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行业特色高校继续教育内涵发展策略

2022-03-11 19:30曹先希
中国成人教育 2022年23期
关键词:办学特色发展

○曹先希

继续教育作为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将继续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三大任务之一,对我国继续教育发展做出整体部署,明确要求“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为此,行业高校继续教育需要与时俱进,探索新路径,谋求新发展,在服务国家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中不断提升办学实力。本文基于行业高校继续教育内涵发展之视角,力图探讨制约内涵发展存在的问题短板及制约因素,探索进一步改进和加强行业高校继续教育高质量内涵发展的路径,为建成更加适应国家和区域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继续教育体系提供参考。

一、新时代行业特色型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价值意蕴

国际战略格局深刻变化,国际贸易争端不断扩大,国际科技和人才竞争日趋加剧,欧美国家对我国科技领域遏制打压不断升级,教育已成为大国博弈的重要领域。“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把建成“人才强国”确立为2035年远景目标。2021年9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1]。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但是“单单依靠全日制教育的教学内容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变革的需求,继续教育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凸显其重要意义和未来的发展前景”[2]。

(一)国家层面:站在服务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高度把握其重要性

“行业特色型高校是在中国特定历史时期发展形成的一类大学,其特征是具有显著的行业背景、专才型的人才培养理念、相对集中的学科分布等,在服务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历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做出了积极卓越的贡献。”[3]行业特色型高校作为由部委划归至教育部直属的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一个重要特色,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行业顶尖和权威水平,比如“财经”“交通”“电子”“地质”“电力”“邮电”等,对服务国家区域重大战略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高层次人才队伍培养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程中,面对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和国内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的需要,人才作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硬指标,继续教育无论在价值观塑造还是价值创造,无论是知识建构还是求实创新等方面都发挥着其独特作用,不但是社会发展的“助推器”,能够丰富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理念的内涵,还能直接影响一个民族的文明进程,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精神气韵,关系社会的长治久安和国家崛起。从国际上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交织,风险和挑战增多叠加,高等继续教育领域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也显著增加,如果行业特色高校的继续教育水平上不去,就难以在高手林立的国际博弈中胜出,如果不能满足国家多层次人才的战略需求,那么世界一流无从谈起。

(二)行业层面:从立足支撑行业发展、满足行业需求的角度理解其迫切性

行业特色高校作为某个领域的翘楚,是引领行业风骚的关键,有着独特的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在引领我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发展中发挥了强有力的作用。高校与行业合作开展继续教育,有利于资源的整合和共享,高校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研究制定课程和开发项目,拓展继续教育培训项目来源,在合作中实现双赢互利。其培养的学生要成为行业的骨干力量,为行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技术保障。“继续教育要将高校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科作为自身的优势,结合行业整体布局,不断更新教学体系,培养更多行业急需的人才,或为行业内部从业人员提供科学合理的技能提升方式,为行业的全方位发展贡献力量。”[4]

(三)高等教育层面:从建设教育强国、提升办学治校水平角度分析其关键性

2022年,《教育部关于推进新时代普通高等学校学历继续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继续教育分类发展的目标,针对中央部委属高校要结合高水平学科专业突出“少而优、小而精”,能形成引领示范作用;地方高校要突出“服务地方、特色鲜明”,充分凸显满足人民群众接受多样化良好教育的需求;行业特色高校的优势自有其稳定性,在优势基础上深耕发展是巩固学校地位的关键,所以其继续教育发展实力既是对高校办学水平的考验,也是高校发展潜质的重要标志。一是继续教育与高校其他教育形式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继续教育的质量对高校的其他层次教育都有辐射和带动作用,尤其是在当前本硕博连续培养贯通机制打通之后,继续教育作为延伸教育的载体,对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国际教育都有影响带动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二是对学校声誉有关键性影响。继续教育自带高校品牌烙印,是学校实力的外在显现,高校为社会输送的大量高水平实践型、应用型人才,会分流到社会各个领域,优质强大的毕业生质量对高校的美誉度和影响力有着重要作用。

二、新时代行业特色高校继续教育发展困境

继续教育崛起于改革开放时期,当时更多承担着为当时“有限的精英教育”即高等教育资源提供补充和补偿的使命。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继续教育的补充和补偿功能逐渐弱化,学习型社会与学习型组织等观念深入人心,极大地推动了我国高等继续教育的迅速扩张,随之而来也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牵制了继续教育的良性发展,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市场适应能力面临挑战

