目为产学协同共创共研共享项目,变单一的技术技能传授为现实的实操实战应用项目,促进教学与科研有机融合在一起,缩短理论与现实的距离,真正实现育人与服务的深度对接。
二、基于“产学研创用”五位一体的高职科研课堂的主要内容
我们以带着学生做科研,实践高职科研育人新理念为指导,依据高职“地方性、类型性、应用性、实践性”特点,围绕项目结构式课程体系、师生共研共创项目课程、“菜单式”项目化教学法、科研成果引领课堂教学的项目实战、课证融通、能力认证评价等教改的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以“科研项目进课程、科研成果进教材、科教相融促成长、科研经费助团竞、科技协作助创新”为实践路径,开发“学习项目、专业能力实践项目、专创实战项目”为主线的项目结构式课程体系,校企共建科研项目资源库,打造科研项目引领的“专创融合、项目引领”式金课,实施科研成果专业应用能力评价。经过5年多的探索实践与不断优化,逐步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校企双主体育人、产教专创深度融合、育训研用并举”的“科研驱动式”课堂实践模式。
“科研驱动式”课堂实践模式以科研项目进课程、进课本、进课堂为主线,以学生为中心,分年级按课内课外全项目贯通设计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一)以科学精神点亮学生智慧之光
大一的科研课堂,以“学习型项目课程”的开发应用为主线,通过“学习+练手”教学方式,将科研、创新元素融入基础通识类课程教学,在职业概貌、交际与沟通、科学与应用、创新思维、 TRIS理论等通识基础课程的教改实践中,将理论为主的学科课堂升级改造为学习型项目演练场,组建科技兴趣团队,配备定向服务导师,激发科研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科研素养。
(二)以科创项目培养学生专业能力
大二的科研课堂,以真实科研案例融入专业核心课程,以产教融合专业实践项目和资源库的育训项目为主要抓手,通过“科研成果菜单式”教学方式,将教师校企创新实践中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专业能力训练项目,实现科研与教学、科研与竞赛、科研与双创之间的有机融通。通过校企与师生协同,实验项目互选互认,学习“作品”与生产“产品”无缝对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科研能力。
(三)以科研创新提升学生专业品质
大三的科研课堂,以应用型实战项目为主,通过赛场市场一体化的教学方式,以企业应用型项目、教师科研项目进行实验设计,师生共同发表高水平文章、共同申请专利、共同参加创新创业竞赛、共同承接行业企业设计研发与生产服务项目,实现“教学研创用”五位一体深度融合,提高学生综合技能应用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四)以科研混编团队助力师生成长
分年级开发的科研课堂,科研项目实施的主体与主角是师生。教师带着学生做科研,师生合力做项目,使“成果导向,服务贡献”的科研创新理念成为师生混编团队的核心理念,“以生为本,服务学生成人成材,提供人人出彩的教育”成为科研课堂的评价标准。师生协同攻关,组团完成重大项目,社会服务能力在项目的共研共创之中得到锤炼与提升。
三、基于“产学研创用”五位一体的高职科研课堂的应用
“科研驱动式”课堂实践模式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8],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5年来的教改实践,催生了一批“产学研创用”五位一体“科研课堂”教学示范案例,建立了“学研创互助”科研课堂研发应用长效机制,打造了一批课证融合、赛教融合、专创融合、专技融合、育训融合的特色“金课”。这些课堂改革的实践成果,反哺于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提档升级,促进“科研育人、逐层递进、研创互助”的项目结构式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深化完善。
(一)形成一批科研融入教学的项目化示范案例
我们结合教师科研项目和企业应用技术开发项目化教学案例,如适合大一教学的创新实验技能、单因素及正交实验分析、发明问题解决算法,适合大二教学的砂浆的优化设计、自密实混凝土裂缝问题解析、水泥基自流平砂浆的配制与检测,适合大三教学的湿拌砂浆外加剂的性能研究、透水混凝土的设计应用、地面渗透固化剂解决地坪裂缝方案等。
(二)打造课证融通、赛教融合的特色金课与教材
我们以混凝土材料检测“1+X”证书和材料物理性能检验工(砂浆)行业证书要求为标准,开发了“混凝土原材料性能检测”“混凝土性能检测技术”“预拌砂浆实用技术”“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四门金课。以“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家级“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为指引,开发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TRIS創新方法》《口语表达与沟通技巧》等项目化教材。
(三)升级完善人才培养的方案与模式
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强调技术、注重技能、关注创新、兼顾人文、全面发展”为目标,对传统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拓展课程进行提档升级,将学习型项目课程融入基础课程,将专业实践型项目融入专业核心课程,将企业实战型项目融入专业拓展课程,形成了底层创新、中层实践、高层实战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四)建成政行校企共建的产业学院
我们与中国建材联合会地坪分会、江苏浙江等23家省级地坪协会合作,共建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地坪产业学院。围绕地坪行业的人才需求,成立地坪现代学徒制班,探索“1+1+1”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结合行业标准共同开发地坪新技术教材《水泥基自流平技术》和《地坪整体性施工》,并针对地坪施工的粗放性,引入BIM课程,开发了地坪施工的精细化管理课程。
四、基于“产学研创用”五位一体的高职“科研课堂”的成果
高职院校“科研项目驱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高职课堂有效性的一大突破口,不仅有助于纠正“高职科研做不了”“高职生创新能力弱”等诸多认知偏差,更为高职卓越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与新载体。
(一)将“科研育人”理念落实到应用实践主战场,建设产教深度融合校园新生态
