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综合思维”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及有效路径探讨

2022-03-11 21:54何宇彭定洪
地理教育 2022年3期
关键词:综合思维尺度素养

何宇 彭定洪

摘 要: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是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地理综合思维素养的提出对传统教学中的教学方式单一、学习探究流于形式、忽视学生思维形成过程等带来巨大挑战。在地理教学改革的新要求下,只有通过深入理解地理核心素养、转换教学方式、善用“尺度”思想教学、巧设探究类地理问题链等路径,并充分利用现代技术进行高效教学,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素养。

关键词:地理综合思维;教学方式;高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2)03-0062-04

在新一轮高考体制改革背景下,为了响应地理新课标的要求,逐步落实地理核心素养在中学课堂中的培养和生成,地理教师自身知识的积累、教学水平的提升、教学活动的组织以及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立足于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对改善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方式进行了思考和实践。

一、地理综合思维素养的内涵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稿)》中指出:“综合思维指人们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思维品质和能力。”综合思维是学生分析、理解地理过程、地理规律、人地关系系统的重要思想和方法。[1]“综合思维”作为地理核心素养之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综合性和区域性是地理学科最突出的两个特点,这正是它在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和分析综合思维能力方面的独特功用。

郑度院士和陈述彭院士在《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前瞻》中提出,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与关系及其时空规律的科学,向来以综合性为特色[2]。换言之,地理学的综合性属性是需要通过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时间和空间相互依存以及静态与动态相互融合才能体现的。在此基础上,地理学的思维方式应包括各种地理要素的综合分析、时间和空间的综合分析。正如中国地理学会前理事长傅伯杰院士在《迈向新时代的地理学》报告中所提出的,地理学是研究地理要素和地理综合体的空间分异规律、时间演变过程及区域特征的学科,研究过程需要耦合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3]

从地理视角矩阵图(图1)可以了解地理学动态观察世界的方法:通过对地方综合、地方间的相互依赖以及尺度间的相互依赖(横坐标)的聚焦,穿插其三个综合领域(人类/社会动态、环境/社会动态、环境动态,纵坐标),运用图像的、语言的、数学的、数字的、认识的方法进行空间表述。[3]

综合以上地理学者的观点,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包含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在研究方法上,借鉴了许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但也创造了属于地理学的独特研究方法,即从空间思维和综合思维去看待地理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变化特征。因此,地理学的“综合思维”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地理要素的综合、时间与空间的综合、基于地方或区域的综合。

二、中学地理课堂教学在培养地理综合思维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

1. 课堂教学方式单一,综合思维难以生成

在现行教育制度下,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一线教师在教学目标上以分数优先,教学方式仍以评授为主,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学”。地理核心素养提出后,部分教师由于教学思维的固化导致思想观念难以转变,对新课改的适应能力较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很少考虑知识点的取舍以及如何优化教学方式等問题。单一的教学方式将学生变成了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难以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尽理想,不利于其综合思维的生成。

2.部分地理知识难度较高,学习探究趋于形式

由于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空间性等特点,要求学生在学习地理时需具备较高的空间思维能力,然而学生受年龄和智力等多因素的影响,在某些知识的学习探究上会给学生带来较大障碍。例如,高中的地理教材(以人教版为例),地理一均为自然地理部分,开篇教学就涉及到宇宙、地球运动、大气、气候等多方面,知识点多而难,又因教学课时短缺问题,大部分教师在知识讲解的过程中只能采用“赶毛驴”“拉进度”的方式完成教学内容。虽然教学中设计了合作探究,但由于其知识点的难度较大,让合作探究成为了教学形式而非教学手段,以至于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合作探究,进而将地理原理悟透和弄懂,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地理学科教学的教育价值和“综合思维”的培养,导致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与日俱减,使整个地理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流于形式,不利于综合思维素养的发展。