在完成为高等教育资源提供补充和补偿的使命后,当前的继续教育定位也随着社会发展而发生变化,课程设计、资源拓展、开发主体逐渐都聚焦于大学,这为大学迎来了新的生机,同时也给其他各类培训机构提供了宝贵契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在鼓励高校继续办好学校继续教育的同时,也鼓励科研院所、企业等相关组织开展继续教育。除了高校,还有各级开放大学、社区教育、老年教育,此外还有各类行业、政府、社会民办培训机构等不同类型的众多培训机构,都投入继续教育市场分一杯羹,从而和大学的继续教育一并形成了多类型、多层次的庞大办学体系,导致继续教育培训行业竞争激烈。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高端培训成了企业中高层的首选,但是我国企业管理培训尤其是市场化的企业管理培训近年来才开始迅速扩张,行业特色高校对培训项目的设计与开发还比较薄弱,对继续教育发展的统筹规划不够,没有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及时调整优化,导致不能契合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存在对继续教育规划定位不明确,路径不清晰的情况,面临升级优化、提质增效的考验。

(二)继续教育供需矛盾突出

马克思“供需”理论有个观点,即供给和需求只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认为它们的关系只是同义反复,供给和需求是由生产本身决定的。新发展格局下,面临国内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挑战,社会供需关系升级转型,人民群众对继续教育的需求也更加多样化、多元化,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产生了宽幅需求和窄幅供给之间的矛盾。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接受各种非学历高等教育的学生为332.89万人次[5];到2017年,全国接受各种非学历高等教育的学生就达到了862.83万人[6],(近几年教育部统计公报未继续公布全国接受各种非学历高等教育的学生规模)。显而易见的是高等继续教育的需求逐年激增,随之而来的就是日渐拉大的生师比问题。据有关学者研究发现,普通高等教育的生师比一直维系在14∶1—18∶1的范围,而成人高等教育的生师比则从 2002 年的 60∶1 演变为 2019 年的 300∶1[7],同时存在的问题是继续教育经费投入占比较低,从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最新的《关于2019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可知,包含继续教育在内的其他教育经费投入占比较低,仅为4.19%[8]。我们一斑窥全豹,从以上增长比例不难看出群众日益增长的继续教育需要和师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在行业特色高校同样面临师资和办学投入不足这个突出问题。

(三)培养目标定位不够精准

高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扮演的角色不同,担负的历史使命不同。在特定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和国家发展战略升级变化,尤其是“十四五”以来,对继续教育提出了更多的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了“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10.80年增加到11.30年”的远景目标,但是现在面临的问题,一是从培养模式看,不少行业特色高校继续教育和综合性大学存在着培养方式趋同问题,综合性大学同质性的培训一定程度上挤压了行业特色高校的拓展空间,行业特色高校特色专业不够充分,未建立差异化及有针对性的培养机制,没有科学规划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继续教育学生的培养目标,缺乏“个性化”培养。二是从教学模式看,很多行业特色高校的继续教育照搬普高办学模式,以课堂系统知识讲授为主,导致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材等创新不足,课程体系宽广度和纵深度不够,结合实际对前沿性和前瞻性的探讨融入少,更新教学内容不够及时,或者结合力度不够。

(四)继续教育监测体系还需完善

要使继续教育成为实现终身教育的先行探索者,构建行之有效的监测体系,是推进特色高校继续教育体制改革面对的重要问题。目前面临的问题有几个方面,一是教育质量动态监测机制不够健全。据调研,不少行业特色高校的继续教育没有形成有效的培养质量标准和继续教育评估指标体系,缺少继续教育培养和与校外合作单位办学行为的动态监测、定期评估、专项督导等,对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的“入口关”与“出口关”把关不严,没有形成覆盖全过程、全领域、多维度的多主体良性互动的质量保障体系。二是对校外站点监管不够。有些行业特色高校没有形成校外站点动态管理机制,站点无序扩张将会带来系列不良后果。比如,办学投入不足、校外教学站点管理松懈问题,本部疏于对外合作管理,缺乏有效的校外站点监督管理平台的监督,各站点生源争夺日趋激烈,连带造成不规范办学等问题,教育培训质量难以保证,长此以往容易导致学校名誉受损。

