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美炎
226300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第七人民医院,江苏南通
儿童预防接种由于接种的疫苗性质特殊且接种对象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因此预防接种的安全管理尤为重要[1]。安全预防接种护理是为了提高疫苗接种的安全性及达标率,而从接种人员、环境护理、疫苗管理、健康宣教、接种后护理等方面对儿童及其家长实施的护理方法[2]。本研究分析对2020年受种儿童实施安全预防接种护理取得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选取2019年进行预防接种儿童2 420例,作为对照组;2020年进行预防接种的儿童2 678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男1 308 例,女1 112 例;年龄1~7岁,平均(2.64±0.58)岁;陪同人员:父母1 610 例,隔辈家属508 例,其他人员302 例。观察组男1 301例,女1 377 例;年龄1~7 岁,平均(2.68±0.61)岁;陪同人员:父母1 702 例,隔辈家属603 例,其他人员373 例。2019年与2020年进行预防接种的护理人员相同,共9 名,均为女性;年龄30~56 岁,平均(39.78±7.22)岁;其中副主任护师4 名,主管护师3 名,护士2 名。两组陪同家属均具有基本的沟通以及理解能力,且2019年与2020年接种的疫苗种类相同,包括肺炎疫苗、流感疫苗、轮状疫苗、流脑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甲肝疫苗、乙肝疫苗、乙脑疫苗、麻腮风疫苗及卡介疫苗等。两组接种儿童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⑴对照组应用常规免疫接种法护理,接种前护士向家属详细讲解接种步骤与注意事项、检查儿童身体状况,提供安全卫生的接种环境,并于接种后密切观察儿童情况。⑵观察组应用安全预防接种护理措施,具体内容如下。①加强接种人员管理保障:预防接种质量的关键在于全面提高接种人员的业务知识和职业素质,对接种人员定期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预防接种基本理论、安全注射理论、疑似预防接种反应的报告与处理、相关法律等,且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使全部接种医务人员掌握正确的安全注射技术,形成良好的安全注射行为。医院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合理配置护士人员,缓解接种人员的工作负担与心理压力,使其能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工作。②完善疫苗安全管理:对疫苗进行妥善保管,安排专人负责冷链管理,严格核对检查疫苗名称、有效期以及疫苗瓶身是否完好,并依据严格的规范进行溶解、稀释等操作。保持环境整洁干净,对桌椅等易滋生细菌的位置使用消毒液消毒,对地面则定时使用紫外线消毒,接种过程中医护人员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③做好接种登记工作:接种前医护人员应登记受种人姓名、疫苗批号,核对疫苗品种、剂量,并让陪同人员在疾病筛查表进行核对并签名确认。由于乙肝汉逊酵母等疫苗需要多次接种才能完成整个免疫程序,接种登记工作的完善可以有效规避疫苗重复接种、漏种、错种等情况发生。④加强接种疫苗知情告知:医护人员应告知家长儿童所接种疫苗和疫苗所预防疾病的相关情况,以及疫苗接种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对应的处理方法,从而使家长可以迅速有效的应对各种不良反应;必须注意的是在儿童抵抗力下降、感冒或发烧时不得进行接种,并且在接种结束后应注意保持环境卫生,并保证儿童的饮食营养均衡以帮助其身体情况尽快恢复到接种前的正常状态。⑤实施心理护理:护士应积极与受种儿童及其家长进行沟通,消除儿童及家长的心理压力。在接种前可向儿童表示鼓励,面带微笑并以友好的语言向儿童表示关怀,从而促使其放松身心并积极配合接种工作的各个环节;接种时可以采用眼神鼓励、讲故事等方式帮助儿童分散注意力,使其暂时忘记接种操作所引起的疼痛感,从而促进接种操作顺利完成。接种结束后,对积极配合接种的儿童给予鼓励与表扬,使其为未接种者做好榜样,从而缓解未接种儿童的恐惧心理。⑥接种后护理干预:接种结束之后,需告知儿童家长要留院观察30 min,直至儿童情况稳定、无不良反应后才可离开。
观察指标:对2019年与2020年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进行评分,包括预防接种基本理论、完善疫苗安全管理、安全注射操作、疑似预防接种反应报告与处理四项指标,总分100分,各项分值25分,比较两组护理人员护理质量得分。观察两组家长接种知识掌握率、儿童配合程度、接种成功率、不良事件发生率及家长满意率,统计不良反应情况。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护理人员护理质量评分比较:观察组掌握预防接种基本理论、完善疫苗安全管理、安全注射操作、疑似预防接种反应及时报告与处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人员护理质量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护理人员护理质量评分比较(±s,分)
?
两组儿童及家长观察指标比较:观察组家长接种知识掌握率、儿童配合程度、接种成功率及家长满意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儿童及家长观察指标比较[n(%)]
两组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比较:观察组发生接种不良反应8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30%;对照组发生不良反应20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83%。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105,P=0.043,P<0.05)。见表3。
表3 两组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比较[n(%)]
相比于成人而言,儿童机体免疫力较为低下,易受到各类病菌感染和侵袭,所以进行免疫接种是有效改善儿童免疫力的重要方法。但是许多因素影响预防接种的效果及安全性,不同人群的身体健康状态存在差异,特别是儿童身体发育尚不成熟,在接种疫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高[3]。儿童往往会由于对接种操作的恐惧而表现出抗拒行为,从而增加了接种难度。基层医院预防接种规范门诊尚未完善,健康教育不到位,家长缺少疫苗接种知识,不能掌握注意事项并有效配合[4];工作人员少,工作量大,与儿童家长缺乏有效沟通,在接种高峰期无法提供优质服务,为护患纠纷埋下隐患。而且近年来流动儿童明显增多[5],因此探索有效的护理措施,做好安全预防接种非常重要,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安全接种的目的[6]。
安全有效的为儿童进行免疫接种是临床重点研究问题,以往为预防接种儿童常采取常规护理,虽然具有一定护理效果,但是由于其对儿童接种的安全性关注不足,接种儿童易发生各种不良反应[7],因此护理方式仍然存在一定的改进空间。护理安全管理是在保证儿童健康基础上,对安全隐患进行控制,采用管理、教育、技术等措施从根本上进行预防,将安全隐患降低到最低限度,保障儿童安全,预防事故的发生[8]。护理安全管理可在护理的整个过程中积极处理危险因素并对于可能出现的危险事件提前做好预防措施,从而使护理安全性得到提升。本文2020年度在儿童预防接种中实施护理安全管理,提高预防接种人员的护理质量,对接种人员培训,使其充分掌握预防接种的基本理论知识,上岗时达到技术性操作标准;完善疫苗管理,保证接种各环节按操作规章进行;在预防接种时进行安全注射操作、提高接种人员意识,在遇到疑似预防接种反应及时报告与处理。做好接种登记工作确保有序接种。
综上所述,为预防接种儿童采取护理安全管理不仅可以显著减少不良反应,而且还可以提升家属满意度,从而提高家长主动带儿童进行接种,属于一种既安全又容易被接种儿童及家长所接受的护理措施,因此可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