3.注重知识与技能传授,忽视学生思维过程的培养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进度的要求,教师为了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往往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教学进度较快、学生思考时间不足等问题,特别是在必修一地理原理的讲解上,教师往往直接呈现地理原理和特点、过于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学生缺乏对地理事物形成过程的探究和理解,对学生的综合思维培养无法落实。例如,在热力环流的知识讲解上,大多数教师为了简化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直接解读教材的文字和示意图,力求让学生明白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的原理,由于很多学生的空间思维和转换能力不足,如此“简单粗暴”的教学方式无法让学生将冰冷的文字转化成热力环流的运动模型,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形成和培养,从而导致学生在原理类知识上存在诸多不理解,容易进入囫囵吞枣的学习误区。

4.区域地理教学缺乏优化,区域综合思维培养不足

地理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两大属性,即区域性和综合性,因此培养学生学会对各区域之间要素的识别、认识和对比是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之一。在《重新发现地理学:与科学和社会的新关联》一书中明确提到,“地方综合”是指对某地起作用的社会、经济、环境等过程作系统分析,能提供对该地独特性或特征的综合理解,即区域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地方间的相互依赖”是指区域之间的人流、物流、思想流及其带来的影响,即区域的开放性和“尺度间的相互依赖”,其中,尺度包括时间、空间两种,而空间尺度更是地理学关注的范畴,包括全球的大尺度到地方性中等尺度、小尺度。[4]因此,区域地理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必经之路。

然而,通过研读关于区域地理教学研究的硕博论文发现,很多教师在区域地理教学中都用“老八股”的形式讲解,缺少对教材的有效整合和深入挖掘,更缺乏对地理要素的综合、时间与空间的综合、基于地方或区域的综合的训练和培养。

三、中学地理课堂培养学生地理综合思维素养的路径

1.深入地理核心素养理论学习,重视地理综合思维的培养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的教学也应如此。在地理核心素养的渗透影响下,教师应加强深入学习研究,努力转变自身的课堂教学方式,重视对学生地理综合思维的培养。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致使整个课堂教学枯燥无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师应与时俱进地更新教学理论知识、提升教育教学技能,掌握学生的个体学习差异;把握不同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紧跟新課改步伐;深入地理核心素养学习;逐步转变教学观念,将自身的主导地位变成辅助地位,才能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和学习兴趣。例如,充分利用学校优质的教学硬件设施,让学生课下借助互联网进行自学,课上学生有序地对知识点进行展示后对展示内容进行评价,最后教师对本课时学生学习的知识情况进行总结,从而有效激发学习兴趣和培养自学思维,促进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的综合思维培养和生成。

2.善用“尺度”思想教学,发展地理综合思维

在地理学中,尺度是地理事件和地理过程的表征,是时间和空间的度量。王铮在《地理科学导论》中指出:在地理学分析中,尺度选择并非是任意的。他认为可以分为球观、宏观、微观三级。而地理学中的尺度思想则是指通过运用尺度的变化来观察和理解地理事象、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观念,其主要内容包括尺度划分、尺度匹配、尺度关联、尺度效应、尺度选择和尺度推绎等[5]。因此,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尺度”思想上的教导,引导学生学会从空间角度和时间角度去探析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演变,同时需要关注地理事物或现象在空间上的发展差异和时间上的发展变化,促成学生地理综合思维的发展。例如,教师可以在空间上通过三圈环流、水循环、地理环境整体性、工农业区位因素、城市空间布局等内容的教学,逐步渗透地理空间尺度思想,在不同空间尺度上要求学生能描述和分析各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并能够在动态的变化过程中掌握其相互作用下的地理格局及变化。

3.重视区域地理教学,生成地理综合思维

地理要素和地理综合体的区域特征、区域分异是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6]。区域地理教学应该立足某一具体区域或地方,引导学生利用地理独特的学习方法,从该区域的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时空尺度以及其各要素之间的演变过程充分认识到该区域的整体特征和个体特征,发现其与其他区域之间存在的差异。因此,重视区域地理教学,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分析地理过程、理解地理过程、探索地理规律、掌握人地关系系统的重要思想和方法,将有利于促进学生地理综合思维的生成。