三、新时代行业特色高校继续教育发展对策

正如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所说的,“我们不缺乏大规模培养人才的能力,我们需要推进有序有规律的研究来探索人才成长规律”,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行业特色型高校继续教育还应抓住历史机遇,全面把握继续教育发展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提升行业特色高校继续教育特色发展质量,打造终身学习服务体系的建设与示范,才是继续教育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立足行业特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行业特色型高校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教育强国、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重要指示精神,以高质量发展非学历培训,服务国家地区经济发展战略。一是要立足专业特色、行业特色,聚焦特定特色领域和重点领域发力,充分挖掘利用学校特色资源和专业师资优势,拓展继续教育培训项目来源,搭建创新人才培育基地,着力走出一条差异化发展道路。一方面避免同质化竞争的威胁,另一方面可以打造新的品牌抢占市场。例如,2018年,西南财经大学参与了广东省五部委联合开展的新生代产业工人“圆梦计划”项目,共计招生2031人,为广东新生代产业工人学历提升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充分发挥了高校继续教育服务国家战略、金融行业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示范引领作用。二是突出精准供给,创新应用型人才订制化培养。围绕国家区域重大战略需求,聚焦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与地方政府、优质企业和社会深度联合培养,寻求融合协同点,建立弹性学制、职业资格与课程互认互通机制,加强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用人需求对接,完善联合培养质量评价机制,创新高端应用型人才订制化培养。例如,西南财经大学与中国建设银行开展校企合作成立“建行大学西南学院”,并与全国其他重点高校一起组建“人才科教、产教融合联盟”,将一线的前沿问题及时转化为教学研讨内容,实现互助互享。三是发挥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特色和优势,输出教育资源,推动数字化学习资源开放服务模式的建设,保障各类人群获得继续教育的机会。高校要组织专门力量,研究组织公开资源建设,公开资源要结合学校办学特色,依托优质教学资源,紧贴大众生活实际,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和向社会免费开放,以公开资源为社会大众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体验与服务。例如,西南财经大学积极响应并切实遵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脱贫攻坚的部署,利用现代远程教育信息技术,采用远程教育扶贫模式,将优质教学资源通过学历继续教育学习平台“西财在线”输送到对口扶贫地区,拓宽对口扶贫地区开设网络教育学历提升班的覆盖面,搭建“知识扶贫的平台”“管理能力提升的平台”,为改善贫困地区人才结构,提升贫困地区干部学历层次提供了有力支持。又如,自2013年以来,中国人民大学每年都安排专项资金,组织云南兰坪县科级以上党政干部来校免费培训[9]。

(二)强化统筹规划,优化办学培养理念

教育部近年来加强了对学历继续教育的统筹规划与宏观管理,陆续出台了关于明确继续教育定位与发展的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对高校继续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行业特色型高校,一是加大对继续教育发展的统筹规划。加强在政策、制度、师资与硬件方面的支持力度,加强顶层设计、审视办学定位、理顺体制机制,明确发展思路与发展战略从顶层设计入手,进一步统筹管理学校全日制教育和继续教育,指导建立继续(网络)教育学院与学校各专业院系间师资、课程合作建设机制,形成协同育人局面。二是要以服务需求、提升质量为导向,坚持特色意识、精品意识。发挥行业特色高校重点学科对继续教育专业设置与建设的有力支撑,组织继续教育教学研究与督导专家会议、专业教师研讨会议以及部分站点、行业的走访调研,对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人才培养方案与培养能力匹配、教学资源建设、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进行研究、分析,结合国家和区域发展特点和机遇,明确特色优势专业建设,推动学校继续教育专业特色、实践育人特色更加凸显,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学校发展目标和定位更趋一致,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学历继续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更加适应。同时,高校作为继续教育的供给主体,应加大对继续教育资金投入,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三是坚持规范管理,逐步完善人才培养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落实评估与监管措施,完善涵盖招生、教学、质量监管、考试组织、学习支持、技术支持、学籍管理、站点建设等各环节系列规章制度建设,建立起完善的学历继续教育教学、考试纪律约束机制。以系列制度的出台、修订及严格落实,推动继续教育管理走向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发展的轨道,全面提高继续教育办学质量和教学规范。