系统规划实施科研项目、科研成果进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科研课堂”,进一步突出了高职产教融合的特征。通过“项目引领、成果导向、变嵌入为共创、变传授为实操、逐层递进、研创互助”的科研课堂开发实践,推动“产学研创用”产教深度融合的指导思想在高职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课堂上落地生根。通过校企双主体聚力打造科研项目为主的项目化课程,将科技创新作为新业态形势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手段,融入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打造卓越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学习平台。通过“基础创新思维培养、科研成果案例传授、科研子项目实践、学生创新综合实战”逐层递进、螺旋上升的科研方法应用与科研能力培养,促进产教深度融合的科研育人理念在教改实践的主战场深度对接。以科研项目为主线的课程体系、以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的项目实战、以教师科研经费支撑学生科研社团和科创竞赛、以学生进入科研团队助力科研项目创新,探索一条技术技能卓越创新人才培养新路,更为师生同生共长、走向深度学习营造了良好的职教特色生态。
(二)以“科研驱动式课堂”实践撬动课程革命,产生较好的同步“溢出”效应
“科研驱动式课堂”的应用实践,推动了课程革命在教学一线的有效实施,载体与抓手明确,方法具体可操作,有效解决了理论落地、教学内容对接实际需求的问题,为系统规划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课程教材的教革实践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探索样本。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5年来开发科研课堂,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可复制可推广的“产学研创用”五位一体的应用实践模式,在推动引领学校其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同步改革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5年来,仅材料专业群就完成科研项目转化成教学案例70余项,学生立项江苏省大学生创新课题30多项,获得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含金量颇高的奖项50余项,对高职教育深化“三教”改革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科研课堂穿越课堂边界,打通师生成长路径
以“校企双主体育人,师生共创、共研、共用科研项目”为主要载体的科研课堂,彻底打破传统学科课程“三段式”结构,全项目贯通,递进式跃升,真正将科研育人项目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施师生协同共研共创教学模式,升级改造项目化案例,打造专业金课,通过变科研服务为技术引领、变嵌入式项目为协同共创共研项目、变技术技能传授为实操实战应用,推动课堂改革走向深度学习的快速迭代。以科研项目为主线的“做中学”深度学习模式,打通了师生快速成长的通道,将师生之间“教”与“学”的关系转变为平等合作的关系,将教学与科研有机融合在一起,缩短了理论与现实的距离,促进了育人与服务的深度对接。科研课堂突破了“分数”为主的传统刚性评价体系,推行作品即产品、技能认证与课证合一的以科研成果为主体的评价体系,教师带着学生做科研,共同发表论文、共同申请专利、共同参加科创大赛、共同承接科研项目。成果导向性评价极大地激发了师生的科研热情,而科研成果转化带来的收益与科创成果的影响力,更为学生高质量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广告效应。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阶梯上升,师生各级各类获奖比例大幅提升,学生就业率连续5年达到100%,参与申请发明专利20余项,发表论文20余篇,毕业后创业成功人数30余人,雇主满意度、学生对母校满意度始终保持在98%以上。
五、结语
基于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的科研课堂研究,结合行业企业中的实际问题,我们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更新教学内容,依据人才培养的规律,采用科研驱动、探索全项目贯通、递进式跃升课程体系,融合1+X证书制度、技能竞赛、创新大赛等激发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师生共创共研也促使教师深入思考,将相关研究成果、国内外典型项目案例融入专业课堂教学,补充完善教学内容,打造实用性金課,提升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礼刚.地方高校加强科研促进科教协同发展的路径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2020(16).
[2]刘翠霞,王静宁.“互联网+”背景下高职课堂革命探究与实践[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20(11).
[3]侯定凯. 博耶报告20年:教学学术的制度化进程[J].复旦教育论坛,2010(6).
[4]陈业慧,王琦进,汪青,等.科教相融、科创相助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24).
[5]曾凡远.高职院校深化“三教”改革探究[J].教育与职业,2020(24).
[6]刘芳菲,田雪巍.基于新文科背景下“课证融合”课程体系研究[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10).
[7]赵坚,罗尧成.推进 1+X 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若干思考与初步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9).
[8]肖红艳.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及对策[J].知识文库,2020(10).
责任编辑:华轩
本文系2020年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研究重点项目“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教师科研评价研究”(项目编号:11830400120001),2021年江苏高校“青蓝工程”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1-10-24
作者简介:刘文斌,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常州,213164)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学校建筑材料专业管理与教学;陈向平,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常州,213164)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余静,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常州,213164)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学;周慧,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常州,213164)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