区域地理教学内容繁杂,涉及的地理要素众多,在地理要素的综合教学上给了教师很大的灵活性和发挥空间。教师在区域地理的教学上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加大对区域地理教材的整合,其整合内容包括精选高、初中各版本地理教材内容,整合各类优质教学辅导用书经典思路,融入时事地理、热点和焦点等问题,优化教学展示的文字系统、图像知识与训练系统,使区域地理在教学上达到最优的结构体系;二是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提升教学效果,思维导图是一种可视化的思维工具,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对其所思考的问题进行全方位、系统性的描述和分析,将原本不可视的思维过程(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路径)通过具体的图形、文字、符号等呈现出来,有助于学生厘清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结构、顺序和关联,实现信息加工和传递的功能,利于学生进行深层次的综合性思维开发,从而在思考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中逐步生成综合思维。例如,在讲解青藏地区时,采用“青藏高原思维导图”(图2)将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进行有效链接,循序渐进地将学生的已有知识进行重组、融汇,促进综合思维的生成。

4.运用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提升地理综合思维

原理是指具有普遍性、基本性的规律,亦是其他规律的基础。地理原理是反映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地理基础知识,包括地理特征、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等,是解决分析地理问题的基础。

高中地理主要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类,其教学知识点主要侧重于自然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人文地理的基本理论、观点及运用、人与自然相处的人地关系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等。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以上知识点,教会学生分析原理,引导学生把握地理规律,在教学中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运用,使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得到有效提升。例如,在讲解土地盐碱化的形成过程时,可展示土地盐碱化形成原理示意图(图3),利用“高、大、上”三个字进行讲解:土地盐碱化是指土壤底层的地下水位升高,受当地干旱的自然环境影响,蒸发量加大,地下水的盐分由毛管水上升到地表使盐分累积在表层土壤中的过程。板书逻辑顺序为:地下水位高→盐分向上运动→蒸发大→盐分累积地表。通过三个关键字引申为流程图,利于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提升地理综合思维。

5.巧设探究类地理问题链,构建地理综合思维体系

课堂问题设置的有效性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度,有效的探究类地理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成学生的思维发展。探究类地理问题注重考查学科能力,与地理教学活动综合思维体系的建设密切相关。教师应尊重学生在学科知识学习能力上的差异,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有梯度、多维度地设置探究问题,帮助学生及时构建地理理论知识体系,将地理综合思维融入问题之中,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推进学生综合思维的发展生成。例如,在分析黄河下游河段形成地上河的原因时,先引导学生观察中国地形图,探究问题一:黄河下游河段的主要地形类型是什么?地势有什么特点?再引导学生观察黄河中上游河段地形图;探究问题二:黄河支流主要在哪一河段?流经了哪些地形区?探究问题三:黄河流经地区容易产生的生态问题有哪些?探究问题四:综上问题,简要阐述黄河下游河段形成地上河的原因?探究问题五:黄河下游河段形成地上河给当地带来的危害?探究问题六:针对黄河下游河段地上河,能够采取哪些措施缓解或预防危害的发生?通过问题链的设计,层层递进,从表象到深层,有效引导学生利用地图进行阅读并对教材知识进行链接,进而思考和理解地理现象背后的原理和过程,逐步建构地理综合思维体系。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郑度.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前瞻[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1(1):10-14.

[3] 王文洁,周维国,张琦. 地理“综合思维”的内涵和特点[J].地理教学,2017(12):14-16.

[4] 美国国家研究院地学、环境与资源委员会地球科学与资源局重新发现地理学委员会.重新发现地理学:与科学和社会的新关联[M].黄润华,译.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

[5] 王建芹.谈地理核心素养中综合思维的培养[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上半月),2016(5):17-19.

[6] 林培英.对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中“综合思维”的理解[J].地理教育,2017(8):4-6.

3254500338266

猜你喜欢
综合思维尺度素养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尺度
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培养学科素养
以整体思维统筹卓越法律人才本科教育
环视2016年高考全国卷Ⅰ文综政治之新视角
中西文化差别之源:大小关系相反的时空观
以长时间尺度看世界