(三)着眼内涵发展,夯实质量保障体系

“坚持立德树人、坚持育人为本、坚持确保质量、坚持规范办学”的办学宗旨,规范办学,严格自律,全面推进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持续推进办学全过程的规范管理。一是强化质量标准建设,保障质量稳步提升。围绕继续教育发展定位及人才培养总目标,分别建立教学质量建设标准与站点建设质量标准,明确要求与标准,尤其是校外站点管理,要坚持宁缺勿滥原则,本部定方案,站点管理,形成“收放结合,互惠共赢”的良性互动模式。二是强化质量保障运行体系,形成质量监控循环系统。按照“事中事后监督、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要求加大对学历继续教育设点、招生、教学、考试等环节的监控,逐步完善入学考试、考察课程、现场考试的人脸识别系统建设,加大论文、社会实践报告的管理与规范要求,完善听课与评教工作等,强化对各环节工作的监督,严格把控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的“入口关”与“出口关”。三是夯实质量保障组织体系,构建质量监控组织保证。进一步完善质量管理部门的职责与内容,进一步明确站点助学的规范与要求,进一步严格巡考、评估工作,构建起全面有效的质量管理组织保证。遵循教育规律,摒弃片面追求规模扩张的发展理念,基于发展需求适度扩张,同时要兼顾办学质量和生源师资匹配,建立差异化、多渠道的投入机制,在提升办学效益和创新动能上做文章。另外,还要牢固树立“一盘棋”理念,加强学生管理部门协同联动,厘清职责边界,以提高内部治理水平优化继续教育管理。四是要畅通质量保障反馈渠道,完善继续教育学生的质量跟踪调查机制,加强全过程质量监测的信息收集与反馈,开展在学满意度、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培训单位满意度等调研,将调研结果与培养方案改革、教育教学改革、课程设计等紧密结合,及时反馈评价结果,提出改进措施,并督促和追踪整改。此外还可以探索建立行政部门、社会和培养单位相结合的多元评估体系,积极引入社会或行业的专业机构对继续教育课程教学质量进行诊断式评估,进一步完善评估反馈机制,有效提升继续教育课程教学质量。例如,西南财经大学每年定期组织开展继续教育学生学习满意度、毕业生评价、培训单位满意度评价等相关问卷的调查及回访工作。

(四)聚焦能力提升,助力师资队伍突破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高质量教育的保证,《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指出“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需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所以加强高等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现在的重中之重。如前文所述,普通高等教育的生师比一直比较稳定且师资水平在稳步提升,而继续教育的师资队伍生师比拉大且师资水平没有明显改观。针对这个问题,一是统筹利用好校内外优质师资资源。行业高校有着得天独厚的行业师资,完善导师遴选、培训、考核标准,提升导师育人能力,高校教师一般具有较强理论功底、专业基础、丰富的教学经验,熟悉远程教育教学方法,但实践经验欠缺。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引入校外高水平师资力量,比如聘请行业翘楚、领军人物、知名企业资深高管作为外援师资,通过互相融会补足,打造出一支专兼结合、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继续教育专任教师队伍,以保障与提升教育质量。二是共享资源、共育人才。在“互联网+”背景下,可以着力构建行业继续教育服务大联盟,与行业、兄弟高校或企业组建“人才产教融合联盟”,探索协同师资队伍共享模式,以满足行业继续教育多元化需求。围绕继续教育资源开展共建、共享、监督、评价多维度立体化打造,实现优质特色资源的开放融通,以共享去克服传统继续教育师资不足、教学模式单一、课程内容缺乏特色等缺陷。三是做好管理服务团队建设。对于管理服务团队,一方面,可以挖掘校内优质博士生和博士后资源,打造兼职课程辅导教师团队和学业辅导教师团队;另一方面,建强教学管理人员队伍,成立教学教务管理、学习支持服务、技术支持服务、质量管理等部门,厘清细化岗位职责,加强业务能力培训,为继续教育教学提供坚实服务保障。

推动行业特色型高校继续教育升级优化、提质增效是普通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发扬伟大历史主动精神的必然选择,是坚持遵循教育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对落实国家长远的战略规划,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助推作用。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当下,唯有把握时代脉搏抓住机遇,坚定以质量为主线,立足行业特色,优化继续教育办学理念,精准战略发展定位,大力攻克发展瓶颈和困境,促进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高质量发展,才能抢占未来教育发展制高点,为建成更加适应国家和区域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继续教育体系,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贡献智慧和力量。

猜你喜欢
办学特色发展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特色种植促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医的特色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完美的特色党建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